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62|回复: 5

第五章 易学专家学者论述 文章选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7 22: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女山文艺 于 2009-9-17 22:31 编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易学研究的蓬勃兴起,桓仁太极八卦标本地,引起了国内外易学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
2003年7月至2004年10月,中国易学堪舆研究院院长亢亮等50多位易学专家、学者先后3次来桓仁堪舆调研,并于2004年10月8日,在桓仁县城召开了“第六届中国易学堪舆学术与应用研讨会”。
2005年,经沈吉庆(时任桓仁满族自治县公安局局长)介绍,中国易学研究中心主任米鸿宾先生来桓仁观光考察,他惊喜地发现,桓仁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具备天然太极、八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奇的易学标本地。2006年,应原县委书记王德波、县长孙旭东的邀请,在中华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王守常和米鸿宾的主持下,国内外文史哲方面的一流专家、学者,云集桓仁,并在桓仁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文化·易学高峰论坛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桓仁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天然太极图,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天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易学标本,无不叹为观止。在天然太极图中人工修筑的八卦城,更是旷世奇观,桓仁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一个纯粹而鲜活的易学标本典范之地。
为深入研究太极八卦标本地的易学理念,解读桓仁易学文化,本章收录了部分易学专家、学者的论述文章。
(编者按:辽宁桓仁与吉林集安,作为高句丽文化的共同发源地,于2004年共同申报成功世界文化遗产。这块地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硕果——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八卦图。)

在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古墓壁画中发现的八卦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八卦图实图。
有关专家认为,这幅在高句丽贵族墓中出现的极具个性的八卦图,可以在历史资料中找到与之相同的易学依据和联系,是论证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考古证据。
这幅八卦图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四号墓室北壁的左下角。壁上绘有一个道士形象的人;他跣足坐于莲台上,左腿盘屈,右腿立起,披发低首,身着绿色羽衣,一只手在地上绘着一幅八卦图。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易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志成介绍,由于过去鲜有易学研究者参观高句丽壁画,这幅图至今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据了解,中国卦学界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八卦图是在古代文献中发现的。在《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中刊载着一个带文王八卦图的古镜,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块为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的“隋十六符铁鉴”。但一直没有发现其实图。
多数中国高句丽考古和研究专家认为,五盔坟四号墓应建于六世纪中叶到七世纪初,但也有专家认为应建于北朝时期,时间约为公元五世纪末到六世纪初之间。因此,与“隋十六符铁鉴”相比,四号墓中的八卦图可能要早半个到一个世纪,至少与之同期。而作为八卦图实图,这个八卦图无疑为中国最早。
经郭志成初步研究,集安八卦图中八卦的方位排列与当前易学界流行的先天、后天八卦的排列迥异,有其独特的卦图排序。虽然如此,它却完全可以在中国易学史资料中找到与之相通的易学依据和联系。
易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郭志成说:“在高句丽墓室壁画中画有这样一个年代最早、且极具个性的八卦图实图,对中国易学史与东北文化史的研究将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就易学史而言,集安八卦图首先填补了隋、唐之前无八卦图实物的空白;其次,因为它的卦的组合与排列不同于通行本《周易》卦序确立的传统易学体系,为中国(汉代)存在多种版本的易学体系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并且为探询易学源头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郭志成说:“就文化史而言,在高句丽贵族古墓壁画中出现这个八卦图,表明了东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把八卦图画在壁画中,可以认为壁画的设计者或墓主人觉得八卦有通神、通灵的作用,表明了他们对易学的崇尚。”
高句丽(前37年——668年),其存世从西汉一直延续到唐代。“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从公元3年至427年,一直是高句丽王国的都城,至今留有万余座高句丽时期的古墓葬。据了解,五盔坟是五座巨大的封土墓,属于高句丽晚期的贵族墓葬,其四号墓中的壁画绚丽多彩,飘逸流畅,富丽堂皇,内容有“四神”、“伏羲女娲”、“神农”、“仙人”等,表现了儒、释、道文化的特色。

(转载自——新华社长春200472电,记者:马扬、周长庆、程云杰)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集天地造化之功
行人
善庶之道
——桓仁建县理念之解读
米鸿宾——中华文化书院·易学研究中心主任、桓仁满族自治县政府文化顾问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历代都有历史记载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们文字不断,文化传统不断,历史不断,文明不断。作为记载了中华文明历程的易学,是经过历史经验的思想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这一点,在我们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奇特的桓仁县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桓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史记载的“八卦”县城,与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并存。六千年人类文明历史为桓仁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高句丽等多民族文化和易学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体系。
桓仁于1877年由清政府拨款建县,初始时,首任知县章樾在东边道尹陈本植的指导下,按照“相度形势,览择斯土。两江环带兮,气聚风藏;五岫屏列兮,原敞形固。城象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元,以立三才”(章樾《初建怀仁县碑记》)的规划理念,把城址选在山环水绕天然太极图的阳极之上,将县城形状定为八边形,加之县内原本具有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自然原始景观,构成了独特的易学地域文化,为古老的桓仁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长久的。在桓仁首任知县章樾亲笔撰写的《初建怀仁县碑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建县规划理念,充满了易学文化的特质。其中的“八卦、八风、三元、三才”等文词都是易学文化的特有名词。为了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桓仁、了解历史初衷,我们有必要对其建县规划理念加以训诂解读,进行文化还原。
碑记中所提到的建县规划理念为:“相度形势,览择斯土。两江环带兮,气聚风藏;五岫屏列兮,原敞形固。城象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元,以立三才。”
我们对重点文字训诂释义——
相:察视也。(《说文》、《尚书》同)
度:量度。(《尚书·泰释上》)
览:观也。(《说文》)
择:选择。(《广韵·陌韵》)
环:围绕。(《文选》)
转旋,盘回而不去也。(《素问》)
带:行也。(《方言》卷十三)
绕也。(《文选·任》)
岫:有穴之山。(《说文》、《尔雅》同)
屏:蔽也。(《说文》)
屏风也。(《国语·楚辞下》)
原:水泉之本也。(《大戴礼记·劝学》)
本也,水之来处也。(《礼记》)
土地宽博而平正名之曰原。(《左传·桓公六年》)
广平曰原。(《庄子·渔父》)
敞:平治高土,可以远望也。(《说文》)
高地以望也。(《慧琳音义》)
宣:接纳。布也,流布也。(《尚书》)
八风:八风就是八方风,是风角之术的主要内容。从《后汉书·方术列传》看,风角在东汉时期是最流行的术数之一。八风具体为:东北,凶风;东,婴儿风;东南,弱风;南,大弱风;西南,谋风;西,刚风;西北,折风;北,大刚风。(《五行大义·八卦八风》引《太公兵书》、《灵枢经·九宫八风》)
三元:“元之言始”,是天地之始。(《公羊传·隐公元年》、《尚书·舜典》)
元,气之始也。(《易·乾·互彖传》)
元,吉之始也。(《吕氏春秋·召类》、《说苑·奉使》同)
元,善也。(《文选·张衡》)
三元,指天、地、人三个方位。在具体八卦分布上,指西北(天)、东南(地)、西南(人)三个方位。桓仁建县时所开的三个门,西北门为朝京门,西南为迎薰门,东南为宾阳门,完全符合这个原则。原县城在此三个位置所对应的东北没有开门,因东北门有鬼门之说,鬼门纳凶气,故避之。
立:与“建”义同。(《周立·春宫·肆师》)
三才:才者,德之用也。(《论语·泰伯》)
才通材,训始。(《集韵·代韵》)
才与材同,行木道,五行之中木之德为仁义、仁慈。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多木制建造的原因——意在推行礼化。古人所讲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三种仁义之道(天道为自谦不息,地道为厚德载物,人道为存仁去利)。说到这里,我们也就能够明白当初为什么桓仁初始建县时,将县名确定为“怀仁”的意义所在。
结合以上训诂和易学文化背景来解读,笔者认为,建县碑记中的这段文字可作如下理解——
察视量度县域自然的山形地势,观看所选择的这片土地。两条河流旋绕盘行其中,气来能够汇聚,风来能够避藏;五座有穴之山象屏风一样屏蔽排列,浑江水来之处,土地宽博开阔而正,站在高地来观望,其形势又很坚固。根据易学“天人相应”的指导思想,所建县城平面格局为类似八卦的分布格局(注:真实完整的八卦图形不存在,仅仅“城象八卦而已”。称之为八卦城尚需斟酌),并用这样的格局来接纳和流布驾驭八个方面的来风(以期达到风调雨顺、城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将城门开在三个初始吉祥的方位上(即天、地、人之位置),用它来构建天、地、人三才之格局(以此来顺应天象和自然之道,从而实现推行仁义之风尚的和谐理念)。
这个建县规划理念是依托着中华传统文化而树立的。
以上释读,可以体现易学文化理念贯穿下的“大智者大爱”的建县指导思想和初衷,也能够体现首任知县章樾规划时以人为本、与时相合、与道相从的良苦用心;同时,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桓仁人民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进取精神。这种智慧和情怀融为一体。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也存在不少糟粕,如何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很值得大家商榷和为之努力。易学思想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掺杂入了不少迷信和穿凿附会的内容,我们要科学地加以分析、吸收和弘扬。尤其像桓仁这样的建县历史文化,更应该如是对待。
天地之间,虽展现千变万化,但却有一定之则的运程及结果。因此,秉承着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念和善意提醒,关于县城所独具而完备的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太极图形等易学特质,对县城的旧往及前瞻性发展影响,在见本书“易与天地准”一文。
作为国家历史名城的桓仁,必将成为一个将易学乃至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得以彰显,一块孕育着学术实践研究并举的与时俱进的乐土。
最后,祝愿每位来访者都能够体验和实现精神之旅,并且不断地获得成长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 地 准
——桓仁地域的易学解析
米 鸿 宾
(按:桓仁是辽宁省本溪市满族自治县。县内存有国内唯一有史记载的清代八卦城遗址;站在县内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原高句丽王都)上,望向县城,县内河流将整个县城一分为二为近乎完美的天然太极图形,并且县内具有得天独厚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等易学地理特质和地域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议。)

易学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体系。所有的事物规律发展变化都可以依据这个学说来阐释,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讲的不但是从属关系,同时也是天人合一的进一步阐释。《易》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我在这里再补充一句话:在人成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天、地、人三才相应,天有阴晴圆缺,地有山川洞穴,人有善恶吉凶。在自然界中,天、地、人都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淮南子》曰:“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易》讲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没有人之道呢?结论是: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天、地、人三才真正统一起来了,形成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它也是社会生态哲学的最高表述。
由此可知,一个地域,其范围内的大路、水系、政府署地、特有自然景观、人为标志性建筑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地区的风水汇总参数。并且,这些参数始终与地域的发展规律互相依存。
《易》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轮天地之道。”如果能够真正的熟谙易学运用规律和方法,那么,我们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能够做到左右逢源。这也是古人常说的“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下面,笔者对桓仁县独特的易学地理特质,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易学文化背景下的解析阐述。
一、地运
中国古代易学中的风水理论认为,一处好地方,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天象运转和人文动态,不断地进行着周期性的变化。这种节律性的变化常用三元九运来推导。所谓三元“元之言始”《尚书·舜典》;元,气之始也《易·乾·彖传》,是从黄帝纪元甲子年算起,每六十年为一元,每一百八十年为一大元,内依前后划分为上元六十年,中元六十年,下元六十年;原则上,每一元地运一变(古人依次而言:富不过三代),每一大元地支一大变。每元又分三个运,每运二十年,三元共有九运。这种判定原则只反映在地理空间上的环境优选,而不具备时间上的永恒优选,这种时变在地理上的反映,称为地运;将其与人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是人文地理。上、中、下三元分别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天道为健道,地道为厚道,人道为仁道,三者各行其道,并行不悖。
关于三元九运的流转,我们将它排序出来,并以此来参照分析桓仁的历史发展状况。
桓仁建县,从一运坎水运(1864—1883)开始。县署坐山为艮山坤向(据民国18年所绘旧城平面图,县署位于八卦城中央,在金木水火土中,属“土”;另外坐山五行属“土”也是不变的,每运流转均与它发生比照关系,下论均访此),土与水运相见,土水相见,必有衰残。土见水,为泥象,主修葺建造。据桓仁县志记载:清代建县于1877年,竣工于1882年。
二运坤土运(1884—1903),土土比合为喜,为平稳。
三运震木运(1904—1923),木土相克,必有残缺,亦主修改。1922年城墙倒塌不堪,1923年修缮。1914年改怀仁为桓仁。
四运巽木运(1924—1943),继续克土,1929年部分城墙倒塌,日伪时期,旧县署已不堪使用,在其后措一个房号,又新建了一个办公楼,就是今天县政府办公楼,原县署被拆除。康德二年(1935年)发生重大水灾。
五运五黄土运(1944—1963),为灾运,天灾人祸较多(解放战争艰难时期)。建县百余年来,唯有1960年发生特大洪水,给桓仁县造成重大自然灾害,但未危及到县城。
六运乾金运(1964—1983),坐山为土,相生泄气,光景欠佳。乾为天,国家在此期间发射卫星成功。
七运兑金运(1984—2003),兑为泽,为西方。坐山为山,山泽通气的格局出现,时运流转,渐次峥嵘。但在此期间,金旺来克木,多有患肝疾伤亡者。兑为西方,国家在此运期间制定西部大开发政策。
八运艮土运(2004—2023),县署坐山为艮土,与八运相比合,为吉运。艮为东北,艮为山,桓仁县东北方的五女山山城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举世闻名。此即坐山当运的结果。国家在此期间着力振兴东北。
九运离火运(2024—2043),火生于艮土,旺气依然。
九运之后,再次从一运循环,依次流转不已(其中有世运的变化)。
二、坐山与玄关
1、坐山的山泽通气
《易》言:“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入此格局者富贵。天地定位,天和地永远都固定了位置,走到哪里,上面都是天,下面都是地。山泽通气就是山泽是通气的,我们知道八卦中,山是艮卦,泽是兑卦。泽是代表水和金属,我们形容说,一片大地都是水的话,就称为泽国,称为海洋。我们说一个自然现象:山下是海,海下是山。山的最下面是海,海的最下面是山,他们之间是相连的。
讲一个古代情节,大家就知道山与泽是怎么通气的了。
中国古代出兵打仗的时候,军队驻扎前,首先找到水喝。在高原或者沙漠里面,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找水呢?首先挖一个一丈见方的大坑,把艾草放到坑里烧,等烧到一定的程度,就派人去注意观察四周远一点的地方,不久就会看到有些地方冒出烟来,然后就从这个冒烟的地方打井,里面就有水。还有,在沙漠里面,有些湖泊是受地气的影响而自己能搬家,就像很大一块冰一样,能够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并且停稳。这些都是“山泽通气”原理所导致的结果。古人在选地的时候,都至少花一年的时间。春天要看地上哪个位置的草长得最早、最快、早旺,夏天下雨的时候,看哪个地方冒气,秋天的时候要看群体植物中凋零最慢的地方,冬天是看哪块地是最温暖的,尤其是下雪的地方,看哪个具体地点最先融化。至少通过这一年四季之后,就能判定出来哪个穴是真正的穴了。这个原理从哪来的?也是从“山泽通气”而来。
进入桓仁的主路从西而来,西方为兑卦,与七运(兑运,1984—2003)相合。县署坐山为艮山坤向,进入七运时,《易》中“山泽通气”的格局成立(县内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五女山上至今仍有泉眼——泽的象征存在),故从1984年到2003年间开始逐渐有大的发展。因为两窍相通,时运机遇到来,尽显欣欣向荣之象。
2、玄关一开,喜气自然来
先、后天八卦既体现宇宙本体又示人间致用。先天表体,后天表用。先、后天位置排序的不同,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关窍所在,并以后天坐向确定先天位置。因为,先天为体,体是定的,是不变的,后天为用,用是变的。
坐山艮卦的玄关在乾、震卦。在人物上,乾为官首,代表掌权者,震为长男;届时,对应于这两种情况的人就会时来运转而升迁。乾纳戌、亥,所以到了戌、亥年的时候发官,乾的卦象,戌(为阳)年发男性,亥(为阴)年发女性,并会有异地升迁的结果。这是因为坐山为艮山坤向,坤方见流水,艮为土,土克水,在走艮运的时候,就形成坐山克向之“鬼动”的格局,古有“鬼动人出外”的口诀,专主异地升迁。再者,鬼动的格局成立,若有少男(家中排行最后的男子)为官,亦主异地升迁。由此可见,若研究风水,真正的玄关是一定要懂的(注:此玄关非为建筑设计中所误传之“玄关“)。
古人言:玄关一开,喜气自然来!因此,按照三元九运和玄关推论之汇总,在以后的近四十年,桓仁将一直盛达而生机盎然。
三、自然风水元素(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对桓仁的影响
建筑物的周围如果具有左青龙(属木)、右白虎(属金)、南朱雀(属火)北玄武(属水)自然布局,那么这就是风水学中认为的好格局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地域环境之中能够全部具有这样四个条件的比较少见,而桓仁就具有了这四种条件。但是,它们的位置所在却与古人确定的有所出入——没有合位。现有的自然情况是:以旧县署(也是现在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为中心,青龙在西南(土位)上,朱雀在南,白虎在东,玄武在东北。按照后天八卦的排序:南为火,北为水,东为木,西为金,东北为土,东南为木,西南为土,西北为金。
在七运的时候,就是西方白虎当运。古人认为,白虎最恶,受白虎克制,多出恶疾。加之白虎本应在西方,却来东(木)位,形成虎到木地,龙至西方的自然布局。由于这种白虎青龙位置颠倒的现象存在,就形成了木受克的自然结果,木为长子、主肝胆等。从而,导致了县内在七运中患有癌症、肝胆之疾、操劳而亡等恶疾的现象普遍。
青龙居东,属木。但县内的青龙却在西南坤位,(青龙岗龙头始于八卦城西偏北30度,龙尾止于八卦城正南,总长5300米。其中八卦城正对的府安路延长线西北段为3700米,东南段为1600米,以地线所在处为主体,故主体在西南坤位),坤居西南,属土;木克土,坤土主老女,老女受克,不发女性官长(八运期间发女官),亦主劳亡。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有什么样的自然现象的布局存在,就会有相对应的规律结果,这就是中国的“天人相应”的相互哲学原理。
四、水流分析——县内水流对地域发展的影响
《管子·水地》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说的就是将水比喻为同人的筋脉一样。除了将河流比喻为筋脉之外,自然界中其它的也是和人体一一对应的——山为骨骼,土为肌肉,植物为毛发,石油为骨髓,山川中的孔穴为人身之九窍。九窍为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山川中的孔穴是用来交换地气的,起到一个新陈代谢的功能,而人的体窍也有这个功能。石油为骨髓,所以过多的开采石油,其结果是多么的恐怖,简直就是在敲骨吸髓,自取灭亡。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齿嚼五谷杂粮以养身立命;大地以高山为齿,食纳阴阳之气而生。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天有九重,人有九孔;天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根肋骨;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藏、五声、五指,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天人相应原理的最直接体现。天是最高的,自然界中的万物没有比天还高的,所以最高的法则就存在于天道里边,既隐而不显又触手可及。天地覆载万法,无法不融于其中。人们只要不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违背了生存法则,因而要与天道的法则相对应。
古人说:“天道左旋,地道右转”。洞玄子解释的则更为详尽:“夫天生万物,唯人最贵。……夫天左旋而地右迥,春夏谢而秋冬袭,男唱而女和,上为而下从,此事物之常理也。”
天道左旋,是说太阳是从左往右行;地道右转,是说地球是从右向左转动。地之道是西高东低,水向东流,我国的几大河流也都是水从西往东流。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昌为昌盛之意,亡为衰落断灭之意。以人的居住或行用之地的选取原则来说,就是以居用地前面的水流以从西向东流为首选,在城市中就以下雨天的水流来确定,平地则以人进出的路径来确定。这样就符合顺天者昌的大原则。这也是风水中重要的应用方法之一,称为“逆水得财”,如果情况同上面相反的话,就是“顺水退财”;这些看起来是秘密的东西,实际都是天地之道、天地之规律。
前几年,笔者应邀去河南兰考县,当地一位官员问我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兰考还是这么落后,还没脱贫?我问他兰考是不是有河流在附近流经,他说有,是黄河。我问他黄河在境内流经的走势是怎样的?他说是从西南往东北流。我说那一定是兰考县城的主体在黄河河流的南侧,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的!我说该河流的对面还有县城或地区吗?他说有。我说那地区一定是富裕地区。他点点头,说对面县城是河南省的经济强县。为什么相邻的两个县,仅仅一河之隔就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这跟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即老子所言之“人法地”原则的具体表现——水系流向对地域的影响。对于兰考县来讲,河流是以顺时针的形式流经过去的,形成了“顺水退财”的格局,所以经济建设总也搞不上来;而对面的地区就与之相反,形成了“逆水得财”的格局,这是自然造化所形成的富裕。当然了,退财与得财的程度,也与当地人民的积极建设和水质有一定的关系。其他有河流经过的地区数不胜数,你用这个原则来判断也是符合的,留心品应,丝毫不爽!
所以,古人云:隔行不隔理。不管多少法门,用什么方法,只要理通了,法自然就明了了。这就是老子说的“道不远人”

依以上所述顺、逆水之法地原则来分析我们桓仁县内的地理水系格局,也完全适用。
桓仁县城内,水由乾(西北)入巽(东南)而流,对于县城的格局虽然形成了一分为二的太极图形,但是为什么县城的南区发展要比北部的好些?这里有个水流顺逆的原则。站在县城(太极图)的北区,环顾河流,水流形成的是顺时针而流的情形;反之,在县城的南面,水流形成的是逆时针而流的情形,古人“顺水退财,逆水得财”的结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桓仁县内水系的流转,形成了北(顺水)弱、南(逆水)强的地域经济生态。仅仅是一河之隔,结果却颠倒乾坤,这就是水系对地域的重要影响。
新、老县署所在地均处在逆水之处,形成环抱格局,气聚风藏,桓仁不但人民团结,而且领导层向心力强,这是地利之使然。
另外,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都遗址建在水流反弓的(水流形状成为弓形朝向自己,主冲突动荡之象)地方,其这种选址建都结果都将不得长久和安宁。而实际桓仁县历史发展状况,也完全符合这个结论。
所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重视路和水的设计,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到建设物的发展前景,这是“人法地”原则的直接体现。在水流因素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积极主动地顺应它来参选良畦。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法地则天的思想,积淀为传统文化的深层核心,对中国古代建筑理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将一直贯穿到将来。
我们在这里通过道术合一的方式来解析桓仁的地理特点,印证着古人所言“以术正道,以道驭术;不明道不足以履术,不明术不足以践道”的实践原则。
因篇幅所限,以上论述只能把值得研究的问题,浮光掠影的讲一下,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易同源与“好护士”
米 鸿 宾
医易同源
《易》是范围天地之书,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以其外在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哲学家从中看到哲学、历史学家看到历史、文学家看到文学、政治家看到政治、军事学家看到军事、卜筮家看到卜筮、物理学家看到物理、伦理学家看到伦理、医学家看到医学……
关于易学与传统医学的关系,中医界历来就有“医易相通”、“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之说。
明代大医家张介宾十分赞同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观点,认为“《易》,易也,具有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类经图翼•医易义》)
清代章虚谷也力主医易相通,在《伤寒论本旨》中断言: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而清代另一位医家唐宗海则撰有《医易通说》二卷,以《易》言医,阐发医《易》汇通之理。《易经》的基本思想是阴阳转化与天人相应。
那么,什么是“医易同源”呢?
易学阐述天地万物阴阳动静变化之理,强调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是生命运动的规律。而中医学亦是旨在研究人体阴阳盈虚消长的机制,因此,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都是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都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比附类象”等哲学思想为基本理论,并均以中国“慎终追远”的观念为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故称“医易同源”。
历史上最先明确提出医易同源的是明末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义》,与张介宾同时而稍早的名医孙一奎虽未有“医易同源”的提法,但他在《医旨绪余》中有意思相访的论述。张介宾将《内经》与《周易》对举,孙一奎认为“经于四圣则为《易》”,可见他们所讲的“医易同源”之“源”是阴阳太极变化之理。
张景岳说:“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唐代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医易相通,医易遥相呼应。具有易学标本的地域,自然会存在医家、医学或医药方面的突出体现。反之亦然。
关于这一点,桓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山清水秀的桓仁,境内自然条件优越,中草药材资源极其丰富,是国内久负盛名的参药之乡。野生中草药材千余种,主要品种为野山参、五味子、细辛、黄柏、五加皮、猪苓、苍术、龙胆草、淫羊藿、沙参、桔梗等,其中被誉为“百草之王”、“万药之首”的野山参,年产量居全国之首。此外,熊、鹿、林蛙养殖享誉全国。
更主要的是,桓仁县还有一个国内知名的医药企业——辽宁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桓仁县存在有完备的中国易学标本元素,必然会有突出相对应的知名医药企业。这种配应关系的出现,稍微了解易学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从易学的“天人相应”思想理论中直接得到合理的解释,毋庸赘言。

时相
世界是立体的,学问也是立体的。构筑中医理论殿堂的是时空学说,即时空之相;它是“时相”和“空间之相”的组合。其中,时相是特定时间的独特个性;空间之相,是特定空间、地域的个性表象。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空的独特解释。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
特定的地域空间是天地之造化,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难以改易。这就是它特定的空间之相。它的区域发展变化与“时相”的变化息息相关。
以桓仁为例,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和清代建县的县府,其坐落均为坐艮向坤,即坐东北,朝向西南。这种空间地域之相的生旺时机在时间之相中的八运(2004—2023年),五女山山城就是在200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从此一鸣天下。而好护士药业公司也是在这一年摆脱了发展困扰的局面,实现了质的飞跃——2004年被上市公司上海实业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收购。
还有,好护士药业总经理郑继宇先生,生年卦之五行在离,进入八运之后,形成火山旅卦,其时相的突出显相就是在外借力,故未能与本地企业合作,而是来自上海的公司合作。
这些看起来是巧合的内容,其实都是时间的作用和“时相”的具体显现。“时者,势也”这就是大势所趋。
时,在郭楚店竹简中是个很重要的常见概念。在很多简文中都出现过,如:
“是故太一藏水,行于时”(《太一生水》);
“五行皆行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五行》)。
……
对此,当今学者还对它作出了直截了当的评价:“事实上,‘时’本身就是‘命’的具体体现形式。”《试论郭楚店竹简对儒家“知命”学说的贡献》(陈代波,华东政法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那么有人会问:时间难道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回答是肯定的。
对中国人而言,时间是活生生的东西,它有各种的面貌和个性。时而风云雨雪,时而春夏秋冬……时间的千变万化,对大千世界所造成的种种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构成了它永恒的魅力。
时间会因为不同的年份、节气、月日时刻的推移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个性。
因为人也有个性,所以时间施展于个人的影响就不同了——
它能促使你名声盖世,也能让你万劫不复;
它能促使一对情侣完婚,也能让他们反目成仇;
它能让你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也能让你诸病缠身;
它能让你事业有成,也能让你举债四方,孤寒落魄;
时间有时像个温柔的天使,令人愉悦无比,有时也会让人百感交集;
时间有时像个财神爷,让你在某段时期财源滚滚而来,也会扮演强盗把你的财物劫走;
……
可见,时间是变化的,它既会扮白脸,也会扮黑脸。
还是唐代的诗人罗隐总结得最精辟——“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怀古》)
时间在不停地左右着我们,而我们,很多时候对它却莫名其妙、一无所知。
因此,中国人便通过研究时间的个性,熟知各种不同时间的面貌,与时俯仰,与时偕行,顺势而为,以此来掌握生命变化的秘诀。
翻开中医始典著作,我们可以看到五行学说,天人相应说,阴阳辩证,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五运六气学说,等等。中医的八纲辩证,六纲辩证,三焦辩证和脏腑辩证都脱离不了《周易》的阴阳学说。中医把疾病的发生,归究于“阴阳失和”,也就是说,人体与特定的时空偏离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阴阳和,故能有子”。而《易》亦强调“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事物走向哪一个极端都不会往前发展。而只有阴阳相和才能够有子,有继续,有生长,有发展,有创新。二者之核心,并行而不悖。
《伤寒论》是方书之祖,《金匮要略》是杂病之祖,医圣张仲景深谙《周易》三昧和《内经》真髓,尤其通晓病证、用药阴阳之变化。
孙思邈在《千金方•序列•大医习业第一》中说: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于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业熟,为此乃得为大医。”
中医治病,掌握了时空关系,对于治疗和预后都十分有益。应用时空学说,把病因、病理、证候、疾病和药物性味功能串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现在的中医教育很少涉及易学知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难以深入。确乎如近代中医名家恽铁樵先生之言:“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
中医要做到“察隐、回天、通变、万全”,就必须“穷理尽性、格物致知”。必须“上晓天文,下知地纪”,方能“中悉人事”。延年治病的目的及原则就是调和阴阳。
《管子•四时》云:“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强调治疗的时间,通过对它的把握,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其中,“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就是这种理念的重要实施途径。
在治疗过程中,阴阳主要是“时”的表现,因此,“法于阴阳”就是大前提,否则就不会合于数理。比如针灸,同样是针刺某个穴位,为什么有的效果不明显?很多时间就是时辰不对,就是不得时。这就导致了治疗缺少时效性。
植物在不同的时空有不同的时效作用。古代月令《礼记•月令》、《逸周书•月令》等对四时用什么木材取火都有不同的规定,叫改火。如,春取榆柳,夏取杏枣,秋取柞栖,冬取槐檀。
农谚中“麦熟一晌,豆熟一刻”,同样也适用于药材。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药物就有阴阳寒热温凉之分。因此,在药物的采集制剂上,中医也十分强调时空关系。
从空间的角度来讲,川贝、杭菊、党参、北芪诸药十分注重产地;因为地域有东西南北中之分,由于每个地区的特定条件,五味亦随之偏属。
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五运六气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古代医家不失时机地根据当年的司天之气储备相应的药物,这种药材得专气,效力专注。例如,夏枯草一定要在炎夏季节采收,使其在夏天完全禀受宇宙丙丁之气(时间);桑叶须在秋季霜后采收,药效比较高。
同一植株在不同的生长期中,体内的物质成分变化是非常大的。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五月开花前采摘的臭梧桐叶,降压作用强,开花后作用弱,八月左右含量最高。人参中活性成分随生长年限逐年增高,八年以上才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一日之内,中药的有效成分亦有不同。以水仙为例,有效成分最低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及晚上十点,含量最高的时间是清晨六点及下午十四点。因此,医中高手按季节掐着点采药是得中医至理的。
……
可见,“时相”何其重要?
意蕴之流,一览而悟;达观之士,得意忘言。
现代中医的继承者,真正了解“时相”的,日渐稀少。
而中医衰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真正掌握“时相”的继承者!
“好护士”的发展
阴阳五行等理论不仅是被广泛应用的理论,更是中医学的基础内容。
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等思想方法方面认真分析一下《黄帝内经》的理论构架,不难发现,《黄帝内经》的理论模式与易学有直接关系——古人以易衍律,天六地五是“易”的常数。五运六气、五藏六腑、模式皆从易理出。
《黄帝内经》谓:“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完全依据易说。可以认为,没有易学,就不会有《黄帝内经》的藏象系统。
此外,《素问•金柜真言论》阐述则更为明了: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春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而《易传》中将八卦与人的身体及头部器官对应,如乾为头、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中医则根据人体五脏于五行的对应,再按照五行对应的方位、季节、性质、物候、星象、色味、声音、数量等,找寻致病的原因及途径。
至于在历史发展中,医易互证的情形,则比比皆是;后人的精辟总结也多见于书端。
比如,“易具天地之道,医藏性命之理。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宜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医易同源,理无二致。学医不知易,必谓医学无难,学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医可不知易,易可不知医乎?天地之道尽在易中,而易理尽在医中。医易一理,一此阴阳,医易同源,同此变化。医易融汇,恰似乳水,医易三昧,何其妙哉。”
另外,清代的泰裕公说的则更为简洁:“以易象阐释医理,以术数参悟医道。”
而这种结论的运作,也同样可以复印到桓仁。
桓仁县于“八运”(2004—2023年)起,开始发力行运,其五行为土(艮卦),“好护士”企业的坐标方向也是与此相同;故而,她的事业动转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如此运行。
医易同源。在此行“八运”期间,作为当地医药的标志性企业,在企业发展中的药品开发方面,宜着重研制治疗消化系统、肾脏、痹病、免疫、妇科方面的药剂产品;在人力资源方面,重视新生年轻力量的培养。
若果如此施行,其于2009和2010年,事业必获标志性进展,达致新的高峰。
此皆为与艮卦相应及“山泽通气”之故。
为往圣继绝学
综而论之,“医易同源”是中国的易学和中医学紧密联系的渊源中,最具特色,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使得中国数千年的易学思想和中医各领域的系统运用,得到了多元化的发掘和彰显。
孙思邈的见解,则更加明确,他说:“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点而促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法;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吉凶拘忌,触深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全文,并须探赜。若能见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可见,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理论思维及其实践运用取向的变化,必将导致学科研究方法的变化和研究领域的开拓。
“生生之谓易”,我们有必要对包括“医易同源”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并从中更好地借鉴、利用古人丰厚的文化遗产和智慧,养成自己的历史理性。
附:桓仁具有丰厚的中草药材资源
桓仁境内自然条件优越,中草药材资源极其丰富,是国内久负盛名的参药之乡。野生中草药材千余种,主要品种为野山参、五味子、细辛、黄柏、五加皮、刺五加、猪苓、苍术、龙胆草、淫羊藿、沙参、桔梗等,其中被誉为“百草之王”、“万药之首”的野山参,年产量居全国之首。人工种植的中草药材有人参、细辛、黄芪、贝母、辽五味、党参、茯苓、天麻、杜仲等近20种。桓仁曾是全国最早的人参产区,素以面积大、产量高、品种全、质量好而驰名中外,人参栽培面积和产量居辽宁之首。此外,熊、鹿、林蛙养殖享誉全国,桓仁林蛙以品质好、药用营养价值高被列为中国两栖珍稀动物。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桓 仁 原 本
《现代防御技术》杂志首席编辑、中华文化书院
易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雷向阳

道法自然,浑然天成。阴阳燮理,鬼斧神工。
天玄地黄,立成性命。日月往来,造化有情。
源本一体,先后贯通。出有入无,一贯清静。
不周山倾,昆仑化风。白山黑水,积德积刑。
至善之地,如如不动。仁义通天,磐桓永恒。
成终成始,枢机运用。洁净精微,神妙无穷。
浑江孚化,至德含弘。正位居体,美在其中。
藏龙卧虎,静中有定。五女十足,万里鲲鹏。

注释:
“道法自然,鬼斧神工。”
自然无中生有,生养天地,造化万物,赋成性命,无为而无所不为,自然之道最为神奇,神不可测。故《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曰:“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老子亦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造化、鬼斧神工,往往令人叹为观止。用以形容桓仁,犹为贴切,恰如其分。
“白山黑水,积德积刑。”
白山黑水,是指桓仁所在的东北地区,以长白山和黑龙江来作为代表。白山黑水,是华夏大地最北端一条龙脉。按照中国传统讲法,中国有三大龙脉,皆从昆仑而出,昆仑山为众山之祖。三大龙脉,以山脉为骨,以水为血,水伴山行,以成生养之功。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三大龙肪养育了无数代中华儿女,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无数个栋梁之材。而德和刑,是天地造化万物之规范,也是圣人治世之法宝。传统理论认为,阳主德,阴主刑,德生而刑杀,自然才能平衡,天地才能永恒,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而生机永存。所以,在天则日为德而月为刑,日生而月杀;在地则山积德而水积刑,山刚而水柔。刚柔相济,德刑并用,国家方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至善之地,如如不动。”
至善之地,即天心所在。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天心不动不摇,不沉不降,至尊之地,故称至善。天心为枢,如同圆心一样,是来定位的,圆心不定,整个圆都不能确定。神机则随时因缘而发,顺其自然造化,故《三十六计》开篇云:“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在不中。”机动枢不动,机灵枢不灵,机在枢外,枢在机中,枢以制机,机以应枢,枢机配合,方成大用。再以桓仁所在地理位置来说,桓仁地处东北,在后天八卦为艮。艮为根,为止,在后天也是如如不动之意。《易》曰:“艮也才,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仁义通天,磬桓永恒。”
《易》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都无法把握,天地之道凡人只能顺从,唯有仁义可通天地,可贯通三才,所以说仁义通天。“磬桓”一词,引自《易•顿》,是徘徊不进之貌。(屯)初九,磬桓,利居贞,利建侯。《象》曰:“虽磬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桓仁山环水抱,山水相依相恋,故作盘桓之态。
桓仁之名,用以命名自然环境如此秀美之地,非常贴切。木亘为桓,木道永恒;二人为仁,生机无限。桓开五行生机,仁居五德之首。这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气,是古人用以形容天地之间流行不止的五种气,五行可推自然造化;而五德又称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用以协调世人行为的五种规范,五常贯通天人文化。
对于树木而言,五行成就树木之本体,而五常则成就树木之种子。所以先贤把所有种子都统称为仁,如我们现在常说的花生仁、核桃仁等。只有仁中可藏先天之炁,仁发炁行,种子破壳而出,方可长成栋梁之木,而具无限生机。桓仁群山环抱,秀水绕城,恰如果实中之仁,天地之灵种也。群山为刚为种外之壳以护其中之真仁;而秀水为柔而宛转有情,以分沃土而成仁也。再落实到人,则只有脑壳中有仁,以藏先天之祖炁也,头脑为智慧之海,可通先天之门、天地之门。仁字拆开为二人,二人合起来又为天,出头为夫,唯有大丈夫方有通天之志,可成栋梁之才。
再说一下木在五行中的特殊意义。在五行之中,只有木最具生机,有木方可造化,万物之生机皆具于木。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理解。比如说:“不毛之地”,是指寸草不生之地,也指毫无生机之地,天地生机就体现在木道上。只有木道可以贯通三才,使天、地、人三位一体,成就万物。“木”这个字,本身就非常特殊,“一”分天地,“十”成日月,“才”别男女,前三笔正好立成天、地、人三才,第四笔结束才成“木”,有木才能有本有末,万事万物因此才能有始有终。所以,在《易经》中除了天、地、人道之外,又特别另立一道——木道。地中生木,顶天立地,通天彻地以成栋梁,是为通天之梯。震、巽两卦为木,所以《易•说卦》曰:“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震又为龙,龙行三界,贯通天地,不测之神物也。
“浑江孚化,至德含弘。”
浑江为桓仁之母水,养育一方生灵之血脉。孚者信也,化者自有而无之谓也。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浑水摸鱼”,水至清则无生机,唯浑厚之气可养万物,故浑江之名,亦大有深意。地气浑厚,长养万物,流水成川,川流不息。水土一体,成就先天后天之造化,养育一方生灵,故曰:至德含弘。《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又曰:“易简之善配至德。”德者十四一心双立人,德在中心也。我们现在常说:“同心同德”、“离心离德”,天人合发而成德,背离天地之道则离德,故《中庸》有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弘者大也,含弘以成大德也。《易•坤•彖》曰:“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正位居体,美在其中。”
这两句话引自《易•文言》,原文为“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是用来解释坤卦六五爻的。《易•坤》曰:“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黄为地之正色,土中至贵;裳(即常)在下,以承乾之大体。六五之爻,为坤卦中最为尊贵一爻。正位居体,以行中正之道;美在其中,美妙不可言语。后天唯有中正之道可贯通天人,邵子曰:“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天人之际,妙不可言。而坤卦以厚德载物,万物皆因坤而成形,土之大用也。桓仁山青水秀,土地肥沃,人民因此而得安居乐业,故曰:“正位居体,美在其中。”
“藏龙卧虎,静中有定。”
这里,龙指青龙岗,卧虎指卧虎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居东而白虎居西,自古如此。实际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指天文中的四象(灵),是黄道上二十八个星宿所组成的东、西、南、北四方之神灵。《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中国传统风水中有句口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间安上戊己土。”地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皆有实形,以应天之四象也。在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和人文建筑中,大部分都遵从这个规范。桓仁却是青龙在右(西),而白虎在左(东),这种结构是否合理?
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分析,上面我们已经说过,桓仁至善之地,天心所在。那么,既然是天心所在,其所见四象之排列,是否也会有别于在地仰观天文所得之结果?其实,以人之生理来想,自然一目了然,恍然大悟。我们知道,人的左脑支配人的右躯,而人的右脑支配人的左躯,而天地大人体,人体小天地,其理相通。所以,在地是左青龙,右白虎,生龙活虎而显无限生机;在天则是右青龙,左白虎,藏龙卧虎而休养生息。天心所在,神妙不测,不思而得,至神之所在也,故有非常之态。《易》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所以说,静中有定,静养生息,一定乾坤,始成万全,人定而后可胜天地,不定则必为天地所拘囿。故《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老子亦有言:“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其复。”中华文明之复兴,亦自当于此地而复也。邵子诗曰:“天心复处是无心,心到无时无处寻。若谓无心便无事,水中何故却生金?”
“五女十足,万里鲲鹏。”
五女,指五女山;一女两足,五女自然十足。五立中枢,十浑全体,以成后天之根本也。在传统文化中,五和十是两个非常独特的数字,如五行十干、五体十足、五光十色、五味十分。十为满足之数而十全十美,五为半虚之数而五五对开,故《河图》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十足圆满,浑然一气,唯有先天可成十足之体,故十足以浑先天,五女以贯后天也。而“鲲鹏”之说,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里,也需要大家注意一下,鲲鹏本是在北冥,而在桓仁,鲲鹏山反居南方,也与《庄子》所说有异。为什么?其实,还是因为此地为至善之地,天心所在。所以,现在一些学者把五女山视为玄武,而将鲲鹏山视为朱雀,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未究根本,没有穷理尽性,没有格物致知,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方向一错,天壤之别。意贵透彻,岂能隔靴搔痒,哗众取宠而贻误后学?也只有在桓仁,朱雀和玄武是与众不同的,即朱雀在北,而玄武在南。再换句话来说,只有以五女山为朱雀,而鲲鹏山为玄武,方合自然造化之理。
桓仁地处古代九夷之地,亦为君子向往之地。昔日孔子欲居九夷,正因为此处神气非凡之故,《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今,这里仍是一片难得的清净之地,诚为上苍之恩赐,亦天数之必然也。《礼记•经解》:“洁静精微,《易》教也。”用李白一句诗来形容,最为贴切:“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这又不由令人想起陶渊明那篇《桃花源记》,果然天地真造化,别有源头清净地!而今天我们开发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自然也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为中华民族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立言立行,必须对自己负责,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列祖列宗,我们才能对得起后世子孙。也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开始复兴。同样,这也将会是桓仁人民的福音,是辽东子孙后代的福音。

赞曰:
天衣岂能无缝?破绽始露乾坤。
不周山倾演经纶,天文贯通人文。
壳破始见真仁,解甲反生桓根。
无边光景一时新,化作十方妙音。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22: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桓仁族自治县两个发现节录
北京大学教授
王思涌
吴必虎
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南角的一个不大被人注意的县城。可是,这里却具有两个特殊旅游文化价值的城。一个是高句丽的第一都城,也可以说是东方的第一卫城,另一个是具有八卦形的旧县城,它是我国唯一的八卦城。
(略)
我国唯一的八卦城
我国县城以千计,其形状大多是方形,或接近方形,其余是不规则形或圆形,但很少见到八卦形。近年来,旅游的发展,人们发现有八卦村、八卦田,还没有报道过八卦城。可是辽宁省的桓仁县却是一个真正的八卦城。这在我国的众多县城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八卦图形总是与太极图相联的。桓仁县城不仅呈八卦形,而且还与太极图形相联系。这可以说是奇中奇。桓仁县位于浑江与哈达河交汇处,哈达河由北向南流,在汇合前则向东南拐个弯。而由东向西流的浑江在汇合哈达河后,向西南绕过桓仁县城又转向东南。这两个弯的曲线在五女山西崖边俯视桓仁可以清楚看到其太极图形。
桓仁于光绪三年(1877年)建县,光绪四年建城,八年完工。其建八卦形县城的原因,是当年任知县、河南祥符(今开封)监生章樾所写的《初建桓仁县碑记》中称:“相度形势,览择斯土,两江环带兮,气聚风藏,五岫屏列兮,原敞形固,城象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元,以立三才”。这里表达领导、设计该城的章樾对此城的一种理念。其中提到根据山列水环的形势取八卦形建城。
桓仁的八卦城建成后的百余年,到八十年代,由于城市的发展,被拆除。今日还保留一段城墙,完整的体现当时风貌。原城墙的遗址,则已成为道路,其格局却深深的保留在地面上。从空中拍下的航空照片上,在扩大的市区范围的中心,完整的八卦形跃然出现。东、南、西三条大街则一直向外延伸,却唯独没有从中心向北的大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5-18 19:28 , Processed in 0.1837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