本帖最后由 静夜看月 于 2010-4-26 12:33 编辑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在农村的乡镇村庄,打铁、弹棉花、爆玉米花、补锅锔缸等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当,曾那样繁荣,它们充斥着我们的视线,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依赖这些技能生生不息。然而,随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些行当渐渐离我们远去,有的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在人们的记忆深处留下缕缕追忆。 ——题记 弹棉花是古老的手艺,历史悠久。我国手工弹棉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大好考证。但至迟在元代时就有此业。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载:“当时弹棉用木棉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县弓来弹皮棉。” 弹棉花,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指弹棉褥。一弯弹弓、一张磨盘,手提一个弹花槌和一条牵纱篾,就是弹棉花的所有的家当。 据一些资料记载,弹棉花的在京津一带居多,但仔细观察,艺人也分南北两地,一看工具便知。北方弹棉花的弓子多采用自然生长的弯曲树木,南方弹棉花的弓子多采用竹片,当然也有讲究的,是用木料制作的。弓弦都一样,均用牛筋。弹棉花人系一腰带,后插一木棍,用绳系住,左手持弓,右手持槌。 弹棉花的关键是振动弓弦,用木槌有节奏地打击,弓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均匀地振动,使棉絮成飞花而重新组合。 弹棉花的也有简易店铺,但多是上门服务,家里一般不够大,就在院子里,空地上,用条凳支上门板,搭个床就可以开工。两人搭档,有师徒、父子、夫妻、兄弟等。弹棉花工序其实有许多。主要的是弹,压,上线。如果是旧絮翻新,还有一个撕絮的工艺。弹花的主要工具是一个杉木弓,檀木锤。弹花者腰系板儿带,竹条系在身后,高出头顶两三尺。竹条超出肩膀的部分向前弯曲,用来悬挂弹花弓。为了稳妥,有的弹花者也会把自己五花大绑以固定身后的竹条。木弓有一人来长,形制大约从明朝开始就没有太大的变化,称为背弓弹花。 弹棉花的时候,用木锤敲击弓弦。以弓弦的振动拉动棉纤维,以达到棉花纤维重组的目的。当弓弦埋入棉花,声音低沉,没有余音;弓弦浮出棉花,声音高亢,余音较长。 记得上中学时,离学校不远的乡里(那时叫公社)就有一家弹棉花的铺子,有时放学路过棉花铺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看一会儿弹棉花。在木锤的击打下,棉弓上弓弦激烈的抖动,棉絮一缕缕的被撕扯着,向四下飞溅,如一群群受惊的洁白小鸟迅即飞起,又慢慢的落下。棉弓指向哪里,哪里就是一阵喧腾,此起彼伏,看着看着,案板上就堆积起了厚厚一层松软的棉絮。 最喜欢看弹棉花的师傅包棉胎,在置放棉胎的案板四周插有许多的小圆柱子,一根细细的竹杆顶部勾着纱线在这些小木柱间穿梭着,纤纤竹枝,颤颤点点,似晴蜓在雪地中点水;纵横往来,又似蜘蛛在白絮中织网罗云。将弹好的棉花按规定的尺寸摆放好,要用纱线把它包裹起来,网住这些棉絮不让它散开。再用工具将它压平整,一床棉胎才算弹好。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代的弹棉花劳作,就像一幅乡村的写意油画,它的画面与儿时的快乐一起,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城市里早已看不到弹花郎身背弹弓,走街串巷的身影。就是在偏僻的农村,这种手艺也被时代进步无情地挤出了历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