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53|回复: 5

第六章 易 理 必 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7 22: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女山文艺 于 2009-9-17 22:38 编辑

据易学专家考证:桓仁是世界唯一具备太极、八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神奇易学自然标本地。因而,易学文化是桓仁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桓仁人有责任解读、普及、传承易学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使其弘扬光大,为桓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为此,本书特设易学基本常识一章,对易学的起源、易学的发展、易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易学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易学与现代文化等做一简要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  起源
《易经》,做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群经之首,几千年来盛久不衰,成为中国学术史上最具生命力的学科。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更影响了中国的科学和艺术,它包括绘画、建筑和雕塑等等,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被西方人称作为东方的圣经。然而与圣经、古兰经、佛经不同的是:他们都是神说的话;而《易经》则是我们祖先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经验总结。正如英国的科学巨匠克利斯托夫·巴克特在研读了《易经》之后写道:“我们发现传统的西方关于现实的模式在很大方面不符合科学事实,古老的《易经》却令人惊异地接近了真理。
《易经》问世后,历代的易学家们不断地对其增补与诠释,现在已有各类易学著作6000余种,其中二分之一只有书名,内容散失了,真正有书存在的约2810余种,且每种又分若干卷。历史上研究易学出现过3次高潮,一次是汉代,一次是宋代。另一次是清代。汉代出版了148种,宋代出版了125种,清代入关后的268年中共出版1394种,民国时期出版了206种,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205种。不论是对圣经和古兰经的研究,还是对佛学和道学的研究,都没有投入如此巨大和精细,这在世界出版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易经》能使刚强者有所惧,柔弱者能坚强,愚人不至妄为,奸人不入伪诈,可见其巨大的道德感染力。
在《易经》成书前的数千年岁月里,蒙昧的上古先民在同严酷的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的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人类平均寿命极短,在急欲想知道未来吉凶心理的驱使下,发明了物占,这是《易经》产生的土壤。物占,即以实物进行占卜。开始,人们找一些有阴阳面的物体抛向空中,自由落地后以阴阳面定吉凶。随着社会的发展,物占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始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到商周已达鼎盛时期。卜和筮成为两种主要占卜的方法,在物占中占有重要地位。卜是用龟甲或兽骨做卜骨,经过选龟、攻龟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程序再经过凿、锯等加工处理、然后放在火上灼。由专门掌管卜的太卜或卜师,根据灼后的龟甲或兽骨的裂纹兆象判定吉凶。在商周时期,人们从事每一项重大活动,都要事先经过占卜以决定是否进行。卜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成为当时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人认为,龟是长命动物,吸取日月精华时间长,用它占卜的应验率高。另一种是牛的肩胛骨。龟卜一般都是王或部族首领决定重大事项而用的,普通百姓只能用牛骨,龟甲高于牛骨。比如周成王定都洛邑,用龟卜裂纹显现为“?”状,正是甲骨文的吉字,认为天意昭然,大吉大利,于是决定在洛邑建城。
东汉以后,龟卜逐渐走向消亡。清朝初年,在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间或还有民间术士用龟甲占卜,影响甚微,至今已绝迹。
筮,就是用蓍草的茎做为占卜工具。蓍草是生长在我国北方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全草可入药,民间传说此草可活千年,吸收天地精华于一身,用它进行占卜当有神验。筮卜是在龟卜之后形成的,也叫数卜。古人将13579奇数相加得25数,称为天数;246810相加得30数,称为地数,天地数相加为55数。只用49根蓍草茎分握两手,查数成卦。卦,传说是伏羲氏创造的,一卦3个爻,称为单卦;单卦一共是8个,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再后来由周文王将八卦自叠和互叠,使每一卦都成为8个卦,一共是64卦,384爻,又称重卦。爻分为两种,一种是“——”称阳爻,另一种“--”称阴爻。此法成卦复杂,繁琐,汉代以后被铜钱所替代。
相传,在伏羲时代,有神龟献图,龙马献书。图即是“河图”,书即是“洛书”(河洛图),伏羲氏看了河图、洛书后创立了八卦。因此,易学文化也称为“河洛文化”。此时期,我们祖先还创造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用以记日、记时。天干配地支组合成的六十甲子,及其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成为易学框架中的有力支柱。之后又相继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它摒弃了卜和筮的内容。为易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和“--”两种符号构成的八卦产生后,筮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最早记载八卦的书是周易。相传在周易之前,我国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今天能看到的易学专著最早就是周易。周易包括经文和《易传》两个部分,其中经文由卦、爻、卦名、卦辞、爻辞几个部分组成。《易传》是解释《易经》经文的,是经文的进一步阐析和发挥。内含7篇10个部分,彼此相互呼应连贯,好象给《易经》的腾飞插上翅膀,所以被称为“十翼”。分别为:1、《文言》、2、《彖传上》、3、《彖传下》、4、《大象传》、5、《小象传》、6、《系辞传上》、7、《系辞传下》、8、《说卦传》、9、《序卦传》、10、《杂卦传》。
经文中的卦辞据说是周文王在河南里囚居时写的,现在河南安阳的殷故都,还保留有文王演易处。爻辞是周公所写。无论是卦辞还是爻辞都为占卜而设。
易传,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认为是孔子写的。易传通过对经文的阐释和发挥,将周易从一部单存的占筮书,升华为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著作。至此,从周文王演周易到孔子最后完成易传,前后共用了800余年时间,《易经》终于定形。
春秋战国时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又相继产生了占星术、相阴阳、占梦等。《易经》中著名的三式——太乙术、六壬术和奇门遁甲术也在此时期成书。三式是我国古代高层次预测术,之所以称为三式是因为这三种预测方法都使用“式盘”进行推演,有精通三式乃为神之誉。太乙术为三式之首。太乙术源于古代天文,通过天盘、地盘、人盘的推演,主要预测天运变异,即大自然的变异和灾害,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该书继承了《周易》中的八卦九宫学说,按照年、月、日、时“四计”推演太乙星神和吉凶八门,根据它们的方位关系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原理,来推断自然灾害发生的年份,以及国家大事、战争动乱、个人命运、疾病瘟疫等等。由于算法复杂,推演周密繁琐,流传不广,真正能掌握该术的人不多,很少为世人所知。
六壬术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命观、天人相应观之基础上,以天盘和地盘作为运算工具,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作为思维方法,在易学中成为独树一帜的流派。六壬式共计8640局,分为64个类型,又称为64课,分别与周易64卦相对应,课辞具有具体、明确、实用的特点。六壬式历代被易学家所重视,朝野风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关六壬的研究典籍浩如烟海,至今仍流传于民间,主要预测人事,也涉及天文、地理、军事等方面。
奇门遁甲是以后天八卦、洛书、二十四节气、时、空、数相配合,构成基本格局和构架。占测时把具体时、日置于格局中,判断以某一点为中心,以具体时间、具体方位的流变规律所构成的吉凶环境,为人们提供抉择行为的动向和时间依据。奇门遁甲分为年家奇门、月家奇门、日家奇门和时家奇门,排局法各不相同。因为年吉不如月吉,月吉不如日吉,日吉不如时吉,所以时家奇门最为重要,其次是日家奇门。月家奇门和年家奇门用的较少,人们也较少研究。奇门遁甲最经典的文献《烟波钓叟歌》就是时家奇门。奇门遁甲主要是测地的,也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建筑等各方面。是《易经》中一个重要门类,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众多易学爱好者、专家、学者在研究使用它。
占星术,在商周时代原是占卜的一项内容,后来由于观测的天文资料的增多,人们可以直接通过天象的变化预言人类生产、生活的吉凶,不再借用卜来决疑了,占星便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
我们的祖先,用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形式——河图、洛书、干支、八卦、阴阳五行,加之对星宿、四季等的认识,创造了《易经》这座神秘的殿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一、象数学派的发展
《易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后,《易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原因是《易经》是占卜之书,不在焚书之列。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派把《易经》的研究推向了纯义理方向,而以占卜为宗旨的易学家们则走上了改变易卦筮法的道路。到了汉朝,先后出现了《焦氏易林》、《京房易》和《太玄经》三个派别。
《焦氏易林》,作者不详,为汉代象数学派的代表著作。这一学派力图通过对《易经》占卜之时卦象、爻象的变化研究,来预测未来吉凶。而卦象的说明文字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自然界的各种物象,生动而玄奥。根据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把六十四卦分派到全年,以卦值日,创立了新的筮法。同时它又把每一卦都能变成六十四卦,并给所有的卦都配上系辞,使系辞数量达到4000余条,成为后世“签书”之祖。
《京房易》,作者为西汉京房,京房生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77年——前37年),武帝时为大中大夫。他接受了《焦氏易林》的以卦值日法,并融汇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学说,发展创立了纳甲、飞伏、世应等一整套专门术语和筮法,成为后来以钱代蓍的火珠林法的源头。火珠林法,也叫“六爻卦法”,俗称“文王课”,是继《周易》之后在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筮法,至今仍流传民间。明、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火珠林法”也是出自京房之手。筮具是用三枚铜钱,而不是蓍草,成卦比较简单,通过画卦、装卦、装世应、装纳甲、装五行、装六亲、安卦身、记日月、装六兽、装变爻等一系列复杂程序,再根据卦辞、爻辞进行占断。
此时期还出现了《葬经》、《签书》和《灵棋经》之类的易学著作,《葬经》是晋人郭璞所作。郭璞(公元276——324年),今山东西闻人,字景纯,好经术,博学有高才,精于阴阳历算,官为著作佐郎、迁尚书郎。《葬经》中首次提出对阴阳宅的选择,成为后来堪舆学即风水学发展的依据和源头。唐、宋以后,风水学逐渐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三合派”和“玄空派”两大主要派别。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一些人们用来选择生存环境的依据。在现代生活中,由于楼群林立,人们注重建筑内部的选择,“玄空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太玄经》,作者为西汉的杨雄,字子云,著名经学家和文学家。他将《易经》与老子相结合并对八卦前的古筮法进行探索,创造了以“—”、“--”、“---”三种基本符号组成的四爻卦。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由于其深奥难懂,流传不广。
《签书》,就是抽签。开始多在庙宇里进行。可能和佛教的偈语有关。后来演化为街头术士给人抽签,也有些术士训练黄雀为人抽签。
测字术和《灵棋经》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测字术,就是通过对文字的拆、装组合等形式,用以判定所测事物的吉凶。
《灵棋经》,它是我国古籍中唯一一部完整、系统地记述古代杂卜的著作,共二卷,作者不详。有传说是黄石公授给张良的,后来东方朔掌握了其术,流传于世。还有说是淮南王刘安所撰,两种传说都无史实证明。《灵棋经》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棋为卜具。它标志我国筮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前我国卜筮所用的工具都是带有“灵气”的自然物,如龟甲、蓍草等,而灵棋是人类自己制造的灵物。自然产生的灵气让位于人创造出的灵气,完成了筮法从自然物到人造物做筮具的转变,标志着卜和筮正在走向合一。《灵棋经》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为“签书”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路径。
《灵棋经》的卜法极为简单,卜具是一面刻着上、中、下不同字样的12枚棋子,其中四上、四中、四下,不刻字的一面为镘。卜时,把12个棋子随意一掷,即可成卦,再根据卦象上的几中几下,查找书中的系辞和注解判定吉凶。
二、星命学的发展
星命学,即是命理学、算命学、四柱预测学、批八字等。是以预测人的命运为主的预测学。古人信命,探测命运好坏,自然为人所重视,因而预测命运的方法也就相应产生,并不断发展而形成为具有严密体系的一种方术。最古老的星命术即是“占星术”。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人的命与天上的星象有关,命运的好坏受天上星象影响。尤其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被认为是星宿转世。由此,便产生了“占星术”。朝廷专设占星官员,设星官、钦天监等职务,历代不绝。以占星预测吉凶只限于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和朝廷大事,不能普及,于是古人进一步探索,由星象的五行,按天人合一的观念,测算人自身的五行,便产生了以五行算命的算命术。在汉代已出现的简单的算命术,出现了以五行算命的一些基础观念。汉代的司马季主、严君平、三国时代的管辂、晋代的郭璞、南朝的陶宏景,就是初步掌握了算命术的代表人物。而算命术的确立是在唐代。其代表人物是李虚中、僧一行、桑道茂等人,而以李虚中最为有名。他建立起相当系统的复杂算命方法,他是古代算命术的开拓者和创始人。进一步使其完备的则是宋代人徐子平。徐子平改进了算命术,明确就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四柱各立两个干支,共为八个字,自始才有看八字的算命法。他更侧重于五行推算,方法更精密,算命术方趋于完备。所著有《明通赋》、《渊海子平》等。算命术流传极广,不少著名学者也热衷于此术,如朱熹等人。以后各代都有专著问世,如宋代的冲虚子、僧道洪、徐大升,明代醉醒子、张神峰、刘基等人都有专著。清代的沈孝尊所著《子平真诠》、万育吾的《三命通会》、陈素庵的《子平约言》、《滴天髓摘要》,近代袁树珊的《命理探源》等都是广为流传的著作,成为与八卦占卜并立的又一庞大的预测体系,而在社会生活中尤其在平民百姓中广泛流传至今。
象数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北宋的邵雍,字康节,(公元1011——1077年)河北涿县人,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北宋五子、百源学派的创始人。创先天学之体系,其学说经后人发展为算命术。著作有《古周易》八卷,《皇极世经》十一卷,《先天八卦图》、《渔樵问答》和《伊川击集》等。《梅花易数》的作者也是邵雍,该书在起卦方法上有所创新,分别用卦数、年、月、日、时、物数、声音、文字数、尺寸、方位等等随处可以起卦,将起卦方法发挥到了极限。
三、易理学派的发展
与象数学派发展的同时,易理学派也在蓬勃发展,其代表人物和经典名著有:
程颐(公元1033——1007年)今河南洛阳人,和邵雍等同为北宋五子,系程颢之弟。幼有高识,十八岁上书仁宗,主张崇王道、黜世俗,受到赏识。所著《伊川易传》四卷、《文集》八卷、《经说》八卷、《遗书》二十五卷、《外书》十二卷、《粹言》二卷等。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徽州婺源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所著《周易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三卷等大量著作。《周易本义》融入了朱熹数十年的易学心得,语言浅白晓畅、注解精确、生动耐读。问世之后,即广受欢迎,成为宋代以后士子学易的首选读物,必读之书,是易学类书中影响最大的著作。
高岛嘉右卫门,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易学家,兼容义理和象数二派,潜心研究数十年而写成了《易断》这部著作。除了义理上的解释外,其占断涉及到军事、政治、经商、旅行、生产、婚姻、丧葬、求学等各个方面。
上述几部著作,可以说基本上反映了义理学派的思想和智慧。
清代,由于文字狱厉害,文人大多钻故纸堆,易学出版物是历朝之最,但开创性的东西不多。
龟卜、筮卜这两种主要物占工具先后被八卦筮法替代后,物占并没有停止脚步。至唐、宋时期就相继出现了古物占、日占、月占、风占、雨占、云气占、兵气占、五谷占、器皿占、鸟占、兽占、鱼虫占、将军气占、帝王气占等等,有些占法是我们祖先用近百代的时间,对自然界规律观察和探索的成果,成为近代科学的前驱。现将“唐开元占经”中的雨占摘录于后,以餮读者。
正月一日有风雨,三月谷米贵。如果是微风,有小处不好;风声悲切呼叫,灾难发作。一旦风从四方而来,就有兵灾发生。正月一日无风雨,当年较好,田中麦成、谷米较好。正月上旬雨在卯日下,谷米贵一倍;在中旬下,谷贵十倍。正月最后一日下雨,当年禾苗不长,米价最贵。
二月一日刮风下雨,当年谷贵而谷苗不成熟。二月七、八、九日,应当下雨而不下,就会有兵灾发生。如果十七日、十八日应下雨而未下,虫子不会冬眠。十九、二十日应当下雨而未下,三月必然大旱。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必有逆风从东方吹来,损伤东西。二月最后一天有风雨,人多疾病,有死人的现象。
三月一日有雨,井水空。三月二月有雨,潭水不多。三月三日有雨,常有旱灾;三月四日有雨,则变乱容易治理。三月九日下雨,沟中发大水。三月六日有雨,院墙斜损坏。三月七日下雨,大堤将垮。三月八日下雨,则大水可以浮船。三月九日有雨,则灾难即到来。三月一日有风雨,则疾病会流行,害虫将会繁衍滋生;若是雷雨,预示将有旱灾。三月一日至三日,应下雨却不下,预示秋天多大雾天,有人挨饿。三月七日当雨不雨,则谷米贵。三月九日至十五日不雨,兵虽在外,但战事将休。三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当雨无雨,角虫将死,人民将有恐慌。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当雨不雨,冬眠之虫则惊蛰还未醒,民间将有疾病流行。三月辰日有雨,百虫将生。三月末日有雨,百虫将死。三月三日下雨,若是小雨则适于养蚕,若是大雨,对蚕不利。
四月一日刮风下雨,米贵麦不好,千里之地不长禾苗。四月二日、三日有雨,当年五谷丰收。四月四日到七日,应当下雨而不下,冬眠之虫就会爬出,人不能安宁地住在家里。如果四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当年收成不好。如果四月十八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必有大旱,冬天温暖。如果四月二十一日,应当下雨而未下,有兵祸起于东北方千里之外。如果四月三十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必有大风毁坏房屋。四月底下雨直到五月初一,就要发生饥荒。当年有大水灾,麦苗长不好,蝗虫很盛。
五月一日有风雨,谷米大贵,人无粮吃,以草木为食,牛价大涨。五月四日到七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就有大旱发生,昆虫很多。五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在西方一千里之外,人有疾病。五月二十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当年大旱,草木都会枯死。如果五月二十三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喂奶的母亲多病。五月二十六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必有大旱有风灾,直到九月,有多雨现象。五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大暑时天气炎热。
六月一日有风雨,当年米价贵。六月三日、四日、六日,应当下雨而未下,长角的虫子多死。六月四日至二十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当年耕牛价贵。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应当下雨而未下,人多缺少粮食。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应当下雨而未下,会出现冷冻现象。六月二十七日,应当下雨而未下,人多饿。六月最后一天,下雨刮风,来年春天谷米贵。
七月一日大风雨,则米价贵并且人易生疾病。七月七日大雨,米价将贵,小雨则米价大贱。七月二十二日当雨不雨,则有大水将发。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当雨不雨,预示将有大风,会对四物有损坏但不伤人。七月二十五日当雨不雨,将有外国敌兵侵犯。
八月一日有风雨,谷将贵。若当日阴雨连绵,则益于种麦,布价贵、麻子大贵,若当日晴空无云,则麦不结实。八月一日当雨不雨,预示将有大的雷电和大风。八月二日至五日当雨不雨,则预示秋天有大的霜降,大众易得病。八月八日至十五日,当雨不雨,天多大寒。八月十九日,当雨不雨,民间当有谣言流传。八月二十一日,当雨不雨,则牛贵两倍。八月二十六日,当雨不雨,则今冬会有大雷。八月最后一天有风雨,来年有水灾、旱灾。
九月一日下雨,麻子价贵十倍。九月二日下雨,麻子价贵五倍。九月一日下雨刮风,来年春天有旱灾、夏天有水灾。九月一日未下雨,霜早降,杀死农作物,人民有遗弃妻子的现象。九月十二日,应当下雨而不下,人民多死。九月二十日应当下雨而不下,天下人心理恐惧。九月最后一天,有风雨,这一年很不好。
十月一日有风雨,年内必发生旱灾、来年夏天有水灾,麻子价贵,当年收成不好。十月一日有大雨,谷米价贵,有小雨,谷米价小贵。十月二日下雨,麻子价贵五倍。十月三日未下雨,有战争起于西北方。十月七日到十日,应当下雨未下,江河水大,逆流而上。十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应当下雨而未下,风大寒冷。十月十九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小孩子爱生病。十月二十三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冬天温暖有旱灾,人们连年有病。十月最后一天有风雨,谷米价贵五倍,人多死。
十一月一日有风雨,人多死去。十一月四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必有大旱。十一月八日到十一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喂奶的妈妈多病死。十一月十六日,应当下雨而未下,人民多死亡,穷人会富裕,富人会贫穷。十一月最后一天刮风下雨,春有大旱,谷米贵五倍。
十二月一日有风雨,来年春天大旱,夏天多雨,谷米价贵。十二月二日、四日、六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必有大旱。十二月九日至十三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多有大雾出现。十二月二十日,应当下雨而未下,长角的虫危害人民。十二月二十七日,应当下雨而未下,必有大风雪。十二月最后一天有风雨,春天必有大旱。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
《易
特的思方式
一、据象归类
《易经》最大的特点和最神秘之处,在于它是用筮和卦来表达思想。《易经》把世上万事万物都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阴和阳两种属性物质所构成。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分,万物的无穷变化也是由阴和阳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系辞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阴阳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调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雷霆的鼓震,风雨的滋润,日月的运行,寒暑的往返,皆是天地间阴阳运行推移的表征。二者相摩、相感、相薄、相错。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对平衡。《易经》把宇宙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及其现象,按照其静态性、功能性、动态属性去界定和区分类别及相互关系,分别归纳于八卦之中,叫做“据象归类”,成为占断时的吉凶依据。现将北宋著名易学家邵雍的归类方法录后,以循其规律:
万物
乾卦
[]天、冰、雹、霰。
[地理]西北方、京都、大郡、形胜之地,高亢之所。
[人物]君、父、大人、老人、长者、官宦、名人、公门人。
[身体]刚健、勇武、果决、多动少静。
[]秋、九、十月之交,戌、亥年、月、日、时。
[]马、天鹅、狮、象。
[]金玉、珠宝、圆物、木果、刚物、冠、镜。
[屋宿]公府、楼台、高堂、大厦、驿舍、西北向之居。
[家宅]秋占宅兴隆,夏占有祸,冬占冷落,春占吉利。
[婚姻]官贵之眷,有声名之家,秋占宜成,冬夏占不利。
[]马肉、珍珠、多骨、肝肺、干肉、木果、诸物之首、圆物、辛辣之物。
[]宜生、秋占生贵子,夏占有损,坐宜向西北。
[求名]有名,宜随朝内任,刑官、武职、掌权、天使、驿官,宜向西北之任。
[]有成,利公门,宜动中有财,夏占不成,冬占多谋少遂。
[交易]宜金玉、珠宝,贵货、易成,夏占不利。
[求利]有财,金玉之利,公门中得财,秋占大利,冬占无财。
[出行]利于出行,宜入京师,利西北之行中,夏占不利。
[谒见]利见大人,有德行之人,宜见官贵。
[疾病]头面之疾,肺疾,筋骨之疾,上焦病,夏占不利。
[]健讼,有贵人助,秋占得胜,夏占失理。
[]宜向西北,宜乾山气脉,宜天灾,宜高,秋占出贵,夏占大凶。
[方道]西北。
[五色]大赤色、玄色。
[姓字]商音,带金傍者,行位一四九。
[]一四九。
[五味]辛辣。
坤卦
[]阴云、雾气、冰霜。
[地理]田野,乡里,平地,西南方。
[人物]老母、后母、农夫、乡人、众人、老妇人、大腹人。
[人事]吝啬、柔顺、懦弱、众多。
[身体]腹、脾、胃、肉。
[]辰、戌、丑、未月、未、申年月日时,八、五、十月日。
[]方物、柔物、布帛、丝棉、五谷、盥、釜、瓦器。
[]牛、百兽、牝马。
[屋宿]西南方、村居、田、舍、矮屋、土阶、仓库。
[家宅]安稳、多阴气,春占宅舍不安。
[]牛肉、土中之物、甘味、野味、五谷之味,芋笋之物,腑脏之物。
[婚姻]利于婚姻,宜税产之家,乡村之家或寡妇之有,春占不利。
[求利]有利,宜土中之利,贱货、重物之利、静中得财,春占天财。
[]利求谋,邻里求谋,静中求谋,春占少遂,或谋于妇人。
[出行]可行,宜西南行,宜往乡里行,宜陆行,春占不宜行。
[谒见]可见,利见乡人,宜见亲朋或阴人,春不宜见。
[疾病]腹疾,脾胃之疾,饮食停滞,谷食不化。
[]理顺,得众情,讼当解散。
[姓字]宫音,带土姓人,行位八、五、十。
[]八、五、十。
[方道]西南。
[五味]甘。
[五色]黄、黑。
震卦
[]雷。
[地理]东方、树木、闹市、大途、竹林、草木茂盛之所。
[身体]足、肝、发、声音。
[人物]长男。
[人事]起动、怒、虚惊、鼓噪、多动少静。
[]春二月,卯年月日时,四三八月日时。
[]木、竹、苇、乐器(竹林类),花草繁鲜之物、核。
[]龙、蛇、百虫。
[屋舍]东向之居,山林之处,楼阁。
[家宅]宅中水时有虚惊,春占吉,秋占不利。
[]蹄、肉、山林野味、鲜肉、果酸味、菜蔬、鱼。
[婚姻]可、有成、声名之家、利长男之婚,秋占不利。
[求利]山林竹林之财,宜东方求财,动处求财,或山林、竹林茶货之利。
[求名]有名,宜东方之任,施号发令之职,掌刑狱之官,有茶竹木税果之作,或闹市司货之职。
[]虚惊、胎动不安,头胎必生男,坐宜向东,伙占必有损。
[疾病]足疾、肝经之类,惊恐不安。
[]可望、可求,宜动中谋,秋占不遂。
[交易]利于成交,秋占难成,山林木竹茶货之利。
[]健讼,有虚惊,行移取勘反复。
[谒见]可见,宜见山林之人,秋见宜有声名之人。
[出行]宜行东方,利山林之人,秋占不宜行,但恐虚惊。
[]利于东向,山林中穴,秋不利。
[姓字]角音,带木姓氏,行位四、三。
[]四、八、三。
[方道]东。
[五味]酸味。
[五色]青、绿、碧。
巽卦
[]风。
[地理]东南方之地,草木茂之所,花园、菜园。
[人物]长女、秀士、寡妇之人、山林仙道之人。
[身体]肱、股、气、风疾。
[]春夏之交,三五八月日时、辰已年月日时。
[]木香、绳、直物、长物、竹木、扇、工巧之器。
[]鸡、百禽、山林中之禽、虫、蛇。
[屋舍]东南向之居、寺观楼台、山林之居。
[家宅]安稳利市,春占吉,秋占不利。
[]鸡肉、山林之味,蔬果、酸味。
[婚姻]可成,宜长女之婚,各占不利。
[]易生,头胎产女,秋占损胎,宜向东南坐。
[求名]有名,宜文职,有风宪之力,宜茶果竹木税货之职,宜东南之任。
[求利]有利三倍,宜山林之利,竹木货之类,秋占不吉。
[交易]可成,进退不一,山林交易,山林木茶之利。
[]可谋望、有财、可成、秋占多谋少遂。
[出行]可行,有出入之利,宜向东南行,秋占不利。
[谒见]可见,利见山林之人,利见文人秀士。
[姓字]角音,草木傍姓氏,行位五三八。
[疾病]股肱之疾、风疾、肠疾、中风、寒邪、气疾。
[]宜和,恐遭风宪之责。
[]宜东南方向,山林之穴,多树林,秋占不利。
[]五三八。
[方道]东南。
[五味]酸味。
[五色]青绿、碧、洁白。
坎卦
[]月、雨、雪、露、霜。
[地理]北方、江湖、溪涧、泉井、卑湿之地、沟渎、池沼,有水之处。
[人物]中男,江湖之人、舟人、盗贼、匪。
[人事]险陷卑下,处示以柔,内存以刚,漂泊不定,随波逐流。
[身体]耳、血、肾。
[]冬十一月,子年月日时,一六月日。
[]水带子,带核之物,弓轮,娇柔之物,酒器、水具,桎梏,盐、酒。
[]猪、鱼、水中之物。
[屋舍]向北之居,近水、水阁、江楼、茶酒肆,宅中湿地之处。
[[/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
《易
》以人本的主体思想
《易经》是一部论述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的著作。天、地、人称为“三才”,三才是构成客观世界的所有内容,也是易卦形成的主要依据。一部二万余字的《易经》,既讲天,也讲地,但目的是讲人。八卦是三爻卦,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把人放在中心位置,说明人在易中的突出地位。同天地相比较,更重视人事,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易经》六十四卦中,乾卦列为首卦,坤卦在乾卦之后,这一取象表明了乾尊坤卑,乾卦取象为天,六爻现象为龙,表明天龙独立独行,自强不息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应的坤卦是地,取牝马为象,性质为顺,说明坤对乾的从属地位。由于乾、坤两卦在《易经》全书中的总纲作用,是所有六十四卦各爻在演变时都要遵循的准则,所以,易经从不同的侧面对它的深刻含义一再阐发,现将两卦全文及注释录后,以备理解。
乾卦
[]元亨利贞。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人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无亨利贞。
[]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传]: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道也。
[文言]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拨。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以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做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文,不言所利,大矣哉!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篱,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辞释义]
[初九]
爻辞的大意是:“像卧龙一样潜伏,不要妄动。”
[]认为,这是阳气深藏地下,条件尚未成熟的缘故。
[文言]解释说,有潜龙美德而甘于隐居的人,并不会因世俗而改变志向,他不追求虚名,隐居而不烦闷,不被人认可也不苦闷。喜欢的事就去做,忧愁的事就不做,坚定正确而不动摇。这就是潜龙的美德。
从卦象看,潜龙勿用的原因,是因为它处在全卦的最下位,是阳气潜藏,万物生发的初始阶段,故不宜冒险行动。君子应以修成美德,自强不息为行为准则,每日见于行动,不急于为世所用。
[九二]
九二爻辞的大意是:“龙出现在田野上,去见大人求得恩惠。”
象传认为,看见龙在田野,阳气蒸发,这是君子恩德就要普遍施于大地了。
文言解释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指立身中正,诚实守信,行为谨慎,抵御邪恶,保持真诚本性。见龙在田,象征时势很好,然而,君子此时有德无位,作用得不到发挥。此时更要勤学以聚集知识,好问以辨别是非,胸怀宽广以安居修养,以存仁义并努力实行,这是君子应有之德。
[九三]
九三爻辞的大意是:“矫健的龙自强不息,日夜警惕,虽有危险但没有过错。”
象传认为,君子终日刻苦学习,是要反复研习求道。
文言解释说:“君子整日里自强不息,到夜里也一样不懈怠,这样遇到危险也不会有过错。”君子忠诚守信是为了增进品德,修习辞令树立诚信才能安居立业。明白至大无穷的道理而追求它,这样的人才能懂得精妙的道理,知道最终目标而努力实现它,才可以保存事物的义理。所以君子身居上位也不骄傲自满,处在下位也不忧愁悲观。他自强不息,经常因时变而警惕,虽然遇到危险,也不会有过错了。从卦象看,九三过于刚强而不能保持中正不偏,所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好在君子能积极努力,顺应时变而加倍警惕,虽有危险而无过错。
[九四]
爻辞的大意是:“龙在深渊里,时而遨游,时而腾跃,自由自在而没有过错。”
象传认为,这是有德之人进退都无过错的缘故。
文言解释说:君子进德修业,要及时果断,所以没有过错。时而跃起,时而在深渊,说明君子在积蓄力量,摸索求变,是时机成熟前的积极演练。从卦象看,九四过于刚强而不能保持中正,上达不到天上,下进不了田野,中又不合人群,所以会疑惑重重,但是,君子能够疑惑而勤思,所以不会有什么过错。
[九五]
爻辞的大意是:“飞龙升天彩云舞,此时进见大人非常有利。“
象传认为,飞龙在天,是有德大人大有作为的好形势。
文言解释说:巨龙飞上了天空,象征君子既有天德,又有高位,是天下大治的好形势。真正伟大的人物,与上天大地合德同心,与丽日皓月同明同光,与春夏秋冬四时合序共进,与鬼神心意暗合,就可知道吉区之变化。
[上九]
爻辞的大意是:“兴奋过度的亢龙,白白消耗了精力,终于后悔了。”
象传认为,亢龙有悔,是因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盈盛繁荣得太久。
文言解释说,尊贵而无官位实权,高高在上而没有民众拥戴,虽有许多贤有劫都在下位,无法辅佐自己,亢龙难以动作而有悔意了。从亢龙的遭遇所揭示的教训看,任何人都不能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存在而不知消亡,只知获得而不知丧失。世界上能知进退存亡之理而又不失正道的,就是圣人。
[用九]
用九是在“乾龙”卦变时得出的特殊卦象,在《易经》中只有“坤卦”和它类似,表现出易家对乾、坤两卦的极端重视。用九的爻辞大意是:群龙无首,出现群舞狂欢的局面,这是吉祥的。
象传认为,天德至高无上,却不愿为首居功。这种美德,值得君子效仿。用九正是飞天得治,天德显示的时期。
文言解释说,群龙无首转入光明大治,从中可以看到天道变化及由乱而治的规律。
坤卦
[]元、亨、利,牝马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德载物,千合无疆,含弘光大,器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以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文言]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
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含章可贞,也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文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费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我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辞释义]
[初六]意为:人们的脚踏上了寒霜,大地冰冻得越来越坚硬了。
[]这是气候阴冷开始凝结之象。继续顺道而行,将会迎来坚冰封江的冬季。从寒冰迎冬的自然现象,见微知著,积德行善的人家,必有喜庆;行恶的人家,定会遭殃。臣杀君,子杀父,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它的缘由是由来已久的,而人们往往没有能早一点将其辨识清楚。“踏霜变,坚冰至”,是事物顺理而行的道理。
[文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从一点一滴的好事做起,才能防备小小恶疾成为日后的心腹大患。
[六二]正直、端方,博大,具备大地三种美德,无所不利。
[]六二的行动准则,要坚持平直方正的道路。它所以无为而有利,是将地道坤德发扬光大的结果。
[文言]直,是指坤德的正直,方是指坤德的诚义。君子内修诚敬专一,以保持内心的正直,外修守义行善,以显示方正顺和的仪表。诚敬守义的人格树立后,他的道德就会深厚不薄,也就不会孤立无援了。君子修养好了直顺,端方,博大的美好坤德,即使不刻意模仿别人也不会不利,人们也就不会怀疑他的行为不轨了。
[六三]大意为:“有才华的君子,或能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无论成财都要善始善终。”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是胸怀才华,待时而发展的意思。如果为国建功,将知道如何发扬光大坤德。
[文言]阴柔居下的臣子虽有美德才华,也应含而不露地服从国事的需要,不以成功者自夸。这才是大地坤道之美,妻子妇道之美,臣子臣道之美。
[六四]大意为:“要像扎紧布袋一样韬光养晦,没有过错,也没有名誉。
[]君子韬光养晦减少过错,小心谨慎就不会遭受伤害。
[六五]大意为:“身披黄色衣裳,尊贵而吉祥。”
[]身穿黄色衣裳而吉祥如意,这是君子的坤德修养蓄积在心中,得以美好的显现。六五身居高位,美德扬播,阴柔和顺,是进入坤德最高境界的卦象。
[上六]爻辞大意是:“百万玉龙在茫茫寒野激烈搏战,好一派血色昏暗的苍茫景象。
[]龙战于野,这是昏暗阴道走向穷尽的象征。
[文言]阴暗极盛而又怀疑阳道的时候,必然挑起双方征战不已。玄黄,是指天地阴阳相关正反混杂,天空黑沉沉而大地黄茫茫的景象。
[用六]爻辞大意为,“永久保持正确的方向是有利的。”
[]用六永远保持正确方向,最后终于以伟大的成就而告终。
乾、坤两卦讲的是“天人之道”,实质上是讲君子,圣人与平民百姓怎样各守其道,各修其道的问题。乾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道是“以厚德载物”,对天地而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大自然的本性,对人来说却非自然本性,需要通过“道”的修炼。这里的“道”是指道德,“修炼”就是修养。《易经》认为,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使人的言行符合天道,才能顺天应人,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易经》不但为人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理想人格,还提出了很多人格修养,完善人生途径和方法。系辞传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者易知,简者易从。易知者有亲,易从者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者可大。可久者贤人之德,可大者贤人之业。” 乾卦德行是健,特点是易,坤卦德行是顺,特点是简,人掌握了这两方面的道德修养,就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其途径是要在事业的进程中加强德行修养,修养德行要落实到成就事业上。乾、坤两卦的卦辞、爻辞讲的就是人们如何践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种德行。
《易经》六十四卦,是以天道附会人事,天道就是人道,顺天者应人。乾卦的六个爻,从初爻到上爻,就体现了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例如:“初九,潜龙勿用”,是君子必须将自己的德修养的完美无缺,方有所作为。勿用,是隐遁之意,不为世俗所易,洁身自好,等待时机。九二阶段,表示德以修成,有君德,无君位,还未到发挥作用之时。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表示君子还要继续进德修业,不断进取,不断前进。九四,居上位惕而不骄,在下位惕而不忧,能上能下,不骄不忧,虽处险地,可以无咎,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既有君位,又有君德,其思想意识能与天地合拍,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社会规律。到了上九阶段,君子要做到得意知返,进而知退,存而知亡,得而知丧,能够掌握进退存亡的规律,就是自强不息的表现。
坤卦的卦辞也是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问题。道德修养,不但要自强不息,孜孜以求,还要厚德载物,宽容大度,承天应人。要善恶分明,对善要顺势发展,对恶纵使轻微,也要防微杜渐。要小善莫不为,小恶莫不去。乾、坤两卦揭示的修养方法是辩证的、具体的、全面的,既要自强不息,积极有为,又要谨慎从事,既要刚健济世,又需柔恭守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品德。
《易经》的天人关系大都是通过人事活动来论述的,其内容涉及到历史(需、讼、晋、明、夷、屯、蒙、革、鼎卦),国家制度(师、比、同人、大有、噬嗑、贲、井、困、随、蛊卦),伦理道德(小畜、履、豫、谦、咸、恒、损、益、升、萃、大畜、无妄卦),婚姻家庭(渐、归妹、家人、睽、蹇、解),日常生活(颐、大过、旅、节、丰、涣),人生修养(乾、坤、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人事规律(复、临、泰、否、大壮、、遁、观、剥卦)等各方面。六十四卦是对人的感性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在天人关系上,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认为“天道”或“自然”法则是由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体现出来的。认识了人所以为人,也就认识了天之所以为天,自然之所以为自然。《易经》将人放在中心地位,以人为中心而展开,情感因素渗透到认识活动中,其思维表现为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
《易经》强调以人为本的道德实践,是通过这种实践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理想状态。要达到这一理想,就要以实现天道为理想追求,以知行合一为修养原则,以自强不息为精神动力。《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谓继之、成之就是要实现道,通过道德修养去实现。天道不在人性之外而在人的内心本性之中,这是内在的自我超越,不能在自己的心性之外去求天道。天地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是天德,乾坤合德而创生万物,这就给天赋予了道德性,天德是人德的化身。但是天人的表现不同,在天地则为阴阳刚柔,在人则为仁义。天人原本只有一个道,即性命之道。仁义是元德,是最大的善,这是《易经》推崇的人格最高境界。《易经》讲仁,是讲做人的道理,突出人的社会意义。这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突出个体是不一样的。《易经》讲仁比西方人文主义早二千余年。《系辞传》对圣人的品德与作用做了精辟的论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圣人具有广博知识和高尚情操,就会乐天知命,敦厚仁爱,通达大度。就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就能以德感天地。也就是说,人们只要掌握了天地的变化规律,加强道德修养,就可以把握人生。
《易经》通篇都讲忧患意思,戒慎戒惧的思想贯穿六十四卦始终。对天下国家治乱存亡大事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统治者要达到长治久安,就要以民为本,对民要谨慎宽容。敬德保民是《易经》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要宽宏容民,以德服民,主张实行宽和政策,反对暴虐,同情民众,尚贤用贤,治民用悔等进步思想。例如:剥卦在小人与君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调整时说,“君子得舆,民所载也。”“上以厚安下安宅”是说统治者应该厚下,恩加百姓,施于仁治,才能安宅,保证自己的统治。又如临卦,“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是天子君临国家,如何统治;要教民、保民。主张采取道德教化的方法感化人民,反对以暴力刑罚来治理国家,以德服民。人君要以博大的胸怀,给民以广阔的居处,对民要大度包容,宽厚为怀,否者,民将像水决堤那样冲垮它,淹没它。《易经》提倡以民为本,是因为民心可畏,不解决好民众问题,君王的统治就会覆灭,所以君王要以民为本,以德修政。这些论述,在师卦、蛊卦、井卦、渐卦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说明《易经》推崇的是“民本”主义思想。
《易经》,一部千古名著,是中华民族生命之源,文化之本,立国根基。历经几千年的沧海桑田,风霜雨雪,旱涝蝗灾,蛮族侵凌,帝国践踏,中华民族没有像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一样沉沦,依然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重乾精进,以人为本,坚忍不拔,万代如一,自强不息的乾龙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
《易
与现代文明
一、《易经》与决策
没有预测,就没有决策。预测是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决策是预测的结果与目的。无论是对国家、企业还是对个人,预测和决策都十分重要。现代社会的预测方法种类繁多,国外已提出的就达200种。就其内容看,有直观型预测、探索型预测、规范型预测、反馈型预测、定型型预测、模拟型预测等等。虽然种类多样,但基本可分为两类:即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现在世界上大的预测公司有一百余家,最著名的要属美国的“兰德公司”,兰德公司每年都雇用数千名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为各国政府和商家提供预测服务。它著有“兰德预测学”一书,在该书的扉页上就写有:“兰德公司办不到的,上帝也办不到”的字样。一九五年,朝鲜战争暴发后,兰德公司调查后得出,如果美军参战,“中国将出兵朝鲜”七个字的预测结论,要以二百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政府。当时的美国军方和中央情报局武断地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国内还没有完全安定,没有能力对朝鲜用兵。美军悍然从银川港登陆,我自愿军入朝参战,战争的结果以美国失败而告终。战后,美国政府认为:是美国军方和中央情报局的错误情报,导致了政府的决策失误。为了总结情报工作的经验教训,不得不花二百万美元又从兰德公司手中买回了这份早已过期的情报,加以研究。
据兰德公司调查,世界上每倒闭一百家公司,其中八十五家是由于其企业领导人的决策错误造成的。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是和该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能力相一致。作为中国“群经之首”的《易经》,支持决策无疑是其重要内容。《易经》通过象、数、辞、义、占对所占之事和卦辞爻辞中所讲的事件进行类比,从中引出某种结论,以判断所问之事吉凶悔吝。《易经》认为,人们只要掌握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哲理,就等于找到了一把开启未知领域的钥匙,用它可以认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指导人们的各种行为。
《易经》虽然成书于三千年前,但它与现代预测学是相通的。今天人们普遍采用的市场调查,项目评估等实际上就是预测。在市场经济中,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能够学习掌握一些易学决策知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现将《易经》中有关决策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意在抛砖引玉。
者逆

一个正确的决策是建立于对系统未来发展准确的预测基础之上,预测的目的就是为决策提供必须的未来信息。没有正确的预测和预断,就不可能在决策中获胜。《易经》认为,数的变化能反映出事物的变化,掌握数的变化就能反推出事物的可能变化。《系辞传》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逆数就是倒着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后而有数。事物、象、数的关系是:事物→象→数。而《易经》预测吉凶的程序是: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其顺序是:数→卦→辞(事物吉凶)。它正与客观世界的事物→象→数的顺序相反,所以要逆数。其步骤就是揲蓍求数,因数设卦,由卦观象,依象系辞,以断未来之吉凶。这就是《易经》的预测体系,它不仅有定量分析,还有与之相结合的定性分析过程。

中爻辨事
易卦六爻,分别由上、下两卦组成。这样六爻中就有两个爻分别居于下卦和上卦的中间位置,这便是第二爻和第五爻。一般来说,中爻的爻辞大多是吉利的,这是《易经》占筮的一个原则。一卦中有许多爻及爻辞,但一卦的卦义和吉凶,却主要是由中爻即二、五爻来决定。因此,易学十分推崇中道。中,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分,又无不及,将事物各个矛盾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这种思想反映在决策中,就是强调计划的周密性与稳妥性,一个良好的决策方案不应是一个偏激的方案,而要照顾到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方面。合中,保合太和,是易学推崇的价值理念。太和是天地自然的和谐与人间社会和谐的统一。天地自然的和谐是通过阴与阳的协调配合来实现的,而要达到人间社会的和谐就必须树立仁与义的价值原则。易传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学的太和思想不是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之上。它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既存在和谐统一的一面,又存在对立斗争的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对立、冲突、矛盾、斗争的一面,往往令人触目惊心,但这并不能证明冲突与斗争是绝对不可调和的。决策之能力,恰恰就在于现实的不和谐可以改变。易学这种对太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在今天仍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仁与义的价值标准,透露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仁与义就是一切合理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行动规范。仁是彼此关怀,义是各尽职责。而靠不仁不义支撑的社会,绝不是理想社会。因此,在决策中,必须仁义并重,才能发挥出决策的最大效能。

思不出位
艮卦象传:“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思不出位,对一般人来说,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地位出发,不要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之中。只有思不出位,即思考的问题同自己所处的地位、所充当的角色相适应,才能符合实际,解决问题。整天想入非非,一定是一事无成。

对于领导者,思不出位,就是指其思考问题要与自己的职位相称,不要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只有专心致志地思考其职权范围内的事,才能作出正确而又切实可行的决策。
思不出位,也不可绝对化,在思不出位的前提下,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力多思考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并不是坏事。尤其在科学的发明和富有开创性的事业上,往往都是在出位之思中。
立不易方
恒卦象传:“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立是确立、决定;易是变易;方是道,是原则。指的是君子处事可以灵活机动,但不可以改变基本原则。在决策中,立不易方与机动灵活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不可分离、割裂。要是只注意机动灵活,而不注意坚持立不易方,那就会使决策背离基本原则,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相反,要是只注意立不易方,而做不到机动灵活,那就会使决策死板、僵化,同样会导致决策的失败。善于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决策中纯熟地加以运用,这是一种高超的决策艺术。

革故鼎新
杂卦传:“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取新的道理,对于任何领域里优异成绩的取得,都是一条重要的经验。作为政治、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树立起不断开拓新途径、新领域、新方法的勇气。创业的本质就是创新。创业难、守业更难。任何事业单纯守是守不住的,总是需要予以不断地开创发展,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决策者要义无反顾地抛弃那些已过时的老章程、旧技术,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努力适应市场最新的消费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走向成功。

其反
《系辞传》说:“《易》,穷者变,变则通,通者久。”穷,就是尽头,极点。《易经》的变通道理,就是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变,变了才能通达,通达才会长久。事物总是要向它相反的方向发展,无论自然还是人事都不能例外。穷与通是向反的两极。所谓穷者变,变者通,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达变,才能由穷至通。只有懂得了变通的道理,才能在逆境中求得生存。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或企业家,总是能够在危急关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困境中重整旗鼓。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绝处逢生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八十年代初,持续了数年的经济衰退,使克莱斯勒公司蒙受了沉重打击。从1978年至1981年,该公司共亏损了36亿美元,创造了美国企业亏本的最高记录。经济界人士断定,克莱斯勒公司倒闭指日可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经验丰富具有决策能力的企业家艾柯卡临危受命任公司董事长后,经过短短几年的惨淡经营,该公司竟神奇般地从死亡线上活了过来,逐步走上了中兴之路。
艾柯卡之所以能迅速扭转乾坤,其秘诀就在于他善于穷中求变。他一上任,就下令关闭全公司52个工厂中的16个;拍卖海外设备、无关紧要的企业以筹资金,辞退一半雇员少发6亿美元薪金。经过一阵大刀阔斧地砍削,使克莱斯勒公司从世界第三位降到第十二位,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暴君”的绰号。接着,艾柯卡又大胆地革新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克莱斯勒的传统不是看行情、看市场生产,而是生产大批汽车后,任其流入库存。这种方式虽然能保持生产线的运转,却存在着很多弊端:经理们会因产量多而拿奖金;大多数产品却因无法售出而减价售给车行,以抵偿露天存放所缴纳的税金。艾柯卡决定,最后一辆车卖出后,立即停止这种传统生产方式。更改运输线路,使配件工厂紧靠流水装配线,从而把装配时间缩短了24小时以上。他采取用同一规格部件配数种车型的办法,设法将7万种配件综合为4万种,从而大大减少了加工程序,这两项改革就为公司每年节约7.5亿美元。
经过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该公司终于渡过了最凶险的时刻。到1982年,它的股票价格上涨425%,11种车型投入市场。1983年初,已净赚2.5亿美元,摆脱了连续4年亏损的危境。这就是在现代社会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典型案例。
物不可以终通,物不可以终否。在日常生活中,进与退,存与亡,得与丧,都是会发生转化的。进而不已,必生败退;存而不自警,必遭覆亡;贪得无厌,必然厚丧。这都是忽视物极必反的原则,丧失忧患意识引起的灾祸。易道庞大,远近之事无所不包,要求人们从宏观角度考查事物的变化,这是《易经》整体思维的根本点。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这种整体意识对预测,特别是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居安思危
《系辞传》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居安思危,是《易经》反复强调的观点,意思是说,危与安,存与亡,乱与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今日的危殆,是由于昔日安逸于其权位引起的;今日的灭亡,是由于昔日自以为永保生存而没有忧惧造成的;今日的败乱,是由于昔日自持万事皆治而忽略荒殆招致的。幸存时不忘灭亡之痛,整治时不忘败乱之祸,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治久安。

《象辞传》说:“终日戒,有所疑也。”戒惧,就是从思想上加强警觉,防止松懈。成功的人们,往往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以为危险已经过去,低估前进中的风险,麻痹轻敌,轻率冒进;对内部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这时决策者必须保持高度警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凡成大事者,都应懂得这一道理,因为历史上因苟且偷安而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
自强不息
《象辞传》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周流不殆,无时亏退,显示出强健的生命力。有所作为者,就应树立起终生自勉前进,永不懈怠的志向。中华民族正是本着这种情况,才克服了种种挫折,跨越五千年的巨大历史空间,始终保持自身发展的连续性。

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有执着的信念。就是一种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精神。做任何工作,都难免有困难和失败,遇到这种情况,支撑我们的只能是执着的信念。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配做一名领导,这比先进的技术,善用人才的能力更重要。领导者必须先提出目标,表达非达成不可的决心,把你强烈的意志明确地传达给部属,让他们受到你的感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一项事业,是否有希望,就看它的成员,首先是领导者是否具有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
《易经》中涉及决策的内容还有很多,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研读。
二、《易经》与养生
太极是生命的源泉,宇宙的生化变易,是由太极开始的。太极做为宇宙的初始,是浑然的统一物。太极生两仪,即轻轻之气上升而为天,重浊之气下沉而为地,天地分开,天代表阳气,地代表阴气。阴阳二气原本为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太极。《易经》认为,天体的变化过程,没有终了之期,但是每一个具体事物却是有限的存在,总要经历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万物的生和死,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相互作用。在阴和阳的推动下,世界上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依一定条件相互转化。于是一些事物产生了,一些事物死亡了。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推移,六十四卦及其所代表的天地万物,才由一卦过渡到另一卦,由一种事物过渡到另一种事物,由此产生了“圜道观”。圜道,即循环之道。凡是首尾相衔的过程,都是循环运动,都属于圜道范畴。《易经》认为,宇宙天体和自然现象以及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这是易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也是《易经》养生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国古代人体科学和气功养生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太极的本源就是气。《易经》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人集中了宇宙万物的精华,人和宇宙遵守共同的规律和法则,凡是人具有的属性,从本质上说,也为宇宙所具有。气具有其大无外,至小无内的重要特征,是所谓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以气的观点看天体,宇宙的本体是虚,虚即气,气无形。由于气的推荡、氤氲、传递、形和气不断相互转化,一切事物处于永恒的生化过程中。人是一个小宇宙,自然也以气为自身存在的本体。他不仅生存于太虚广阔的气世界中,而且其自身就是一个气的世界。人体内的整体联系以及人体与天体的联系,是通过气来实现的。这是因为气的特点是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无所不至,无不通透,无微不入,无所不包。
生命存在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是呼吸。呼吸停止,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远古的先民们,在内向性思维的引导下,很早就发现,宁静的心理状态,合理的呼吸方式,适当的形体动作,可以产生舒解疲劳,提高神智,祛病延年的效果。这就是最早的气功。盛则盈,衰者虚,顺者平,逆者病,气者也。气功虽以调心为主,但它的作用还是要以气来实现。首先要使气行通畅,其次要气机调和。气有聚者成形,散者为气的特性。气功学就借助这一原理来探察防病祛病的机制。认为一些患者通过较长时间的练功,有可能将自己身上的病灶去除。意为得气之人可使体内病变,蒸发为气,从身体的毛孔中排出。气功学还认定,通过练功,人的生理和心理能够产生逆向性变化,由后天返回先天,从而重返童真。而气功正是要把自然界的这种自发现象,变为人身的自觉行为。现代科学通过精密测试也确认,人体的一些生化指标借助气功能够向年青化的方向逆转。气功强调,养生延年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赖别人给自己发气补身。道家气功就指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重要思想”,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养生延年的信心。
气功的生化可逆论,与圜道观息息相联。圜道即首尾相衔,终而复始的运动,与直线式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直线式运动的方向永不会改变。在运动过程中,前为因,后为果,二者的因果关系不会调转。因此,运动的结果是,距离运动的始因会越来越远。而圜道运动就不同了,其运动的方向随时都在改变,在运动中,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圜道上的任何两点,都互为因果。因此,始点就是终点,终点又是始点。按照这样的观点去理解天体的运动过程,就有可能不断地回复到运动的发端。可见,人体生化返还逆转,与顺性而通,从根本原则上来说,是可以相融的。所有的气功理法几乎都离不开真气在体内合乎规律的循环运行。现以小周天、大周天为例加以说明。
小、大周天是道家气功和医家气功都在推崇的功法,它属于内丹功法中两个不同阶段。内丹术是中国气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北宋张伯端《悟真篇》为理论依据,包括“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行小周天,起于活子时,此时精、气、神发动。在意念的引导下(也有人主张不加意念,只守丹田而使内气自发运行),内气起于下丹田,沿督脉逆行向上,再循任脉流下,至下丹田止,行走一周,为炼药一次。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炼功者能够感觉到一股热气流依次通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泥丸、黄庭、下丹田三田,上、下鹊桥等八处关口。所谓上、下鹊桥,即任督二脉在人体上部和下部的衔接处。这样热气流就从小腹沿后背至前胸,再回小腹循环一周,小周天炼成。炼成小周天,一般的炼功者大约需一到两年左右的时间。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目的是炼成外药,将后天精气返还先天精气,使先天精气得到充实和加强。
大周天属于炼气化神阶段。大周天起于正子时。此时外药内药均已炼就,并会合凝结成大药。依医家气功,大周天也是内气在体环周运行,不过范围比小周天大。其循环路线因人而异,或走十二正经,或行奇经八脉,或在任、督二脉之外,再连通一两条经脉。炼大周天的目的是进一步使气、神相凝,心神静定,由有为进入到无为,达到一切顺其自然。
事实上,小、大周天和其它几乎一切功法功理,都直接或间接地以精、气、神在体内按一定路线循环运行为基础。而且圜和通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通必圜,圜必通,没有圜就没有长久维持的通。没有通也就没有气化运行,也就没有了生命。气功锻炼就是为了促进精、气、神在体内的循环运行,其目的是为了使身体充分通透,并在此基础上开掘人体的潜能,达到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类是由宇宙太极演化而来,而个体之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是和宇宙演化过程一样,是从自身的太极开始。依据宇宙太极演化的规律,太极演化过程将凝聚和融注于演化的结果之中。因此,作为人初始的太极,必将保存在人体的某一个部位,而且继续对人体发育、成长、衰老起控制作用。这个部位无疑是生命存在的锁钥,中医诊疗学和气功养生学各从自己的需要出发,都在寻找人体太极的部位。然而殊途同归,这个部位中医学称为“命门”,气功学称为“丹田”。是在人体脐下一寸三分左右的地方。
丹田是人的生命之源,生死之门。丹田藏先天和后天元气,是司控人体的发育、成熟和衰老,是产生和推进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先天元气和后天元气的划分,对于养生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心为君主之官,对人的行为以及生理过程有控制能力。但是心的功能属于后天范畴,而丹田对生命过程的控制属于先天范畴,故丹田比心更重要。人能否生存,后天之气固然不可忽视,但更为关键的是先天之气。内丹功的目的正是要变后天之气为先天之气,只要先天之气培补充足,寿命自可延长。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天人合一,是易学贯彻始终的主题,是古代哲学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养生的至尚规范。
《易经》认为,人的品德、意志和实践都必须遵从天地之道,在与天运相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达到理想境界。天地万物包括人皆由气所构成,天地万物的运化,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由气所推动,这就使得人与天必定具有共同规律,受同一个法则支配,有着相同命脉。因而能够对同一事件作出同向性的反应。太极即气,也包括人的思维意识。人由于有思维,因而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正是这个精神世界把人和天区分开来,且又往往隔离起来。由于人的精神也是气的论断,说明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是相通的。这样,就把人与天,精神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彻底联系为一体了。
《易学》和气功养生学认为,防碍人们达到天人合一的主要障碍,是人的后天之神与先天之性存在着矛盾。在气功养生学中,先天之性又称为天神、元神,后天之神又称为识神、欲神。
人生之初,其性自全。但是人有形体和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是在先天性的基础上生长出来,它的职能是认识世界,适应和利用外界环境,因此被称后天之神。形体是生命的载体,形受损,生命即受损,形不存在,生命也就结束。故养形是实现先天之性必不可少的前提。然而人的形体有其相对独立的要求和偏嗜,它们通过后天之神表现出来并加以实现。这就是物欲。物欲之中有合理的,即合于先天之性的,也有不合理的,即违背先天之性的。那些不合理的欲望、过度的欲望,如果不能得到控制,就与先天之性相冲突,造成对先天性的压抑和耗损,从而使人缩短寿命。物本来应当供养于人,服务于人,被人所化。如果不加节制予以追逐,人反而受制于物。其结果则是社会秩序遭受破坏,人与人之间失去和谐,疾病不养,人的自身丧失自然痊愈机能,加速衰亡的到来。
人欲可分为私欲和公欲,私欲是为己之欲,公欲是为人之欲。无论公欲还是私欲,都有正当与不正当,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其界限就在于是否合于天道,顺乎自然。合乎天道顺其自然之欲就是合理的、正当的。因为这样的欲,与宇宙大化流行相一致,符合人与天地共存共荣的要求。不合天道,不顺乎自然之欲,即使是为公,也不合理,也应除去。例如为了眼前之利而破坏生态环境的作法,即属此类。
去除不合理的物欲,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须要一个相当的修炼过程。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为此,《易经》提出了一些除去不合理物欲的修炼方法:
在行天
《系辞传上》说: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易经》的作者,对人生提倡乐观主义精神。把人生的一切融入到宇宙的大化流行中去,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看作是随伟大宇宙运行的一个部分,在知天行天中去寻取无穷的快乐。这样,就会超出个人得失,不再因一时的穷通而或喜或悲,就不会有什么忧惧、烦恼和忿怒。

天合德
为了达到与天合一,《易经》强调,惟有品德高尚才能将养生引入正道,故养德比养形体更重要。修德重于养体的原则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在我国传统的养生学中,养生并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也不可只从医学生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它的意义,来确定它的价值。养生首先是履行一种道德的责任,是大道之行的体现。养生既然是出于道德的要求,它就有了社会性,成为人们应份的庄严义务。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当重视养生,养生的动力也应当来自于道德的命令。把养生纳入道德的范畴,养生才有正确的目的。

易学的养生,是一个整体概念,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养生活动,既要养己,还要养人,既要养人,还要养物。养己、养人、养物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关心他人之养,也就是养己之德,而养己之德又有益于治气养身。推人及物,泛爱众生,使万物和谐,共存共荣,其结果又有利于养育人类。要实现万物和谐,就必须治理人欲。这就表明,《易学》之养生实际上还包括优化和美化自然,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可见,养己、养人、养物三者的统一就是养生。
易学认为,高尚的道德会使心胸坦荡平和,有益健康延年。有高尚道德的人理想远大,积极向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精神状态利于激发先天之性,提高心神的有序水平,加强生命的活力和对生命过程的自我调解功能,同时也有利于去除不合理的私欲。与天相合的道德,会使人的内心世界广大宽平,人际关系和谐,人物关系调畅,从而使自己身体的通透性提高,内无积滞,外于大自然之所宣通,在同类相召,同气相求原理的作用下,外界生活环境中的清新美好之气,会大量涌入人身,从而促进健康长寿。
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心性的领悟和践行,它是一种升华了的精神境界。它表明,自然与社会、生理与伦理、精神与形体、个人与宇宙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跃入,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要达到天人合一,就必须忘掉物我之异,把主体融入于客体之中,消除主、客观对立,这是易学处理主、客关系始终如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知命乐天,同于大化,提高生命的质量,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精神境界。
三、《易经》与中医
《易经》是殷周时代的作品,《易传》则成书于春秋末期。《黄帝内经》和《易传》的成书年代较近,它吮吸了《易经》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创造性的把《易经》宇宙唯物观应用到人体医学,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创立了中医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数千年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总纲,贯穿了中医的理、法、方、药。三千余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医疗实践。《黄帝内经》成为一部有着《易经》哲学思想指导的医学巨著。
《易心理
《易经》的卦、爻辞的特点是能触类旁通,由于卦、爻变化无穷,因此产生各种卦象。虽然是一种吉、凶、祸、福的占筮,却能起到一种心理上的作用,达到心理上先验的效果。客观上有利于心理战术的胜利和有利于心理平衡的恢复。因此,《易经》有着心理学的可贵萌芽,《黄帝内经》吸取了这一精华,并结合中医学的特点,创立了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是形神活动的统一性,即注重心理作用与生理功能的依存关系。医学心理学是研究疾病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十分重视心理和生理、病理的统一。
脏腑功能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又主宰、制约、影响着生理活动,故心理状态可以导致脏腑的病变,脏腑的病变也同样可以产生心理的异常。中医心理学十分重视心理平衡。心理失衡大都是由后天因素,也有是由于先天形成两极差异的。中医不但注意脏腑失调对心理平衡的影响,还强调社会因素的干扰。故提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的论断。《黄帝内经》用七情五志相制法去纠正心理失衡。同时还认为,梦也是一种心理及生理的平衡手段。认为梦的产生是由于阴阳失衡的结果,故人体自身常通透过梦的满足来纠正心理和生理上的失衡。
总之,中医心理学吸取了《易经》占筮中的心理学内涵,结合阴阳藏象学说,构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学心理学,充实和丰富了中医学。
《易医医
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易经》。例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病机学说等,无不胎始于《易经》。具体体现于下:

⑴《易经》阴、阳爻的阴阳关系,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⑵《易经》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
⑶《易经》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
⑷《易经》六爻与中医六经、六经辩证密切相关。
⑸《易经》的八卦布阵,是中医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干支格局的蓝图。
⑹《易经》的乾坤天地,是中医气化论的溯源。
⑺《易经》河洛数理与中医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
⑻《易经》河洛与中医五行学说相关。
⑼《易经》坎、离二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密切相关。
⑽《易经》卦爻天、地、人位与中医三维医学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的蓝本。
⑾《易经》圜道是中医圆运动的导源。
⑿《易经》中和观与中医平衡论、协调论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源于《易经》,又发展了《易经》,《易经》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易疗学
《易经》非常强调事物的和谐调节。反映在中医则体现在脏腑之间的生理和谐及治疗上的调节意义。一旦脏腑之间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则出现肝脾不调,脾胃欠和,肝胆不宁,心肾不交甚至肝气犯胃,肝火犯肺,肾水凌心等症。治疗法则为和调脏腑,使之恢复协调。调节是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并产生了不少著名的方剂,如调和肝脾的逍遥散,舒肝和胃的四逆散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易经》协调理论对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的卦象和中医的脉象有许多互通之处。例如:爻有三位,脉有三部,易卦是六爻成卦,人体脉象也分为天、地、人三位和寸、关、尺三侯。中医还根据脉象推卦来获得疾病的信息,对预测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易经》八卦共同为由阴爻和阳爻所组成,因为阴、阳爻量的多少和位置不同而构成不同性质的卦象。中医根据这一原理,对疾病提出了辩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得来体证和症状,再综合分析得出疾病本质的结论,分清主次,进行辩证治疗。即可以同病异治,也可以异病同治,即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充分体现了灵活性,这是辩证论治的精髓。
《易
中医依据《易经》原理创立了相术学,有诸内者,必形于外,这是以象测藏的具体应用。它属于中医望诊范畴,即对身体外部的观察,来预测疾病和寿夭,在中医学中具有很大价值。它包括中医面相术、颅面术、相面色、相眉、相目、相鼻、相唇、相耳、相发、相手相等。现以相颅面为例简介如下:人的颅面有圆顶椭圆面型、圆顶圆面型、方面圆顶型、圆顶尖面型四种。据此可推测人的气质。如圆顶圆面者气质憨厚、朴实、勤恳、实干;圆顶椭圆面型者,个性活泼机灵,能说善辨;方面圆顶者,性格大多稳重自持、坦率;圆顶尖面者,禀性多阴、善谋、城府较深。内经还将人分为五行。小头长面、青色之人属木型人,气质有才、多疑、劳心、少力、能春夏不能秋冬。面型尖而色赤之人属火型人,精力充沛、气质外向、思维敏捷、性急、不寿暴死。圆面大头面黄者,属土型人,稳重、敦厚、勤恳实干。方面白色者,属金型之人,气质内向、精明、沉着、善为官吏,能秋冬不能春夏。面不平、色黑小头者,水型之人,藏而不露、性格阴沉,能秋冬不能春夏。

《易与针
⑴ 子午流注取穴法。子午流注是一种针灸时间医学的古典针法。其特点是依十二经脉经气盛衰开合的时机取穴。方法是用天干地支进行推算。《易经》认为阴阳二气的变化根源于乾坤日月的动转,子午流注认为,经气在人体中的盛衰流注与昼夜日月运转相应,从而掌握经气的周期盛衰开合进行取穴。子午流注纳甲法、纳支法,导源于《易经》纳甲法和纳支法,并作了发展。使之和人体脏腑相配合,创造了以日干为主的开穴法和以时干为主的开穴法。至今仍在针灸实践中被广泛应用。⑵ 灵龟八法取穴法。灵龟八法取穴法是根据《易经》八卦阴阳消长原理创造的一种取穴方法。是用奇经八脉与正经相交的穴位配合八卦及干支来推算取穴。是以八脉交会穴与文王八卦方位及洛书数密切配应的,以奇经八脉的八个交会穴,配合洛书的数字,对应文王八卦的方位而成。灵龟八法融《易经》阴阳盛衰消长及《易经》八卦、内经干支纪时为一体,创造了逐日按时开穴的环周盘。只要根据就诊日、时干支,便可查到应取的穴位,它体现了《易经》原理对针灸学的影响。

《易医预测疾病
用八卦预测天气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记载。《黄帝内经》测气象的方法是阴阳爻格局,而不用八卦气象。《黄帝内经》使用的五运六气理论,根据《易经》六十甲子周期表去推测六十年气候的变化,这是运气学说的精髓,跨度达六十年,算得上是遥测。干支甲子是演绎五运六气的工具,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配合,组成甲子,配合六轮,即成六十年甲子周期表,从而推算及预测气候,再根据气候五行的偏旺偏衰,预测六十年中任何一年可能发生什么样的疾病。

五运六气分客气客运及主气主运,主运主气是固定不变的,客运客气则随甲子周期轮转。用五运六气预测每年的气候是根据甲子周期表的干支年号进行推算,可推全年、上半年、下半年及每一阶段的气候,从而推测出这一年的不同月份可能发生的疾病。它的原则是,气生运为顺化;气克运为天刑;运生气为小逆;运克气为不和;运气相同为天符。例如癸亥年,运属戊癸火运,亥为已亥为阴木司天,木生火为气生运为顺化,这一年的发病率低。再如庚午年,运为乙庚金,气属子午少阴为火,火克金,为气克运,为天刑,这一年的发病率高。同时还可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状况,预测将要发生的疾病种类,并加以预防。《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对预测医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历代被医家所推崇。
《易》圜道医圆运动
圜道即是圆道,是《易经》的精髓。它说明了天体运动的周期性和一切事物都在进行着周期性的、动态的循环。《易经》八卦,六十四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都是圆周循环的,太极图更是圆运动的象征。《易经》圆道反映在天道上,是日、月、地三者的运行呈圆的循环、旋转,由此自然界的气候产生了阴阳消长、昼夜、寒暑的周期性循环。在物道上则出现了萌、长、茂、枯、死的周转,于人道方面则为生、长、壮、老、死的动态往复。

《易经》的圆道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经络循环、营卫循环等无不以圆的规律出现。说明人体内的圆相互之间以及和自然界的圆皆相关联,充分证实了宇宙和人体是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
人体经络运行无论是十二经或奇经八脉,都呈现着圆的循环。经络运行的圆道,精髓在于与天的圆道相应,即人体的二十八脉与天体的二十八宿相应,体现了人与天地共脉搏,与日月同呼吸的圆道关系。人体的小圆道和天地的大圆道相应,对于人体生命科学有着重要意义。《灵枢·五十营》就根据人体气行圆道与日行圆道相应的原理,推算出人体一昼夜呼吸最佳次数,为摄生学奠定了基础。原文记载:人一昼夜的最佳呼吸数应为一万三千五百息,也就是一万三千五百次,比今人的呼吸次数大约慢一倍,符合今人摄生的标准。中医的脏腑气机升降的圆运动,导源于《易经》圜道理论,发展于《黄帝内经》,对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医时间医学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十二消息卦,蕴含着阴阳盛衰的规律,是中医时间医学的鼻祖。十二消息卦是:子为复卦,丑为临卦,寅为泰卦,卯为大壮卦,辰为
卦,巳为乾卦,午为女后 卦,未为遁卦,申为否卦,酉为观卦,戊为剥卦,亥为坤卦。十二消息卦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太阳对地球影响造成的阴阳盛衰变化,对气候、物候有重要意义。此外,《易经》的《周易参同契》借月亮的晦、朔、弦、望产生的盈虚消长来说明人体能量的盈虚变化。对地球阴阳的影响,一是太阳,二是月亮,二者影响着地球的光热寒温变化,尤其是月亮还影响地球的磁力。

中华内经极为强调日月的运转作用,并依此制定历法:依“候”(五日谓一候),“气”(三候为一气),“时”(六气为一时),“岁”(四时为一岁)进行摄生。第一种为甲子历,即以六十日一个甲子周期为单位,六个甲子为一年,又称为六分历;第二种历法为阴阳合历,就是把阴历进行闰月,使之与阳历一致;第三种为运气历,是根据中医运气创立的,又叫气候历。它是最适用于医学的一种历法。《黄帝内经》认为,由于天体运动存在着周期性,气候的变化存在节律性,因此,自然界也存在着生物钟现象。生物钟是指生物、生命对外界周期性影响的一种节律性应答反映,包括日钟、月钟和年钟。生物钟是生物、生命体的一种适应现象,这是中医时间医学的基础。

是生物、生命对日节律的一种适应反映。通过一昼夜的阴阳盛衰,说明日钟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说明月亮的盈缺对人体气血和潮汐的影响。《素问》说: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说明人体是因天时而调节气血的。


年生理钟,是人体对天体运动周期导致四季寒暑变化的一种节律性反映。其依据是四季阴阳呈周期性的消长,如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长。主要和太阳周期运动有关。中医时间医学十分重视人体年生理钟的节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甲子
以天干、地支组成的六十年周期,是五运六气独特的生物钟。甲子钟六十年一循环,对推测预报天象、物候、疾病具有独特意义。

时间医学是生物钟在医学中的反映。范围极广,主要内容是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和时间治疗学。由《易经》为导源的《黄帝内经》生物钟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基础之上,重点是阐述人体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应答反映,突出人体节律。这是对《易经》阴阳节律的发展,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1、周易全书。团结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主编洛书。
2、风水与城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主编亢亮、亢羽。
3、地理正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周文铮、王振驹、钟琳、李乃龙注释。
4、阳宅十书,古本。
5、玄空星相地理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版,钟义明著。
6、风水预测。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11月版,李渊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5-18 19:36 , Processed in 0.2116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