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73|回复: 1

第五章 桓仁是国歌原创素材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8 23: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1 歌主故事生在桓仁
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扶植起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进行法西斯残酷镇压和反动统治。1932年2月16日,伪建国会议在沈阳召开。18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发表《独立宣言》和伪国组织大纲,并向12个国家发出所谓“建国”通知,企图骗取世界各国支持。3月12日,中国国民政府声明,不承认伪满洲国。中共满洲省委发表《告日本帝国主义新工具‘独立政府’下的士兵书》,指出他们的出路是,倒转枪头,向着日本帝国主义“独立政府”瞄准,同武装民众联合起来,扩大反日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伪满洲国的“独立政府”。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宣言郑重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国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20日,国联调查团到奉天。23日,李顿等会见日本代理总领事森岛。24日,会见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并听取石原莞尔、片仓衷两参谋报告“九·一八”事变后情况,并由关东军参谋部第一课制定“平定满洲方略”,规定各师团的平定任务、“讨伐”时间和地点。日本关东军把屠刀和枪口对着东北抗日军民。这时,共产国际针对国联调查团和日本侵略中国发表《告各国工人,告全体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号召为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而斗争。在国难当头,抗日浪潮迭起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唐聚五将军在辽宁东边揭起抗日大旗,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组织起一支东北规模最大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并在桓仁举行声势最浩大的抗日誓师大会。其巨大影响和重要意义十分深广,犹如他在伪满洲国后院点燃起燎原烈火,还犹如明亮的灯塔照亮了东边道阴霾黑暗的大地。《国歌故事》、《起来》两本书作者赵杰在他著作中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事件。他以国歌音乐主题词为题,《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全文如下:

桓 仁


1932年4月21日,晨光初现,桓仁县城内通向师范学校的各条街道的路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还是在几天前,城里和周围十里八村的人们就奔走相告:“唐聚五要举义打鬼子啦!”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当局在辽东边陲东边道驻有重兵,设立了“辽宁东边镇守使署”。唐聚五时任辽宁陆军步兵第一团中校团附,驻防凤凰城。日军开进之中,正在乡间的唐聚五闻知团长和400多官兵被俘,星夜驰往山城镇汇报。身为东边道镇守使的于芷山不置可否,让他去北平向张学良直接请示。
北平之行,张学良任命唐聚五接任步一团团长,嘱其从速返回东北,组织民众武装,抵抗日军的入侵。他回来复命时,于芷山鉴于凤凰城已经被敌占据,便要唐聚五去步一团一营驻地桓仁就职。
此时,于芷山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以不抵抗命令为借口,不但不思抗日,对日军的诱降持暧昧态度,而且多次镇压民间自发的抗日武装,以便为日后铺平道路。尽管他还没有公开投敌,但唐聚五对他心存戒备,加之因于芷山身担要职,重兵在握,所以唐聚五抗日的准备只能秘密地进行,以免不测。
唐聚五首先想到了自己早年的结拜弟兄郭景珊。郭原是东北军的营长,后调任桓仁县公安局局长。唐以去人参园购买人参为由,约郭出来,途中谈及国破家亡如何对待时,景珊毫不掩饰地表示,作为军人,国难当头,守土有责,如果唐聚五举义,他一定欣然响应,而且会想方设法,谨慎联络同泽储才馆的同学共同抗日。
相会之后,郭景珊派人持亲笔信,成功地联络了附近宽甸、桓仁、集安等县的公安局长或县长。
此时,东边道镇守使署参谋长李春润到新宾接任步一团第三营长。唐聚五闻听此信,心中大喜。他在东北讲武堂时,与李春润为同窗,素知其为人。相会时一叙谈,不谋而合。
时过不久,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联络员黄宇宙将张学良的手谕藏在棉衣中,出关发动抗日。沿途他机警地应对过往盘查,几经艰险,终于到达桓仁。黄宇宙出示了张学良“成立联防部以防胡匪”的手谕,唐聚五马上表示,决不辜负少帅期望,一定加紧与各方的联络,一待时机成熟,便立即举义抗日。
于芷山风闻唐聚五筹划举义的消息,顿时犯了难。按计划,1932年3月下旬,要发放一批军饷和弹药,唐聚五部当然也在其中。如果照实供给,无疑是雪中送炭,倘若不兑现,又无借口。他思前想后,便遣派心腹廖弼宸赴桓仁探听虚实,然后再作打算。
接到廖弼宸带领100多骑兵来访的消息,唐聚五以桓仁没有骑兵驻地为由,没有同意骑兵过江,就地妥善安顿,只将廖弼宸几人迎到地处江南的城里。坐定相叙时,他对唐聚五说:“镇守使同意你的抗日,但不要着急,待时机成熟后,镇守使会同你一起举义的。”唐聚五一口否定有此打算,邀来商会会长和当地绅士陪同喝酒打牌,闭口不谈抗日之事。
廖弼宸不得要领地归返复命后,于芷山又先后两次来电,急令唐聚五赴山城镇开会。唐聚五担心有诈,先是不予理睬,尔后又抱病推辞。于芷山无计可施,担心因此激成举事,只得同意由李春润如期代为领取了军饷和5万弹药。
唐聚五抓紧筹划举义时,黄宇宙周转一番又返回桓仁,他带来了通化王凤阁、孙秀岩、柳河包景华,新宾王桐轩,本溪刘克俭等人同意抗日,愿意听从指挥的情况,唐聚五很受鼓舞。此后,筹备举义之事愈发抓紧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先后与十几支秘密组建的抗日武装建立了联系,举义的时机已经成熟。
3月21日,唐聚五召集各路代表齐聚桓仁,共商举事,决定成立辽宁民众救国会,下设政治和军事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内设立民众自卫军,公举唐聚五为总司令。会上还确定了自卫军各路及大队的编制。
会议刚一结束,唐聚五立即派员分赴各地,送达委任状、关防、编制表及布告和宣言,并令各部从速派人来总司令部接洽起义事宜。
春风吹拂山城,定为大会会址的桓仁师范学校,天还没亮便已是人山人海。齐聚于此的万余人,人人手持标语或小旗,扬眉吐气,喜气洋洋,一扫“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郁闷空气。满缀松枝的大会主席台布置得庄严肃穆,“辽宁民众自卫军誓师大会”的横幅高挂中间,“涤荡丑虏”、“还我河山”,分悬左右。会场中格外引人注意的是唐聚五的部队和当地的公安队和警察队。他们挺立在主席台前,队列整齐,英姿勃发,令人心头为之振奋。
10时整,全场沸腾起来,唐聚五率辽宁民众救国会负责人以及各县和各路军代表进入会场,登上了主席台。誓师大会宣布开始,鸣炮三响,顿时欢声雷动。炮声,掌声,欢呼声,回响在山城的上空。
在全场爆发的热烈的掌声中,唐聚五宣誓就职。他在演讲中说:“天下最痛心者莫过于亡国。今天成立民众自卫军,就是肩负光复祖国山河的重任,宁可毁家纾难,也要与日军血战到底,不达此目的决不罢休。”说到这里,他拔出佩刀,割破中指,写下血书“杀敌讨逆,救国爱民”。全场的官兵民众莫不为之动容,立时群情激奋,“打倒日本强盗”、“还我河山”的口号此起彼伏。
唐聚五讲演后,辽宁民众救国会、各县、士兵、民众、来宾的代表相继讲了话,他们历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讲到悲愤处,常常泣不成声,与之共鸣的会场顷刻间便哭声一片,继而又冲天响起了“誓死抗日,收复东北”的口号声。
誓师大会结束后,举行了颇有声势的游行,唐聚五骑着郭景珊送给他的黄骠马,意志昂扬地行进在队伍的最前面。游行队伍绕城一周,所到之处鞭炮齐鸣,气氛热烈而感人。一直到深夜时分,全城还灯火通明,沉浸在亢奋之中。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会后,以辽宁民众救国会和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五的名义,分别向全国发出了抗日通电和就职通电。内称“国难当头,人必奋勇……渴饮敌血,饥餐虏肉…… 不灭倭贼,誓不生还。”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23: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5.2 国歌作者关注桓仁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修改宪法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什么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创歌曲?据2003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词典》称“最早创作的、第一个创作的音乐作品叫作原创歌曲”。因此,我们把1935年5月田汉、聂耳为《风云儿女》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称作国歌(或代国歌)的原创作品。国歌原创素材应该追溯《风云儿女》电影剧本创作前作者搜集的原始材料。《风云儿女》电影表现流亡在上海的青年男女在日本侵略者进攻平津地区的危机时刻,毅然奔赴抗日战场,他们参加东北义勇军的长城保卫战。在古北口的战役中和古北口的军民一道打击日本侵略者。《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高举铁拳与刀枪,向侵略者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由此可见,《风云儿女》电影剧本创作前搜集和筛选的原始材料应该是十分广泛、内容多样的。作者对原始材料反复筛选和加工改造,使一部分适用于作者艺术构思的原始材料变成有用的创作素材,也就是作者要表现的题材对象。了解东北军历史的人知道,长城保卫战共三个战场,其中古北口战场被美国记者称作“激战中的激战”。古北口战役有正规军兵力共4000人,其中东北军有3个团,中央军第十七军3个师。配合作战的是东北义勇军第二军团李纯华部队与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唐聚五部队约2000人。敌人有2个师团的百余挺机枪、三门迫击炮、共5000人三个师的兵力。敌军在十多架飞机配合下对中国军队作战。东北义勇军在这一次战斗中死伤500多人。这一场战争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集中力量打击外国侵略军的战斗,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战争。这时,以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为自己使命的左翼上海文化界联合会的领导人之一的夏衍、田汉把精力放在长城抗战重大题材上,搜集关系长城抗战的新闻、报导和各类纪实稿件。同时,他们密切接触来自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到上海的各界人士,搜集东北义勇军的传闻与种种地方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风云儿女》电影里人物素材是否有桓仁的内容?梁质夫在古北口战役牺牲前给朋友辛白华一封遗书,其中写道:“要为国家争土地,为民族争自由”一句话。唐聚五 1932年4月于桓仁致上海华侨代表何永贞的信上有同样的话。可见唐聚五的话三年后运用到《风云儿女》剧本成为适用的素材。唐聚五桓仁誓师抗日激战古北口,牺牲长城脚下。1939年,夏衍任《新华日报》总编,发表社论《追悼唐聚五将军》文中着重点道“唐聚五将军是“九·一八”事变后,在辽宁东边桓仁揭起抗日大旗的民族英雄。”这个事实证明《义勇军进行曲》作者知道桓仁,田汉和夏衍是同行密友。《新华日报》社论郑重点到唐聚五在辽宁东边桓仁揭起抗日大旗,不知道桓仁者也知道了桓仁。桓仁已成了当时社会新闻。于是,翻开1932年8月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印发的书《辽宁东边民众自卫军起义救国详记》,在《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之前,已经流传全国各大城市,包括上海各界人士中间。全国有名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岂能看不到这一本书吗?我们回答:“上海文化救国会的领导人田汉不但看到,并且从书中搜集到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素材。唐聚五总司令部于1932年4月23日发布《告武装同志书》,这些文告上的语言和田汉所写的国歌歌词相似。这绝不是偶然或巧合。《告武装同志书》发布在《义勇军进行曲》前两年,而不是在《义勇军进行曲》之后。唐聚五文告内容在社会上流传,记忆在田汉头脑里。对他的歌词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生活素材与想象空间。为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田汉对社会生活体验情况,把桓仁与国歌原创素材地简约地归纳以下:
第一,桓仁是辽宁民众自卫军创建基地,辽宁民众自卫军誓师抗日大会经南京政府广播电台播放,成为天下重要新闻。
第二,《新华日报》社论《追悼唐聚五将军》,桓仁的名字已经和唐聚五将军的名字并闻天下。
第三,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血战长城保卫战的古北口战役,它不但是《风云儿女》电影故事的历史背景,而且在人物对白(遗书)上采用了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总指挥唐聚五的名言“为国争土地、为民族争生存!”
第四,北平东北民众救国会政治部印发《辽宁东边民众自卫军起义救国详记》,由政治部部长杜重远、副部长阎宝航带到上海,在与上海各界组织及人士接洽时颁发,上海文化救国会田汉对桓仁抗日情况完全了解。
第五,上海百代电影公司于1933年1月14日派人亲临东北义勇军驻地、战地,拍摄冯占海、郑桂林、唐聚五纪录片。田汉、夏衍时任上海左翼电影联负责人,他们派队录制现场从影片上对唐聚五等抗日首领有印象。
第六,1932年12月18日,唐聚五在北京召集欧美同学会人士座谈会,李春润、孙秀岩陪同。
第七,1934年,东北义勇军被蒋介石、何应钦解散。唐聚五到武汉找张学良,其间拜见《抗战日报》主编田汉。谈话内容是长城抗战情况,唐聚五此行后北上抗日,没有参入围剿红军。
第八,唐聚五从1932年12月20日起,经车向忱联络,先后为北京40多所院校作抗日报告。
第九,辽宁民众自卫军军事委员会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派秘书长李季赴平津、京、沪颁发誓师大会及通电文告,并将自卫军总部各路司令照片、生平简介送交北平救国会政治部在报刊上发表。
第十,救国会高崇民、阎宝航专程到上海向各抗日团体宣传东边道抗日。杜重远以记者身份与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接洽,介绍唐聚五创建辽宁民众自卫军举旗抗日。
第十一,田汉、夏衍组织拍摄《义勇军大血战》纪录影片,在北京首映时特邀唐聚五、冯占海观看。
第十二,1933年3月,热河会战前,聂耳出席上海抗日救国会组织的800人慰问团,到热河省会承德慰问东北义勇军官兵。唐聚五、郑桂林等观看文艺节目,慰问团还给大家赠送瓷杯、毛巾及其他衣物。
上述事实说明,辽宁民众自卫军在桓仁成立,为左翼文艺家寻找反映东北义勇军抗日重大题材提供了客观条件。辽宁民众自卫军的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吸引着田汉、聂耳等专注抗日救亡热点的作家。辽宁民众自卫军创建在桓仁,作家关注的新闻也来自桓仁地区。桓仁是唐聚五等名将活动的地方。也就是说,桓仁成为向他们提供《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素材地。研究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人物当时的生活环境。田汉生活在上海国民党制造白色恐怖的氛围,使田汉不可能到日伪统治区自由活动。他在上海以报刊编辑或剧团导演合法身份从事地下党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所以,田汉文艺创作生活素材积累主要靠社会媒体。他在《论题材》著名论文中谈道:“如果作家站在时代的最前列,能够掌握生活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活的本质,那么尽管不是重大题材,也可以同样表现出重大的题材,表现出生活本质的某些方面。”又说:“一个作品反映时代概括生活本质的深度和广度,并不太取决于题材本身,而取决于作者的世界观,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概括能力,也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技巧。”“新闻报道式地把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生硬地搬上舞台,是难以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的。”因此,田汉并不提倡那种“按照某一个真人真事去写剧本”,这样“有时还由于戏中真实人物和事件与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有出入而惹出一些麻烦。东北某一个写女劳动模范的剧本,因其对立面是虚构的,引起她丈夫、她婆婆以及工厂负责方面的不满便是一例”。以上引用田汉的文章主要观点,以增强人们对艺术反映生活规律的认识。《风云儿女》电影及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属于文艺史上的经典和艺术中的珍品。说“桓仁是国歌原创素材地”必须按照艺术角度去考察。只要他以古北口战役为题材,就向我们提供了探索素材地的突破口,古北口战役是唐聚五部队的义勇军配合正规部队打的。所以,义勇军的素材在唐聚五,唐聚五在桓仁,关于唐聚五义勇军的素材在桓仁。我们从《义勇军进行曲》长城抗战历史背景出发,考察辽宁民众自卫军发展规律,追溯唐聚五部队古北口激战的最初根源,这支义勇军在桓仁誓师后的抗日活动记录,找到了《告武装同志书》、《致上海华侨救国会书》等文告语言与《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相似之处,也就找到了国歌原创素材地。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从田汉搜集素材角度讲,是辽宁民众自卫军唐聚五总司令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具备了“重大题材”的条件,才值得田汉把他作为创作题材进行艺术构思加工。二是素材地条件。义勇军素材遍地,坚持素材地条件,素材才是唯一可取的。国歌原创素材地必须是战斗在长城古北口的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最初辽宁民众自卫军的发源地。我们正是具有素材地这种特征,并且挖掘出与《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相似语言的历史文献。我们按照文艺反映生活的规律,对桓仁是国歌原创素材地理念作如下逻辑论证。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产物。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是田汉、聂耳根据东北义勇军在民族危亡之际,“冒着敌人的炮火”,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战斗生活创作出来的。东北义勇军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是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生活原型与典型材料。
在东北义勇军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1932年,在辽宁省桓仁县组建的辽宁民众自卫军,以唐聚五为总司令的辽宁民众自卫军,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发动了东边道21个县,组织起20余路浩浩荡荡抗日大军,总兵力发展到20万人,占东北义勇军总数的50%,是东北义勇军中最强大的队伍。辽宁民众自卫军高举“杀敌讨逆,救国爱民”的抗日大旗,横扫辽东日寇,所向披靡,日伪军闻名丧胆。改称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后,激战长城古北口。其军威轰动全国,震惊中外。全国各地报刊、电台,以及欧洲一些国外报刊争相宣传。辽宁民众自卫军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魂”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成为东北义勇军的典型代表。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主要是源于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义勇军进行曲》取材于东北义勇军的战斗生活,作为东北义勇军典型代表的辽宁民众自卫军,必然是《义勇军进行曲》作者关注的热点,成为作者创作的典型素材。我们从辽宁民众自卫军的《告武装同志书》等文告语言发现了许多与《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相似之处,并且《告武装同志书》产生与传播早在《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之前就已经发表。
辽宁民众自卫军诞生于桓仁,桓仁是辽宁民众自卫军成长的摇篮。所以,辽宁民众自卫军是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生活原型。毋庸置疑,桓仁是《义勇军进行曲》主要素材地。
5.3 国歌歌词素材取自桓仁
“团结起来!哪能甘心作亡国的奴隶!振作起杀敌卫国的精神!要知道现在是中国存亡的关头,我们被压迫的同胞们,团结起来!我们东北民众已义愤填膺,万众一心!不畏炮火,冒弹雨直进!”这是唐聚五于1932年4月23日,即打倒伪满洲国日,在辽宁民众自卫军司令官会议上宣读的《告武装同志书》,后来通过北京邮电局发到全国武装团体,尤其东北义勇军各部,被称作“辽宁民众自卫军的出师表”,也就是唐聚五要求各路自卫军军队行动的表率或准则。也就是说它是辽宁民众自卫军风度和神采的写照。
《告武装同志书》是1932年3月10日唐聚五在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一次筹备会议上决定起草、3月15日在自卫军第二次筹备会议上落实、4月23日向全军公布的。当时的形势变化很快。关东军制定“平定满洲方略”,派关东警视酒井绍二率大队,借口保护侨民向东边道中心城市通化进犯。伪满洲国国防部派于芷山带领2万人伪军进行东边道第一次“大讨伐”,妄图消灭辽宁民众自卫军,扑灭东边道地区人民抗日的火焰。唐聚五指挥自卫军第十六路军孙秀岩部对日军酒井绍二部队作战。第十六路军历时两昼夜,击退日军进攻,占领了通化,并驱逐了日本所谓侨民。第十九路军司令王凤阁率部攻占柳河,捣毁日本领事馆分馆。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和第十九路军创造了山区拼搏的战斗奇迹,是两支英雄军队。他们认真执行桓仁誓师大会的抗日誓言,像铁扫帚把通化地区的日伪军扫地出门。他们的战斗业绩构成《告武装同志书》基本内容,他们的抗日精神成为辽宁民众自卫军出师的表率。除极个别词句有历史局限性以外,绝大部分语言精辟有力,表达出广大义勇军的共同心声,是义勇军史上稀有罕见的绝妙华章。它感动了辽宁民众自卫军将士,感动了全国抗日救国的志士仁人,深刻地感动了上海抗日名将蔡廷锴,蒋光鼎,更感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的创办人夏衍和田汉。它经过田汉的脑海,竟然不胫而走,进入《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灵感运作的狂飙,成为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保卫长城,激战古北口的力量之源。辽宁民众自卫军誓师在桓仁的《告武装同志书》的金玉之言,在《义勇军进行曲》作者笔下生辉变化,表现风云儿女们吼出时代主旋律的原始材料即歌词创作时珍贵的素材。
请看辽宁民众救国会和辽宁民众自卫军首次筹备会议决定(1932年3月10日),选择在打倒伪满洲国日(4月23日)公布于军事会议上的《告武装同志书》重要部分的原文:



告武装同志书


辽宁民众自卫军司令唐聚五:
文曰,各武装同志钧鑑,敬启者,刻为国讨逆,枕戈待命而动。有不得不为同志告者。现义勇军、救国军、抗日军风起云涌。负粮而影从者,在倭奴虽陆有重炮,空有飞机,炮则不能转运,机则无法起落。即有山野小炮,而驼载不便,道路不熟。我则散兵山中,畅行无阻,彼之所谓坚甲利兵,完全失其效用矣。此地利不如我也。东北数十年来受倭奴之压迫蹂躏,无以复加,虽三尺童子,莫不切齿。全国军人,咸欲一战,党国要人,精诚团结,在野名流,群策群力,一致对外,所谓同舟共济,万众一心者也。而倭奴自去秋逞兵以来,国中意见分歧,痛恶军阀,深入骨髓,君臣之势,已成水火。民间以无理用兵,怨声载道,黑省数战,倭军之死者,不可胜计。现在父母哭其儿,儿女哭其父,妇哭其夫,姊妹哭其兄弟之声,震动数千里。当局挥兵,人民群起反对,汹汹之势,无法抵止。民政党互相倾轧,政友会跋扈制肘,其它各党,莫不跃跃欲试,朝野哗然,国势危急。日本的机关枪迫击炮都在伪军脑后,作瞄准战督的姿势,这是何等痛心的事呢,也是为我最亲爱的同胞,回想所能记忆的吧。现在脱离羁绊,倒戈反正的机会来到了,我们亲爱的同胞们,要精诚团结起来,振起杀敌卫国的精神,和倭奴作殊死战斗。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天职呢。我们最亲爱的同胞们啊,从去秋事变以来,同胞们的行动,都受着倭奴和中国汉奸的监视和压迫。长官命令的催促,和其他一切一切的逼迫,才走到自相残杀的道上。真是有了万不得已的苦衷在里面,这是我们特别原谅的。并且我们相信你们遇着有为的好机会,一定能打起反正的旗帜,和我们共同杀敌,共同讨逆,尽人类应有的责任。我最亲爱的武装同志们啊,现在我们已经兴师救国卫民。要你们本着同是中国人的心理,和我们响应起来,一定会把日本打倒的,一定会把伪国打倒的。现在关里出兵讨逆,关外的自卫军、义勇军、抗日救国军,风起云涌的起来了,大有草木皆兵,风行草偃之势。我们被压迫的同胞们,抗倭奴讨伪国,死里逃生,和国人相见绝好机会是到了。亲爱的同胞们,千万不要瞻前顾后的坐误良机,给外人作刽子手,同胞杀同胞,实为天下所最残忍的事。不但被万国所鄙笑,也叫同胞所切齿。就是倭奴,也未尝不白眼相看牛马相待呀。亲爱的同胞,要知道现在是中国存亡的关头,我们个人生死的界限,要认清了仇敌,认清了家人,谁无心肝,哪能甘心作亡国的奴隶,倒戈反正,翻然归来,这是你们故念大义,杀里逃生的机会,尤其是我们武装同志所欢迎的事。同胞们,我亲爱的武装同胞们啊,响应响应,归来归来。
旋陆续接各县电报云,皆已遵令改悬青白旗反正。同时各县之拥护电报,亦如雪片飞来,惟通化以公安局长孟瑞堂,亲日作日不报。乃姜中天、姜伯魁、张玉琛等已将全城及区村各警甲秘密说变,定二十五日向城内集中,戕孟反正,孙秀岩自砬子沟整队遥应。桓仁总司令部与孙秀岩此时派人向廖团疏通云,奉于芷山为总指挥,廖为副总指挥,廖犹豫不决,竭力劝说,始勉强应允。按兵不动却模棱两可也。于是自卫军乃活动。中队长王常胜贪功心切,率数人持枪谋毙孟,唯一时鲁莽趋王窗前,即行开枪,不中,反被孟所戕。各区警甲,此时皆向县城集中,孟之亲信亦开枪迎敌。一时秩序大乱,乃众寡悬殊,孟见势不支,乘黑夜逸去。姜等乃率警甲维持秩序,廖团亦协助维持,并注意保护日领事及日鲜侨民。第十六路司令孙秀岩率部自砬子沟进驻通化,市民开大会欢迎。妇孺翁媪塞途填巷,皆执小旗鼓掌欢呼,乃胁廖宣誓就职总指挥之职。同时参加拍照留纪,惟廖云吾不过一团耳,孰听指挥也,始终不歉,然已陷入涡旋,只得听之。事起,日领已密电报告。且霹雳一声,反正者十有四县。遐迩皆知,日本之东京大阪及沈阳、大连之盛京泰东满洲与东三省公民,各报皆用特号字登载。日方大惊,乃派武装警察二百六十四名,由中队长酒井绍二率领,自山城子下车,经柳河趋通化,以保护日领为名,实欲进取。孙秀岩闻讯,即率步兵一连,大刀会八十名前往,廖弼宸亦愿助战。孙信之,乃整队出发,将机枪迫击炮悉数带出,乘间向临江逸去。日军已至距通二十五里之横道河子,城中顿形恐慌,孙氏大惊,连夜自前方驰归。逐街巡行,百般劝慰,并设法弹压,又带队一连,驰往火线督战。当日警之来也,以我军无备,长驱直入。不料我军已分半队,自过河道子绕入其后,及两方接触,我军锐气久蓄,无处发泄,一见日人,皆怒不可遏,奋勇争登,日人以机枪扫射,乃大刀会以其上法也。云不畏炮火,故喊杀愈烈,冒弹雨直进,闯入其队,与之肉搏,即交手,射击失其功力,而我军长矛白刃,触者伤亡。日警大惊,弃机枪两挺,后退。我军且追且杀,至二密,我伏军又起,弹如飞蝗,日警陷入重围,张皇失措乃退至一山上屯驻,及孙秀岩至,即将山团团围住。日警数次下山,皆被刀会杀退,有二警官率百余人作最后之突围,与我军刀会遇于山麓,在田中肉搏,日警以枪接刺刀格斗,惟笨重而不灵便,我军刀会,皆执长矛,且尽精技。日警伤亡过半,其二警官被刀会四人围住刺死,计此役前后共毙日警一百二十余名,缴枪一百二十八枝,机枪三挺,子弹万粒,我军刀会亦死二十七名。日警亦不敢下山,连困三日,水道断绝,日军乃捕我民令向孙氏关说,甘愿求和,孙氏允许,乃电请桓仁救国会总司令部派员辩理,于是乃派交涉处长孟伯钧前往辩理。(略)
救国会与总司令部乃派民众训练委员多名。(略)赴平津京沪,带办理联络接洽宣传等事宜。
原载北京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一九三二年九月十八日出版《辽宁东边民众自卫军起义救国详记》第48页至57页。


资料来源: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2、《东北抗日救亡运动资料》李剑白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3、《张学良与东北军》陆军、杜连庆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4、《国歌的故事》赵杰著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年6月。
5、《东北军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中共东北军党史组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3月。
6、《辽宁东边民众自卫军起义救国详记》李季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发行,1932年8月。
7、《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王驹、邵宇春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
8、《东北抗日救国血战史》朱贡忱编,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发行,1933年6月。
9、《喋血东边道》抚顺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9月
10、《艺术概论》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1983年2月
11、《艺术真实论》陆贵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2月。
12、《文艺理论争鸣辑要》下册第779页(田汉论题材)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编,1983年11月。
13、东北抗战纪实丛书《为复土还乡那一天》王连捷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14、《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陈本善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
15、《东北抗日义勇军·辽宁卷》张泓主编,沈阳出版社,2003年6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5-18 18:52 , Processed in 0.2228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