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58|回复: 4

第一章 太极八卦城概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9 2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女山文艺 于 2009-9-9 22:08 编辑

注:此书撰稿人是:纪飞
image00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21: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
筑城
怀仁建县前,地处辽东柳条边外,时称东边外。东边外地处偏僻,为清政府封禁之地,清政府为何解除封禁?在东边外一带设立怀仁县?其主要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
东边外封而难禁。明末清初,东边外一带为满族先世建州女真聚住地。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今桓仁一带女真族随之入关,所剩女真人口寥寥无几。顺治十八年,辽东柳条边墙修筑告竣,清政府下令,所有女真族人口全部迁到边里,不得在边外居住。同时,为保护清朝的龙兴之地,保护皇用贡品人参、鹿茸、蜂蜜之资源,下令以凤凰城边门、
阳边门、碱厂边门、旺清边门为界,西至沿海,东至大东沟(今东港一带),长一千余里,宽三、四百里的斜长地带,全部封禁。无论满、汉人口均不得居住,每年都派军队巡察,见人就抓,见房就烧。道光年间,清政府对东边外管理稍见松弛,逐渐有人违禁来东边外封禁区垦荒,避居。
清同治年间,东边外封禁区人烟渐多,出现“多有垦田、造房、栽参、伐木”之事,在游民中“已有建庙、演戏、立会”等举动,可见此时东边外封禁区违禁居住者之多。
同治六年,东边外平民何名庆上书盛京衙门,请求清政府批准开发旺清边门外的六道河子地方(今桓仁县六道河子)。何名庆的请示,引起了盛京衙门的重视,盛京将军立即上奏清廷,经过王公、大臣们公议,认为“盛京一带沃野荒山,历届未敢轻易开垦,而边荒地广,防检难周,现有所垦地亩,据何名庆等供称,已有数百万垧。此外,尚不知凡几。必须彻底查究,庶已垦之地,可以核实清螯,未垦之地,仍当示以限制,请派王公、大臣会同查勘。查清后,再奏明皇上决定。”随后,清政府即派大员亲自勘查,并告诫勘查大员,要审时度势,不能不俯顺舆情,要向垦民们宣示“朝廷格外施恩,不究其既往,仍予以谋生之路,对省以下各级官员也不追究其对垦荒失察之过。”这个决定,事实上是对允许东边外开发,留了余地。至同治十年,清廷已对凤凰城、阳二边门地段即北自阳边门外之八里甸子(今桓仁八里甸子镇)起,东至鸭绿江、浑江两江汇口,转向西南至沿海一段,已经查清,认为“沃壤膏田私垦已遍,迁移不易,安插亦难”。清廷指令盛京将军,在勘查完碱场、旺清边门外地段以后“设法图维,据实奏明”。同治十一年六月,已查明碱场边门外有已垦熟地125000余亩。盛京将军崇厚认为边外虽关系到鱼、蜜、人参等贡品,但游民已开荒耕种多年,不能再加封禁,即便封禁,也是封而不禁。
原因之二
建县之前,今桓仁之地,山高林密,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物产颇丰。所产山参、鹿茸、蜂蜜、稻米、细鳞鱼等均为皇用贡品,清廷视为宝地,故而封禁,严禁有人居住。

清同治年间,被迫迁移外地的满、汉百姓,思念故乡心切,趁清廷对东边外封禁之地管理稍见松弛之机,冒险迁回故地垦荒。四周穷苦百姓久慕今桓仁之地物产丰饶之名,为谋生,也冒险来此采参、狩猎、捕鱼、拓荒;沿海一带贫民也闻风而至,种植五谷,搭草舍而居。久而久之,日渐人多。
今桓仁一带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民族各异,秩序混乱。崇厚经过视察后认为,如果在东边外一带设州立县,一可加强皇用贡品资源的保护;二可安抚民心;三可将已开垦的土地升科(登记造册)征税,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于是上奏朝廷。
原因之三
为了加强东边外的防务。清朝末期,清政府内扰外患,尤其是东北地区,面临外国的侵略。一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1868年),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把并吞朝鲜进而侵略中国东北,做为独霸亚洲的首要目标。清政府自光绪元年(1875年),就开始重视中朝边境问题。二是沙皇俄国也早已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清政府为加强东边外鸭绿江一带的防务,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才解除了东边外一带的封禁,设州立县,加强对东北各地的统治,以防来自日本、沙皇俄国的侵略。

出于上述三条原因,清政府批准了盛京将军崇厚所奏,在设立了安东县的第二年,设立了宽甸、通化、怀仁三县。
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批准怀仁设县,任章樾为设治委员,筹办建县事宜。当时怀仁境内,旧无城垣,虽有汉代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所筑五女山山城,但城建于山上,不能为用。汉之前,一些民族政权小部落国修筑的土城,早已湮没,基址难寻,且地不适中。
章樾建县人等,初来怀仁,百废待举。饮食起居,处理公务急需设一立锥之地,做为临时办公场所。于是,章樾在浑江之西今六道河子北岸,荒沟口处,筑土为城,俗称土围子,以土城圈出一块土地,修建茅草房数间,做为筹建县城临时指挥中心。开始清丈土地,征收税赋,按抚地方等事宜。六道河子土城,可视为桓仁历史上第一座县城。
建县之初,怀仁地域辽阔,章樾为何将临时县城置于六道河子之地?原因有二:一是盛京将军崇厚在奏请设立东边各县的奏折中写道:“六道河子添置一县,名曰怀仁县。”怀仁之县名,出自崇厚奏折之中,先有其名,后设其县。其意是六道河子是新设怀仁县境之中心;二是六道河子地方,开禁之前,游民开垦土地颇多,人烟较其它地方稠密,且地势开阔、宽平,虽不及今县城处,却也是建治的好所在。
六道河子土城,从光绪三年至光绪八年一直做为临时县城,历时6年之久,县衙署建成后,临时县城才迁至八卦城内。
建县必建县城,太极八卦城即怀仁建县之初,首任知县章樾修筑的县城。
光绪三年,经盛京将军崇厚创议,奏准朝廷,朝廷拨与银两,令章樾主持修筑怀仁县城。
初建县城,仍一县之大事。县城为一县之中枢,是一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设县之时,怀邑面积广阔,东至今集安市境北端,西至今本溪满族自治县红土甸子,南至今宽甸满族自治县长岭子,北至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子,幅员面积5958平方公里。县城建于何处,至关重要。章樾深知责任重大,请东边道尹陈本植来怀仁勘察地形,选择城址。
民国25年版《桓仁县志》记载:陈本植“精于堪舆”之术。何谓“堪舆”?《辞海》解释为:“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天地之总称”。《辞源》解释为:“堪舆,称相地、看风水的职业者为堪舆家”。由此可知,陈本植知天文,懂地理,精通《易经》、阴阳八卦学说,怀仁设县当时,隶于东边道,陈本植为章樾的直接领导。陈本植既是地方长官,又精于风水相地之术,为怀仁县城选择城址,当为份内之事。
一座城池,建成何种形状,当然取决于设计者的指导思想。修筑怀仁县城,主其事者为知县章樾,设计者为东边道尹陈本植。陈本植把怀仁县城设计为八卦图形,不是突发奇想,因为陈本植精通《易经》文化,精于堪舆之术。如果陈本植不懂易学,在设计时,决不会凭空想象出八卦图来。怀仁县城筑成八卦图形,与设计者陈本植的易学思想有直接关系。
光绪三年,怀仁与通化同时设县,而通化与怀仁又同一年修筑县城,通化与怀仁同隶属东边道,同在陈本植管辖范围之内。陈本植参与了通化、怀仁二县的县城建设,陈本植既然精通易学,通化县城为何不筑成八卦图形?
陈本植将怀仁县城设计为八卦图之缘由,除了他精于易学文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怀仁县城附近易学标本的启示。
修筑怀仁县城之初,为择城址,陈本植与章樾首先勘察临时县城六道河子周围山水之势,寻觅设城之处。勘察地理形势,必登山远眺,陈本植与章樾登上五女山,站立山颠,极目四望,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个奇中之奇:五女山下,北来的哈达河之水,向南流,而由东向西流的浑江,纳入哈达河水之后,在流经八里甸子(今桓仁镇,建县初称八里甸子)边缘又向南拐了个弯,绕八里甸子北、西、南三面,流向东南。站在五女山上,俯视哈达河与浑江两条曲线,构成一个S图形,沿S图形周边划线,又成圆形,形成一幅惟妙惟肖天然太极图形。
陈本植认为五女山下这个天然的太极图形,十分神奇,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造化,是上天所赐。此处阴阳二气混成,二气首尾相接,犹如一体,循环无端,表示阴中含阳,阳中含阴,一而二,二而一,既对立,又统一,绝非等闲之地。必是卧龙藏虎、地灵人杰之所在。于是,他按照《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学说,建议章樾把县城建于天然太极图之中。设计成为八卦图形,章樾极为赞同,他也认为,在此处设城,实乃天意。八卦源于太极,为易之基础,有太极必有八卦,太极图与八卦图珠联璧合,缺一不可,况八卦图可逢凶化吉,驱邪避凶,保一方平安,造福于民。为官之道,不可逆天而行,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得到天地相助。
民国19年《桓仁县志》记载,县内著名士绅、光绪三十年附生王在镐在他撰写的《栾匪陷城记》中,高度赞扬陈本植设计怀仁八卦城的功绩:
“开边立县,设官安民,厥初陈公,堪舆良纯,观象察理,俯仰详审,精选地势,创业成堙,徊抱江流,环围岭峻,山谷险阻,超绝古今”。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21: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女山文艺 于 2009-9-9 21:54 编辑

第二节  筑城纪略
新修县城,工程浩繁。东边初开,民气尚未稳定。县内各业,工无技巧,商无专业,无豪商巨贾。地方税收甚微,县衙初设,县库存无积累银两。修筑县城,并非易事,为使今人了解当年修筑县城情形,本章以修城资金、修城材料、修城夫役为记述内容,分述章樾修筑县城之艰辛。
一、筑城资金
光绪三年七月,盛京将军崇厚会同户部侍郎岐元、奉天府尹恩福(代理奉天巡抚)为通化、怀仁二县修筑县城事宜上奏朝廷,初定修筑怀仁城垣质量标准为石根土城。即用毛石做基础,用黄泥夯墙。基深5尺,宽1丈4尺;地面之上石基高3尺,宽1丈2尺;石基之上用黄土夯墙,墙高1丈3尺(包括雉碟),宽1丈。墙上用石灰封顶。砖砌垛口,高3尺。设东、西、南、北4座城楼,二层。初步估算,筑城需银14000余两,挖壕需银3000余两,两项合计18000余两。朝廷准奏,交各部审议。
光绪四年三月,知县章樾正在积极筹划筑城开工之时,清廷吏、户、工、兵、刑、礼六部,在复议通、怀二县修筑县城所需银两时,其它各部都予以通过,唯户部提出要删减,照《折扣章程》支放。户部为何要折扣银两?原来,清末各地向朝廷申请修建工程银两时,多有虚报不实的作弊行为,户部做为朝廷主管财政的职能部门,为避免作假谎报,规定有《折扣章程》,即按地方索要银两的数额,打折发放,以此制约地方弄虚作假行为。盛京将军兼总督崇厚闻讯后,认为户部的决定不符合实际,因通化、怀仁县修筑县城上报银两并无虚假行为。于是崇厚会同奉天府尹恩福联合上奏朝廷,说明原先申请的银两“已经再三核减”,“原以实事求是,今经核定,复绳以折扣章程不特不敷应用,势必无从措手。”并详述通、怀二县筑修县城之艰难,据理力争。崇厚在奏折中写到:“安东、宽甸、通化、怀仁4县,远在边外,地当要冲,若非赶紧建城难资保卫。石砌墙根,土筑城墙,灰盖墙顶,砖砌垛口,周围数里环挖壕沟。每城估需实银一万八千余两,并不为多,岂可再行折扣?”崇厚与恩福乃封疆大吏,官高位显,又是二人联合上奏,朝廷允准通化、怀仁二县各拨一万八千两白银于盛京衙门。崇厚先将银两拨通化、怀仁各12000两。
光绪四年六月,怀仁县开始施工建城,九月,因天气渐冷,霜冻严重,泥水不合而停工,共施工80天。
光绪五年春,大地复苏之时,所筑东、南两面城墙,因地势较洼,又经一冬一春冻化,墙基与用黄土所夯之城墙,轻者裂缝散落,重者已倒塌。章樾见此情形,焦虑不安,夜不能眠,深感责任重大。筑城伊始,城墙便裂缝倒塌,县城筑不牢固,如何防盗防匪,岂不是劳民伤财,如何向上宪交待?况且筑城工程仅完成十分之二,而朝廷所拨银两,几乎用尽。
章樾与县署官员,详察城墙倒塌之原因。经查实,泥墙裂痕与倒塌原因有二:一是墙基砌筑过浅过窄,经不起东北地区天寒地冻之考验;二是用黄土夯墙,虽节约资金,但并非聪明之举。怀仁土质松散,粘度低,不象关内土质结构严密,既可夯墙,又可挖窑居住。若要城墙坚固,必须改变原来修筑石根土墙方案:一要加深加宽墙基,二要用石块构筑两面墙体,中间夯以黄土或碎石。然而,此种方案,虽可使城墙坚固,但需增加原料、人工、运输等所需资金,筑城银两必须增加。章樾与县署官员再三核算,本着勤俭节约之原则,按新的方案筑城,需在原拨18000两白银的基础上,再增加22000两,共需40000两白银,方能完工。而建城前夕,向朝廷呈报的的预算仅18000两,新的方案突然增至40000两,金额增加1倍以上,差额相差悬殊,章樾深感对上难以启齿,似有弄虚作假之嫌。
章樾正犹豫徘徊之时,突然想起通化县也在修筑县城,通化情况如何?怀仁距通化仅二百里之遥,章樾情急之中访问通化县知县张锡銮,章樾问及修城情况时,张知县也是叫苦不迭:城墙虽未倒塌,朝廷所拨资金不过杯水车薪,开工几月,也几乎用尽,筑城工程,仅完成五分之一,情形与怀仁大体相同。章樾闻之心中甚喜,便会同张知县联合会禀,将两县筑城情况详细上报东边道尹陈本植,请陈本植转呈盛京将军崇厚,再奏朝廷。
为引起上宪重视,朝廷早日拨与银两,章樾在报告中用词恳切,详陈具体困难:“因边地初开,土情松劣,非用毛石包磊,难期巩固……卑职等遵于上年六月先后开工,至九月上旬……怀仁县城因东南两面地势稍洼,立基不易,先后从该处作起,计城基高四尺,时因霜冻渐凝,泥水不合,一律停工。计兴作仅八十余日,为工尚未及十分之二,而奉发三万金(通、怀两县)已费用殆尽矣……再四会商,若不禀求增益,不惟购运物料方短之项无法补苴,而小民应役之苦,滋累无底,现经传集各工匠详加复估,每石城一座计非实银四万两弗可蒇事。惟有禀请转详奏咨。如蒙允准,则边缴小民同庆生成。卑职等亦可免因公受累矣。现届时孟夏,急应开工修筑。伏查奏定土围银两,宪库仅存六千,即予全数给拨,而工程浩大,实属不敷分布,可否于六千两之外,各借领四千两,得及时兴作……”章樾在报告中,从为何修改筑城方案,筑城材料之匮乏,雇用工匠之艰难等三个方面。详述修筑县城实际困难,急需增加银两之原委。东边道尹陈本植接到两县报告后,对两县处境深表同情。他对通、怀两县修筑县城情况了如指掌,也深知章樾为人诚实可信。他在报告中批道:“据建筑城工,原估银款不敷工用,现在复估需实银四万两,方可兴修。所禀尚属实情,所筑工程未及十分之二,而已领万余金费用将尽,若不及时撙节,难期竣工,兹请酌增银两,以便及时兴修,仰候转详。”陈本植知章樾心切,当即差马拨日夜兼程,呈于盛京将军。
章樾与张锡銮联合禀之时,正值光绪五年初夏,正是修城黄金季节,因涉及修改筑城方案,需增加银两,朝廷能否准奏,又不得而知,因此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停工待命。会禀报告呈上已一月有余,不见朝廷批文。章樾心急如焚,坐卧不安,银两不近期拨到,难以如期完工。况怀仁建城速度又落后于通化,通化县城四周城墙已筑 成3尺,且不需返工。章樾日夜盼望批文,却杳无音信,他深怕会禀报告被户部扣压,于是又连夜写了第二份报告。报告内容与第一次大同小异,只是用语更加恳切,筑城经过更加详尽,需增加银两理由更为具体。他在报告中最后写道:“请拨四万两白银,实在不能再节省,如朝廷认为筑城购材料价格有误,户部可派人来此登记造册,检查每项支出是否有错”。
陈本植非常理解章樾心情,遂即在章樾的第二份报告上批道:“查边外新设各城县,应修城垣,各工均系加筑城根,原估银数实属不敷应用,现拟改定作法,酌加银两,已专案详情奏咨,前据会禀各情大略相同,亦据禀转详矣,仰督抚宪批示。”
章樾两次报告,得到了东边道尹陈本植和盛京将军崇厚的同情和支持。经崇厚和奉天府尹恩福运作,朝廷及时批准了章樾的报告,将40000两白银如数拨予怀仁县,保证了修筑县城资金。
二、筑城材料
修城资金颇费周折。而修城所用材料,也取之不易。
怀仁地处东北边陲,修筑县城必须以毛石、石灰、砖瓦为主要材料,方能牢固。
毛石,怀仁境内山山皆有,随处可采。而石灰、砖瓦均需从外地购入。怀仁周边各县,均初设县治,尚无生产砖瓦、白灰之能力,只能外出几百里采购。外购筑城材料,且不说价格如何,仅运输费用一项,也难以承受。知县章樾与设计施工人员反复计议,最佳方案唯有县内自行烧制。
修筑县城之时,怀仁仅建县年余,县内一无烧制砖瓦、白灰之窑座,二无精通烧制之工匠,三无承揽经营烧制之殷实大户。因而窑座需新建,工匠需外请。建城也乏技艺高超之人。民间一般工役,并非专业。修筑县城,开工在即,章樾亲往省城奉天招徕工匠。省城工匠虽多,愿来怀仁施工者甚少。皆因怀仁距省城500余里,加之交通不畅,工匠背井离乡,往来十分不便。况怀仁又是初设边陲小邑,穷乡僻壤,有愿来者,所列条件却又十分苛刻:一是工价十分高昂,高出正常价格一倍以上;二是烧制砖瓦、白灰所用一切工具、工匠食宿、往来川资等一切费用,均须由县署承担。章樾急于建城,又别无他策,只能一一应允。石灰用石灰石烧制,怀仁县城附近不产灰石。为寻觅灰石,章樾带领工匠,走遍城周各处,最终在今雅河乡联合村附近山上寻到了石灰石。烧制石灰原料虽然解决,也可建窑,但运输道路太远。今联合村距怀仁县城30余里,运输工具全赖马车。建县之初,保屯之间,道路尚未筑就,崎岖难行。每运一车石灰,往返60余里,须披星戴月。每车载重不及1吨,运价稍低,车夫便怨声载道。而通化县灰窑,建于城边,距筑城工地仅8里之遥,怀仁筑城,仅石灰运输费用比通化高出了3倍之多。
修城石灰用量,并非小数,砌筑地基,须用石灰灌浆,地面石墙须用石灰砌筑勾缝,周长三里城墙须用白灰封顶。砌筑城楼、垛口,均需白灰,所用白灰数量约在数千吨之多。
修城之砖,主要用于砌筑城墙垛口,4座城楼、3座城门等。垛口高4尺、宽3尺、城楼高起二层。按旧砖体积估算,约在百万块以上。砖窑设于今东关环卫所办公楼后黄泥坑处。运输虽方便,但由于县城附近土质疏松,粘度不够,烧制之砖,裂缝、变形、弯曲者甚多,且不坚固。每烧一窑砖。能用者仅占十分之六七,损耗极大。章樾与施工人等颇为无奈。欲按能用之砖与工匠计酬,引起烧砖工匠愤懑,声称砖质量不好,损耗过大,与烧砖技术无关,乃烧砖之土粘度不够所致。最终只能按砖计酬(包括劣质砖),章樾考虑再三,如改换窑址,非近处可行,县城周围土质大同小异,远处建窑,一是不知土质是否可行,二是运输费用增加,章樾与施工人员,权衡利弊,只能如此。
修城所用石料,原以为不难,县城周边之山,毛石甚广,然而,筑城石料一是要求石质坚硬,不易风化,以青石为最好,二是石料用量甚大,城垣周长3里,均需砌筑地基,基深5尺、宽1丈四尺。约需毛石12000余立方米。基础之上,筑有3尺、宽1丈2尺石墙,约需毛石5000立方米。石墙之上又筑有高8尺、宽1丈城墙,两面需用石块构筑,中间夯以黄土及碎石,城墙估计用石不下万余立方米。修筑县城所用石料,不下3万立方米。如此数量石料,县城就近之山难供应求,况且为不破坏县城风水格局,不能山山采石。因此,石场由近渐远,远在八九里,十余里不等。开工之时,估算每开采1立方米石料,付工匠工钱6钱(十分为一线,十钱为一两),运费为6钱。开始在距县城工地3—5里处石场开采、运输,工匠尚能接受,石场远至八九里、十余里后,运输者便叫苦不迭,要求按运输里程递增运费。
章樾乃一介书生,虽任过湖北县令,但修建城垣,尚属首次,未曾想到仅备置材料一事竟如此复杂艰难。
三、筑城工役
1、县内征夫  旧时筑城,全凭手工劳作,需一砖一瓦砌筑。修筑县城,工程浩大,颇费时日,况怀仁冬春寒冷,每年施工时间,仅7月有余。因而,欲加快筑城速度,必须保证施工民夫工役的数量。
怀仁修筑县城之时,全县各业居民仅7000余户,人口2.6万余,平均每户不足4人,人口分布,县城居民廖廖无几,大部分农民居于农村各保屯。身强力壮者,尚需垦荒种地,维持生计。每户平均抽不出1个青壮年劳力应役。
章樾认为,尽管县内夫役不足,也不能从县外雇用夫役。因夫役不同工匠,工匠只是少数,夫役人数众多,如从县外雇用,工价必然高昂,筑城资金原本不足,又不能再向朝廷申要。因而,筑城夫役必须就地解决,从县内居民中征用,按居民户数人口多寡摊派夫役。为减轻百姓负担,章樾决定每名夫役每日由县署发给工钱白银5分。
参加筑城民夫,也是苦不堪言。怀仁地域广阔,百姓大都居住偏僻山沟,距县城甚远,最远者为今集安市东境各保,距县城二百余里;比集安境内稍近者,如今五里甸子、沙尖子、二棚甸子、八里甸子、木盂子等地,也在百里或几十里之遥。由于路途太远,来县城应役,每日不能往返,需在城内临时搭茅舍住宿,工前工后,需自己张罗饭食;距城二三十里者,每日需早起五更,夜披星辰,劳作之外,每日需走几十里山路。
2、县外雇用  章樾自任设治委员以来,体恤民情,为政清廉,所作所为,深得民心。县内百姓对章樾非常爱戴,对修筑县城也极为拥护。虽多数人家无青壮劳作之人,不能亲自参加筑城,也从县外雇用夫役,完成县署摊派任务。
百姓从县外雇用夫役,负担颇重:一是工价十分昂贵。工价高昂之原因,怀仁周边各县均为初建之县,与怀仁人口状况大致相同。加之邻县通化也在修筑县城,宽甸县城虽不是新修,也正维修旧城。因夫役紧缺,县署发给县内民夫每人每日白银5分,按当时物价实为不少。而从外地雇用民夫顶替,每个民夫每月工钱多达十五六吊或十七八吊;二是须安排外地夫役食宿,修盖临时草舍,供给粮食菜蔬、生活用品等。三是阴雨天气不能施工,县署不发工钱,仅供饭食,但外雇民夫工钱仍由雇主发给。
章樾目睹百姓为修筑县城所付出的代价,心中甚为不安,对百姓十分怜悯。他在写给东边道尹陈本植转呈朝廷的报告中,陈述了百姓为修筑县城,所付出的代价和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调用夫役荷备修筑,民累更有难支者,原定民夫每日给银五分以之糊口,是不为少,惟边荒甫辟,地广人稀,庸趁工价之昂,倍于寻常,丁男繁衍之户无多,不能亲身应役,大半雇人代替,每月工资有十五六吊或十七八吊不等,偶遇阴雨旷工之日,卑职等谨能酌予饭食,而逐日工资雇主仍须照数发给,所费已属繁金,他如结茅栖止,此又卑职等目击民艰,有不能任其自累,而不为申请也……。”
章樾为争取修城资金,筹备修城材料,征用夫役等事项,历尽艰辛。为保证筑城质量,节约资金,缩短筑城时间,日夜操劳,事无巨细,身体力行。历时五载,施工28个月,终于告竣。章樾在筑城期间,历尽了千辛万苦,正如他在《初建怀仁县碑记》中所说:“垦荆棒,日不遑息”,“日夕督作,不敢少宽”。对民工的辛劳更怀着浓厚的感情,在《碑记》中,他写有:“民工雇以胼胝,挥血汗兮甚怜”的精辟字句。
章樾在怀仁历时6年,按清代的官制,知县以上的地方官每个任期只有3年,满3年后立即调整。章樾先任设治委员,后试署怀仁,服丧守孝期满后即实任怀仁县知事。3年任满,光绪八年离开怀仁,在怀仁的6年中,他带领怀仁人修了5年县城。八卦形县城之修建,在中外古今县城建筑史中,史无前例。给今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章樾之功绩,将永垂桓仁史册。
八卦城平面图(民国18年绘).jpg
八卦城平面图(民国25年绘).gif
光绪三年怀仁建县时辖区图.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21: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城垣演变
一、城垣倒塌
桓仁八卦城,清廷准修之时,因资金不足,出于权宜之计,命令章樾修筑“石根土城”。城墙主体外用毛石构筑,中间夯以黄土,实际上是修筑一座土城。土城自然不及砖砌墙体坚固,据宣统元年版《怀仁县志》记载,八卦城修成后至宣统元年,部分墙段已开始倒塌。八卦城竣工于光绪八年(1882),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八卦城竣工后的第27年),此时城垣倒塌情况,并不严重,只是局部堕圮,经过维修,八卦城垣仍可起到保护县城安全作用。
民国5年(1916)9月7日《桓仁县署布告》称:“县城东门早已倒塌不堪,破落参差……。”可见此时城垣倒塌日渐严重。
从以上县公署布告中,可知民国5年,八卦城东门(宾阳门)已经倒塌,由此可见,宣统元年以后,不仅城垣开始倒塌,城门也开始倒塌。布告的内容是命令在东门外修筑临时性门市房的商民,立即将所建房屋拆除迁走,以便重新修建东门。
民国18年版《桓仁县志》记载,到民国12年(1923年),八卦城垣倒塌的情况已十分严重,已是断垣残壁,百姓可逾墙往来,八卦城垣已失去了保卫县城安全的作用,不敷使用,已无维修价值,任其自然倒塌。
民国18年版《桓仁县志》记述县内士绅王在镐撰写的《栾匪攻城记》一文,他在文中对八卦城失修,任其倒塌感慨万千:“嗟尔桓邑,官守昏昏,有城弗筑,且将拆损,有池如故,更莫深浚,时设正预,巡警吃紧,何如城阙,修茸完竣,毁隧雉堞,废阇(音都)与闉,是何景像,倾颓民棼”。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末,八卦城垣历经78年的风风雨雨,部分断垣残墙尚存,尚存残墙多在原东、南、西、北4个城门附近。80年代以后,由于县城建设需要,尚存残墙被拆除,城墙之砖石被市民用于砌筑房屋、仓房、猪舍等。县政府为保护八卦城古迹将北门一段长约40米残墙修复,保留至今。
二、修筑土城
1、民国前期修筑土城  《奉天通志•建置志》记载:民国12年,因地方不安,胡匪充斥,县知事吉人倡议创建桓仁土城垣,于县城外附廓处。周围6余里,垣基宽1丈,俱系购买民田。并于东、南、西3门,建炮台3座。复于北建炮台两座。县志曰:桓邑城邻边僻,开建未久,盗贼时出。保障之利,不可视为缓图。今墙垣堕圮,城堞堙没,是亦有司之责也。“此数语是桓邑之城已将堙废。”
吉人,辽阳县人,民国11年(1922)任桓仁县知事,民国13年离任。
吉人就任县知事后,见八卦城垣已倒塌不堪,为县城安全计,倡议修筑土城。所筑土城,东西宽,南北窄。东西最长处约1760余米,南北最长处约1600余米,土城垣形状近似桃形。城内面积约2.8平方公里,为八卦城内的面积10倍之多。土城四至:东至原物资局,南至原食品公司,西至今八千平市场楼前,北至原木制二厂。
民国22年(1932)秋,日本侵略军侵占桓仁后,日伪当局为统治桓仁人民,以所谓“强化社会治安”为名,不断加固土城,在土城四周修筑11座炮台,又在土城之上编织铁丝网,限制百姓自由出入。原八卦城设3门,日伪当局,为便于掠夺,方便运输,又新辟一门,土城周围共设东、南、西、北4门,新设东、西围门,与原八卦城东、西两门相通,北门设于新开辟北岭路口,南门改建于天后宫门前。
2、东北沦陷时期修筑土城  民国24年(1935)秋,日本侵略者企图隔断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孤立抗日联军。在桓仁开始强行“集家归屯”,凡分散居住在各沟岔的零散住户或偏远地区的居民点,都必须在限定的二、三天内迁到指定的地点居住,逾期不迁,便杀人、放火、烧房。乡间士绅,殷实之户,经商之人借“集家归屯”之时,多迁居县城。县城人口骤增。民国25年版《桓仁县志》记述了土围子内外人满为患的情况:“惟以年久失修,城垣颓圮,行人多有越城而过者,盖以便利故耳,城内官署较多,居民次之,而商号又次之,出东门则为东关大街,商民参半,惟不若东关之多耳,北关除有一烧锅外,余者皆为住户。县城大围子内,商户267户,男1781丁,女511口。农户2770户,男11389丁,女9740口。大围子外,商户4户,男11丁,女9口。农户298户,男1258丁,女1091口。总计3339户,男女25290人,较建国前(满州国1932年建国)人口激增,委因近年匪乱未熄,四区农民,多迁居来城,以避匪患……。”
日伪当局,借“集家归屯”之机,又将县城面积扩大。在民国12年县知事吉人修筑的土城之外,重新修筑土围子。第二次修筑的土城,城垣近似圆形,周长约6.5里,南北最长处2200余米,东西最长处2350余米,城内面积约3.8平方公里,比第一次修筑土城面积增加约1平方公里,是八卦城面积20倍之多。
城垣四至:东至今东关小学处,南至今南江沿,西至今西关清华路,北至原针织厂后墙。
土城仍设4门,城门方位与第一次修筑的城门相同。
土城外挖围壕,壕深6尺,宽6尺,木桩之间连接铁丝网,围门设岗,检查出入行人。
桓仁建县至东北沦陷时期的1935年,58年间,桓仁共修建过4次县城,4次建城,均为土城。第一次修城是建县之年(1877),于六道河子筑土围子,做为县公署临时办公场所;第二次修城是光绪四年(1878)至光绪八年(1882),修筑八卦图形县城,为“石根土城”,其实也是土城;第三次修城是民国12年(1923),知事吉人所倡议修筑的土城;第四次修城是1935年,为日伪当局所建。所修筑的土城,时称“挖围子”。第一次修城,距今120余年。最后一次筑城,距今仅70余载,4次所筑土城,至今除残留八卦城一角之外,其余已荡然无存。

附:署盛京将军崇厚奏请增设东边各县奏文
东华录二月戊申崇厚奏;窃查奉省东边外,南北延袤千有余里,东西相距数百里至数十里不等。上年凤凰东边外东沟一带丈清地亩之后,随经前署将军尚书崇实奏明设立安东一县,委员试办迄今一年之久,地方公事渐经办有条理,民心尚为帖服。上年经征钱粮俱已少数完纳。其安东以北即叆阳、碱厂、旺清三边门外,并凤凰城沿边以及通沟各处地亩,续经总办边务候补道陈本植、知府恒泰、提督左宝贵督饬各委员分路设局逐段清查,现据旗民各户赴局投报者,约可增至七十余万亩。合之安东县上年升科五十三万余亩,及前数年已报升之五十余万亩,通计共地不下一百七十余万亩。此外尚有未经清丈之地甚多,所有安东一县元年已收押荒者,二年起征钱粮,其前已经升科之地,则照间纳粮,势难再办押荒,此次续行丈出之地,则先收押荒,再行起征钱粮,以每亩征银三分计之,以一分津贴各州县办公,统俟一律丈完升科之后,每年约可征收正款三万数千余两。此外苇塘为数无几,山货杂货粮石斗租及烧锅各税,甫经试办亦难约计成数。至木税一项,元年因东沟贼匪甫经荡平,其多年堆积木植下运,商贾云集征收较旺,共收东钱九十余万吊。二年则木植下运渐少,商贩亦稀,仅收东钱五十万吊有零。查此项木植来源,现离水路较远下运渐难,税自渐少,岁入确数势难豫定。奴才崇厚、奴才恩福到任后,节据陈本植等禀报前情,正在核办间,奴才崇厚卫戍部队准军机大臣字寄奉上谕:恩福奏东边新垦地亩请添设旗署招佃旗丁,无庸添练勇营各折片。著崇厚体察情形,妥议具奏等因,钦此。奴才等公同商酌,该副都统原奏不为无见,除所陈添练勇营一条另行附片覆奏外,查前署将军尚书崇实以边外结庐耕种业已多年,不特各处流民托以为业,即各旗间散亦不免藉地营生,因而推广皇仁奏办升科纳税等事,以为化私为官之计。而边氓甫经向化,若必区分旗民畸重畸轻,又恐不足压服人心。所以奏请但凡认地开垦者,一律编入户口册籍,以示旗民一体之意。仰蒙圣明洞鉴恩准在案。而所编册籍复经前署将军尚书崇实饬各委员等,于本户名下分别注明旗民字样,以杜改旗为民之弊。是该副都统所虚旗人隐名于民,圈报地亩者,前署将军尚书崇实固已早筹及此也。至此次投报升科,按户或数十亩或数百亩不等,且皆各管各业尚无套报情事。该副都统所称一人任意指报极多,可以分段出兑招佃,旗人此事或指从前而言,与现在情形又不相同。其所称边外添设旗署一节,查奉省边内前此本系旗多于民,嗣则旗民聚处,所以各城设立城守慰、协佐等官,又设州县官以便旗民分治。边外民多于旗,且旗人不过民人十分之一二,奉省州县各官业经奏准,不论满汉一律请补,均加理事同知、通判,现在设立州县照旧加衔请补。即可旗民兼职。奴才等察看边务所最要者,上年试设之安东县,仅管迤南一隅之地,迤北一带幅员辽阔,现经清查地亩业有成数,若不即行添设州县委员试办,散而无纪,不足杂繁人心。当经扎调陈本植来省面加讯问逐细筹商,目下及应择地设官修筑营堡,建置衙署兵房以为经久之计。因拟于六甸之宽甸添设一县名曰宽甸县。六道河添设一县名曰怀仁县。头道江添设一县名曰通化县。分疆画界委员分署,并于每县各设巡检一员,管典吏事。但此三县所辖地面较广,尚须择地势添设分防佐杂各官以资襄理。其宽甸县即与已设之安东县及边内所设之岫岩州统归凤凰厅管辖,怀仁、通化两县则归兴京厅管辖。庶几地方有所责成,可免人心涣散之虞。其未经丈完之地,亦可由各该县会同委员查勘,所有各处分局当即酌量裁撤归并,以节经费。

附:章樾与通化县知县张锡銮建城会禀禀稿
通怀两县城垣,前蒙奏请每县修筑石脚土城一座,连挑壕估银一万八千两,奉部覆准,饬建在案。卑职等因边地初开,土性松劣,非用毛石包磊,难期巩固,叠往禀奉宪台批饬撙节,估计复由卑职等会估,每城一座实需银二万九千三百六十三两,蒙宪台转详照准,并各发银一万二千两,饬即择期建修。卑职等遵于上年六月,先后开工至九月上旬,通化县城周围筑基均高三尺,怀仁县城因东南西面地势稍洼,立基不易,先从该处作起,计城基各高四尺,时因霜冻渐凝泥水不合,一律停工。计兴作仅八十余日,为工尚未及十分之二,而奉发三万二千金,已费用殆尽矣。诚以边外情形迥与内地不同,复为宪台缕晰陈之,建城以砖灰毛石为大宗,边外向无窑座,既乏谙习烧作之人,复少承揽殷实之户,必须远赴省城雇觅工匠,筹给窑本,及一切应用均须制备。如石灰一项,非在附近山场择取,石质细腻者不能烧炼。现开灰窑,通化距城八里,怀仁则距城三十里矣。砖窑均设于城基附近,取其挽运便捷,而土性疏松,坏质不能坚实,烧砖一窑,堪用者不过十分六七,折耗甚多。至应用毛石,边地万山丛集,原不难采办,惟取用广,则开凿难。道路纡而挽,运费原估每方开工银六钱,运脚银六钱,系在附近三五里开运,本可敷衍,嗣因近处采取不足,复向他处开挖有远至八九里或十余里不等,是以运脚倍费,此购办物料艰难之产在情形也。然此累在官,犹可按款核算,而调用夫役荷备修筑,民累更有难支者,原定民夫每名日给银五分,以之糊口,是为不少,惟边荒甫辟,地广人稀,庸趁工价之昂倍于寻常,丁男繁衍之户无多,不能亲自应役,大半雇人代替,每月工资有十五六吊或十七八吊不等,偶遇阴雨旷工之日卑职等仅能酌予饭食,而逐日工资雇主仍须照数发给,所费已属繁多,他如结茅栖止,备制釜,又往返应役之川资,更无论己,此又卑职等目击民艰,有不能任其自累而不为申请也,总之此项城工,既已奏请修建势难中辍。卑职等猥以庸愚谬,蒙委任于谋色谋野之道敢不竭智索能经营周至,惟原估银数过隘,实属不敷工用,再四会商,若不禀求增益,不惟购运物料亏短之项,无法补苴。而小民应役之苦,滋累无底现,经传集各工匠,详加复估,每石城一座,计非实银四万两,弗克藏事惟有禀请转详。奏咨如蒙允准,则边徼小民同庆生成。卑职等亦可免因公受累矣,现在时届孟夏,急应开工修筑,伏查奏定土围银两宪库仅存六千,即予全数给发,而工程浩大,实属不敷分布,可否于六千两之外,各借领四千两,俾得及时兴作庶于要工有济,理合分缮印领,赉请俯赐核发,实为公便,为此具禀。
东边道陈批,据建筑城工,原估银数不敷工用,现在复估,需实银四万两,方可与修等语,所禀尚属实情,惟所筑工程未及十之二,而已领之万余金费用将尽,若不及早撙节,难期竣工。兹请酌增银两,以便及时兴修,仰候转详给领。
又附录建城会禀之稿,窃卑职等前以边外县治初设,民气未定,首以创建城垣为当务之急,禀蒙宪台转详。奏准每县各先设石根土城一座,暂资保卫俟,秋后税租收有盈余,再行续估包砌石块,以期经久坚固。酌定城式周围以三里为率,根用毛石为基,城身用黄土坚筑,顶盖灰土,加砌砖垛口,分开城门,上建城楼,从减核估工料银一万四千余两。城外挑壕一道核估工银三千余两,共约估银一万八千余两。并蒙各发银一万二千两,饬即择日修建在案。卑职等遵即踩定城基于各处所照式兴筑,计上年六月开工,至九十月止,仅起城身两面,埋石头基三尺,出土石基四尺,并加筑黄土八尺,悉经如法夯硪乃版筑未完,已多崩裂,实缘边土土性松浮,泥沙夹杂,未易胶粘,非外用砌石包围,虽百堵皆与势必悉归倾圯。卑职等职司守土,深念城垣重计,保障攸关,现既目睹身亲明识,土城之不可恃而尤迁就,隐忍粗率完工,不特保固,难期徒贻将来岁修之累,即目前动用款项,已属虚糜殊非慎重办公之道,伏查上年奏案,本拟先筑土城俟,经费稍充,再用石块包砌,砌石城垣之于当用石已在各大宪洞鉴之中,惟同一用石必先行包而随即筑土于中,乃有一气相生之势,若仅事硪筑而徐图砌石于外,将有前功莫保之虞,再四筹维,与其苟且兴修,难防倾塌,不若迳用毛石随砌随筑,庶为一劳永逸之计,第石城兴土城之法,虽皆创办而情形迥不相同,前拟先筑土城,务在节省,是以从减,佑计令却石城土城一时合作,则根基必加深宽,夯硪益需工力,且应用灰石等项,为数尤多,采运不易,上年原领过银一万二千两,实系不敷工用三分之一,现经卑职等会同传集工匠等,再三论商,撙节估计包砌里外城皮,毛石添筑石基,各基料非加实银二万二千余两,不能蒇事,连原估土城挑壕并计合共需宝银四万两有奇。复经卑职等详细勾稽实属无可再省至,卑职等应修县典衙署暨监狱,及分防衙署,现已查看各处地土性,亦须加筑根基,原估银数尚属不敷,应请少为加增,俾得实力兴修藉资坚久。卑职等为慎重要工起见,理合据实禀祈,俯念边外创办艰难,转详奏咨。并求声明新设县治无例案可循,购觅工料价值与例定银敷不符,可否邀免造册请销抑或照现在时价,开送咨部查核之处出自衡度施行,为此具禀。
东边道陈批,查边外新设各厅县,应修城垣,各工均须加筑根脚,原估银数实属不敷应用。现拟改定作法,酌加银两已专案详情奏咨。

附:章樾  陈本植  崇厚传略
清光绪初年,盛京将军崇厚、东边道尹陈本植、首任怀仁县知县章樾为建立怀仁县,修筑怀仁县城,有功于桓仁,桓仁人当记之,故将三人传略附于后。

章  樾
(1847—1913)字幼樵,汉族,监生。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出生于河南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一个书香门弟。稍长,入选京师国子监。学后,就任湖北省郧县知县。任中,勤于政事,秉公执法,体察民情,颇有声望。后来,因父(母)丧事,按清朝的规定,回原籍守孝三年。期满,调至奉天,委派他协助办理东边一带垦务。光绪二年(1876),调到尚未建县的怀仁,担任设治委员。光绪三年七月,盛京将军崇厚在上奏朝廷的奏稿中推荐他试署怀仁县知县:“留奏补用知县章樾材具明敏,办事安祥,堪以试署怀仁县知县……俟一年期满,如果材堪胜任,再诸实授”。光绪四年,清廷批准章樾试署怀仁县(代理知县)。试用期满,光绪六年,实补怀仁县知县。是怀仁设治后的首任县官。
怀仁地处辽东柳条边墙之外,清初即被封禁,进入道光年间以后,陆续有人违禁来此垦荒。光绪三年(1877)建县时,人烟稀疏,正如章樾在《初建怀仁县碑记》中所写:“封禁久严,鸟兽弃牧,绝巢窟而野无居人”。全县近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违禁进入者26531人。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仅为4.3人。在如此大面积的空旷地建县设治,万事开头难的情景,可想而知。要筑城,要划分政区,要修建衙署、监狱。要建设营房,要疏通驿道,设立马拨,清修道路,设立渡口,百事待举。这付重担落在章樾肩上。章樾“昼夜区划设治之事”。筑城、修衙署,既无砖瓦窑作,又缺技术工匠,更没有可以承揽工程的殷实富户。事无大小都需要亲躬。施工还要“监工附众”。章樾以其远见卓识在启动修城之后。即筹划疏通重要道路,在《修大岭记》中他指出:“民以钱金强病,农以赋税病,官以催科病”,其原因是“数岭限之也”,是交通不便所致。所以他强调:“万事之急,莫急于修岭”,力排众议,说:“开岭是为便民,便民是为了通商,通商是为了收赋税,不此之急,将焉急乎”。他亲自指挥,各保(村)分工,限定时间,短期内修通了石头峦盘岭、葡萄架岭和挂牌岭三条交通要道。
章樾对劳苦大众,深具同情心。其在《初建怀仁后县碑记》中有:“民工雇以胼胝挥血汗兮堪怜”;《修大岭记》中有:“今则迫不容缓者,庶几一劳永逸,故不敢息吾民也,然不未始不悯其劳也”;在《苦边行》中有:“有妇晨炊吞声哭,情未及问声愈咽,自叹良人昨夜归,冻躯欲死足趾折,客闻更觉心中悲”。作为封建制度下的县官,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情感,实属不易。
章樾在怀仁知县任中,审讯案件,不用刑威,反复推问,得情而止,每办一事,重视公众舆情,对民种棉,革除苛捐,掩埋遗弃荒野的腐尸,严禁荒火等。深受民众拥戴。他在怀仁任期中,创作的《劝农四时乐歌》、《苦边行》、《修大岭记》、《初建怀仁县碑记》等诗文,广泛在民间流传,是他留给桓仁的宝贵文化财富,他的幕僚关月山,在随同他下乡巡视通沟(今集安,原隶于怀仁)时,发现了湮没数百年的高句丽好太王碑,制成拓片,广为流传。使这一重要历史文物重见天日,功不可没。
光绪八年(1882),章樾任怀仁知县三年期满。光绪八年正月,调署怀德县知县。光绪八年九月,署海城县知县。光绪八年十一月,补任康平县知县。光绪十年十月,由康平调任怀德县任知县。光绪十二年正月,升任营口海防厅同知。光绪十七年二月,署昌图府知府。光绪十八年二月,署奉天府军粮同知。光绪二十年五月,署凤凰直隶厅同知。光绪二十六年(1900),署奉天府丞兼学政。民国二年(1913)卒。

陈 本 植
(?—1884),字海珊,四川合江县人,咸丰年间举人,以举人拣选分发热河道候补,历任建昌、朝阳、丰宁等县知县,后升知府,归直隶省候补。1875年4月,被盛京将军崇实奉调来盛京,“辑众军,俾清边境,水遏陆蹑”;7月,将高希殄、宋三好的农民起义军镇压,杀800多人,俘200多人。1876年2月,受崇实委派总理边务,可以“详勘地势,斟酌情形”;清廷采纳其建议将凤凰城巡检升为凤凰直隶厅同知,降岫岩州,设安乐县,归凤凰直隶厅统辖;受崇实委派筹办大东沟等处升科纳税事宜及清丈通沟一带土地。1877年初,奉命处理东边事宜,筹划设立宽甸县,归凤凰直隶厅管辖,并于凤凰城设分巡边关兵备道,后改为分巡奉天东边兵备道,试署该道道员,兼充将军翼长,与兴京副都统共同节制边外旗、绿军。该道辖凤凰直隶厅、赛马集巡检和宽甸县长甸河口县丞及二龙渡巡检、通化县柳树河县丞及帽儿山巡检、怀仁县通沟口巡检、四平街巡检、并设东边道库大使。到1877年9月督饬绳丈,边外前后升科地180.3万亩,其中新丈量的129.8万亩,每亩年可为清朝收正课银2分,耗羡银1分。1877年创建文庙、启凤书院(凤城一中)、儒学署、魁星楼,为凤凰直隶厅奏请学额,为3文2武;安东、宽甸县各为2文1武。因东边道修建城垣和官廨,没有资金建文庙、儒学署和启凤书院等文化设施,遂捐出其薪俸白银2000两募捐倡办,官吏、商贾纷纷资助,共筹集白银3万两,文庙等文化设施得以建成。1882年开科以后,中进士1人,举人10人。《凤城县志•教育志》记载:“凤城当咸同之间,风俗朴是野,人未知书。自观察陈公(陈本植)但是兴学务,闾里莘莘,咸知向化,数年之间,人才踵继,号称多士,则当时觉牖之功不可没也。”
陈本植常年深入东边各县,督办指导。陈本植精通堪舆之术,视察怀仁时,指导知县章樾等,“相度形势”,认为浑江之东,山环水绕,在其四围多置村堡,县城居中控驭可以声气相接。遂决定将县城筑于江东。并按易学理念与县城之地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将县城修成有独特风格的八卦城。
1878年,沙俄侵入珲春以北地区,日本窥视朝鲜,边防极为重要之际,陈本植周密筹划,作久远之谋。修建城垣衙署,增筑营垒,建立马军、步军5营,分布巡缉。为防止沙俄侵略,条陈黑龙江边防事宜,请募兵屯田,以为防备。对朝鲜情况尤为注意侦察。1880年,上《预筹保护东藩疏》,详陈防备日本侵略朝鲜策略。1882年9月,清朝拟与朝鲜改定陆路通商章程,陈本植受盛京将军崇厚委派办理,与朝鲜专使渔允中会商于安东县九连城,渔允中依附日本甚为傲慢,遂面斥其不应叛国负恩。渔惶愧,所议得力持大体,不久订立《水陆通商章程》,被委派为边地通商监督,以前边地与朝鲜通商,每年以3、9月为期,每次通商约3个月,由盛京5部司督理,数款多被侵吞,收入仅白银3000多两。1882年12月,按新章程通商,1个月即解户部税银万两。因之1883年2月“因参案撤查,是年卒”,凤城人建原任东边兵备道陈公遗爱碑,昭其功绩。

崇   厚
字地山,完颜氏,内务府镶黄旗人,河督麟庆之子,前署盛京将军崇实之弟。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选任阶州知州。后任长芦盐运使。咸丰十年(1860),署理盐政。咸丰十一年,任三口通商大臣,次年调任大理寺卿,仍留在天津与英、法修订租界条约。同治改元(1862),以兵部侍郎参与直隶军事管理,不久,署直隶总督。次年,因对窜入冀州的匪贼,控遏不利,受到朝廷指责。其后,从事外事工作,曾担任全权大臣,与葡萄牙订约五十五条和九款通商章程,并办理与荷兰、日本、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各国的交涉。同治九年(1870),为遣修好,被任命为出使法国大臣,创中国向外国派专使之始。以后历署户部、吏部侍郎,光绪二年十月,由兵部左侍郎调署(代理)盛京将军兼管奉天府事。光绪四年(1878)五月,奉旨还京,派任出使俄国大臣。在署理盛京将军的一年又一个月中,政绩突出;裁撤了客籍兵员,添设绿旗军;奏请调来直隶洋枪和马步三营,拨来开花炮车6辆,加强了对马贼和金匪的攻防能力。奏请调来候补府、县人员,以备委用;调来军事教习人员,用心教练军兵;为培养人才增加了省内的文武学额;对官员定了功过章程、处分规定;制定了投新规则,让民众代表,制定了命案场规;立重法以惩聚赌等。特别是继其兄崇实的遗志,重视边务,继续清查大量流民开垦的荒地,积极筹办东边外设官立治,功劳卓著。光绪二年十月,署盛京将军崇实因病请假,同时向朝廷上疏称:“自东沟以至通沟,绵亘千有余里,历年旗民错处,垦种日多,剿之不易,驱之不触,因时制宜,只有就地升科设官分治之一法,拟添设二厅、四县,划界分疆以资治理”。疏上以后,赏假四个月,不久病重,恳请离职,不料当月故去。其弟崇厚继其后,署盛京将军,光绪三年(1877)正月,即会同岐元等上奏朝廷,称“奉省边务,南路办理已有成效,北路已经具有规模。亟应添设地方官,权宜试办,以资治理而固民心。”对新垦地亩的管理,崇厚等力排众议,认为“边民甫将向化,边外结庐耕种业已多年,不特各处流民托心为业,即各旗闲散亦不免耕地营生”。而推广升科纳税“若必区分旗、民,畸轻畸重,又恐不足压服众心,所以奏请但凡认地开垦者,一律编入户口册,籍以示旗民一体”。不分满族和汉族,平等对待。这一举措深得人心。崇厚一生,功劳卓著,卒年不详。

附:民国五年《县公署令》(民国五年九月七日)
桓仁县公署布告
为布告事,照准。县城东门,早已倒塌不堪,破落参差,殊不雅观,极待重新修建,传复原制。惟查近年以来,商民假东门旧址,筑房营业,房宇连垣,货床堆集,不惟不壮观,瞻西交通不方便,为此布告,仰商民人等,一体知悉,迅将东门旧址,建筑房间,赶建拆卸迁移,以便修筑,旧有砖石,仍不得私行动用,留备建筑之用,毋稍违误,特此布告。右仰周知。
知事  戴瑞珍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21: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女山文艺 于 2009-9-9 22:07 编辑

第三节  城垣演变
一、城垣倒塌
桓仁八卦城,清廷准修之时,因资金不足,出于权宜之计,命令章樾修筑“石根土城”。城墙主体外用毛石构筑,中间夯以黄土,实际上是修筑一座土城。土城自然不及砖砌墙体坚固,据宣统元年版《怀仁县志》记载,八卦城修成后至宣统元年,部分墙段已开始倒塌。八卦城竣工于光绪八年(1882),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八卦城竣工后的第27年),此时城垣倒塌情况,并不严重,只是局部堕圮,经过维修,八卦城垣仍可起到保护县城安全作用。
民国5年(1916)9月7日《桓仁县署布告》称:“县城东门早已倒塌不堪,破落参差……。”可见此时城垣倒塌日渐严重。
从以上县公署布告中,可知民国5年,八卦城东门(宾阳门)已经倒塌,由此可见,宣统元年以后,不仅城垣开始倒塌,城门也开始倒塌。布告的内容是命令在东门外修筑临时性门市房的商民,立即将所建房屋拆除迁走,以便重新修建东门。
民国18年版《桓仁县志》记载,到民国12年(1923年),八卦城垣倒塌的情况已十分严重,已是断垣残壁,百姓可逾墙往来,八卦城垣已失去了保卫县城安全的作用,不敷使用,已无维修价值,任其自然倒塌。
民国18年版《桓仁县志》记述县内士绅王在镐撰写的《栾匪攻城记》一文,他在文中对八卦城失修,任其倒塌感慨万千:“嗟尔桓邑,官守昏昏,有城弗筑,且将拆损,有池如故,更莫深浚,时设正预,巡警吃紧,何如城阙,修茸完竣,毁隧雉堞,废阇(音都)与闉,是何景像,倾颓民棼”。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末,八卦城垣历经78年的风风雨雨,部分断垣残墙尚存,尚存残墙多在原东、南、西、北4个城门附近。80年代以后,由于县城建设需要,尚存残墙被拆除,城墙之砖石被市民用于砌筑房屋、仓房、猪舍等。县政府为保护八卦城古迹将北门一段长约40米残墙修复,保留至今。
二、修筑土城
1、民国前期修筑土城  《奉天通志•建置志》记载:民国12年,因地方不安,胡匪充斥,县知事吉人倡议创建桓仁土城垣,于县城外附廓处。周围6余里,垣基宽1丈,俱系购买民田。并于东、南、西3门,建炮台3座。复于北建炮台两座。县志曰:桓邑城邻边僻,开建未久,盗贼时出。保障之利,不可视为缓图。今墙垣堕圮,城堞堙没,是亦有司之责也。“此数语是桓邑之城已将堙废。”
吉人,辽阳县人,民国11年(1922)任桓仁县知事,民国13年离任。
吉人就任县知事后,见八卦城垣已倒塌不堪,为县城安全计,倡议修筑土城。所筑土城,东西宽,南北窄。东西最长处约1760余米,南北最长处约1600余米,土城垣形状近似桃形。城内面积约2.8平方公里,为八卦城内的面积10倍之多。土城四至:东至原物资局,南至原食品公司,西至今八千平市场楼前,北至原木制二厂。
民国22年(1932)秋,日本侵略军侵占桓仁后,日伪当局为统治桓仁人民,以所谓“强化社会治安”为名,不断加固土城,在土城四周修筑11座炮台,又在土城之上编织铁丝网,限制百姓自由出入。原八卦城设3门,日伪当局,为便于掠夺,方便运输,又新辟一门,土城周围共设东、南、西、北4门,新设东、西围门,与原八卦城东、西两门相通,北门设于新开辟北岭路口,南门改建于天后宫门前。
2、东北沦陷时期修筑土城  民国24年(1935)秋,日本侵略者企图隔断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孤立抗日联军。在桓仁开始强行“集家归屯”,凡分散居住在各沟岔的零散住户或偏远地区的居民点,都必须在限定的二、三天内迁到指定的地点居住,逾期不迁,便杀人、放火、烧房。乡间士绅,殷实之户,经商之人借“集家归屯”之时,多迁居县城。县城人口骤增。民国25年版《桓仁县志》记述了土围子内外人满为患的情况:“惟以年久失修,城垣颓圮,行人多有越城而过者,盖以便利故耳,城内官署较多,居民次之,而商号又次之,出东门则为东关大街,商民参半,惟不若东关之多耳,北关除有一烧锅外,余者皆为住户。县城大围子内,商户267户,男1781丁,女511口。农户2770户,男11389丁,女9740口。大围子外,商户4户,男11丁,女9口。农户298户,男1258丁,女1091口。总计3339户,男女25290人,较建国前(满州国1932年建国)人口激增,委因近年匪乱未熄,四区农民,多迁居来城,以避匪患……。”
日伪当局,借“集家归屯”之机,又将县城面积扩大。在民国12年县知事吉人修筑的土城之外,重新修筑土围子。第二次修筑的土城,城垣近似圆形,周长约6.5里,南北最长处2200余米,东西最长处2350余米,城内面积约3.8平方公里,比第一次修筑土城面积增加约1平方公里,是八卦城面积20倍之多。
城垣四至:东至今东关小学处,南至今南江沿,西至今西关清华路,北至原针织厂后墙。
土城仍设4门,城门方位与第一次修筑的城门相同。
土城外挖围壕,壕深6尺,宽6尺,木桩之间连接铁丝网,围门设岗,检查出入行人。
桓仁建县至东北沦陷时期的1935年,58年间,桓仁共修建过4次县城,4次建城,均为土城。第一次修城是建县之年(1877),于六道河子筑土围子,做为县公署临时办公场所;第二次修城是光绪四年(1878)至光绪八年(1882),修筑八卦图形县城,为“石根土城”,其实也是土城;第三次修城是民国12年(1923),知事吉人所倡议修筑的土城;第四次修城是1935年,为日伪当局所建。所修筑的土城,时称“挖围子”。第一次修城,距今120余年。最后一次筑城,距今仅70余载,4次所筑土城,至今除残留八卦城一角之外,其余已荡然无存。

附:署盛京将军崇厚奏请增设东边各县奏文
东华录二月戊申崇厚奏;窃查奉省东边外,南北延袤千有余里,东西相距数百里至数十里不等。上年凤凰东边外东沟一带丈清地亩之后,随经前署将军尚书崇实奏明设立安东一县,委员试办迄今一年之久,地方公事渐经办有条理,民心尚为帖服。上年经征钱粮俱已少数完纳。其安东以北即叆阳、碱厂、旺清三边门外,并凤凰城沿边以及通沟各处地亩,续经总办边务候补道陈本植、知府恒泰、提督左宝贵督饬各委员分路设局逐段清查,现据旗民各户赴局投报者,约可增至七十余万亩。合之安东县上年升科五十三万余亩,及前数年已报升之五十余万亩,通计共地不下一百七十余万亩。此外尚有未经清丈之地甚多,所有安东一县元年已收押荒者,二年起征钱粮,其前已经升科之地,则照间纳粮,势难再办押荒,此次续行丈出之地,则先收押荒,再行起征钱粮,以每亩征银三分计之,以一分津贴各州县办公,统俟一律丈完升科之后,每年约可征收正款三万数千余两。此外苇塘为数无几,山货杂货粮石斗租及烧锅各税,甫经试办亦难约计成数。至木税一项,元年因东沟贼匪甫经荡平,其多年堆积木植下运,商贾云集征收较旺,共收东钱九十余万吊。二年则木植下运渐少,商贩亦稀,仅收东钱五十万吊有零。查此项木植来源,现离水路较远下运渐难,税自渐少,岁入确数势难豫定。奴才崇厚、奴才恩福到任后,节据陈本植等禀报前情,正在核办间,奴才崇厚卫戍部队准军机大臣字寄奉上谕:恩福奏东边新垦地亩请添设旗署招佃旗丁,无庸添练勇营各折片。著崇厚体察情形,妥议具奏等因,钦此。奴才等公同商酌,该副都统原奏不为无见,除所陈添练勇营一条另行附片覆奏外,查前署将军尚书崇实以边外结庐耕种业已多年,不特各处流民托以为业,即各旗间散亦不免藉地营生,因而推广皇仁奏办升科纳税等事,以为化私为官之计。而边氓甫经向化,若必区分旗民畸重畸轻,又恐不足压服人心。所以奏请但凡认地开垦者,一律编入户口册籍,以示旗民一体之意。仰蒙圣明洞鉴恩准在案。而所编册籍复经前署将军尚书崇实饬各委员等,于本户名下分别注明旗民字样,以杜改旗为民之弊。是该副都统所虚旗人隐名于民,圈报地亩者,前署将军尚书崇实固已早筹及此也。至此次投报升科,按户或数十亩或数百亩不等,且皆各管各业尚无套报情事。该副都统所称一人任意指报极多,可以分段出兑招佃,旗人此事或指从前而言,与现在情形又不相同。其所称边外添设旗署一节,查奉省边内前此本系旗多于民,嗣则旗民聚处,所以各城设立城守慰、协佐等官,又设州县官以便旗民分治。边外民多于旗,且旗人不过民人十分之一二,奉省州县各官业经奏准,不论满汉一律请补,均加理事同知、通判,现在设立州县照旧加衔请补。即可旗民兼职。奴才等察看边务所最要者,上年试设之安东县,仅管迤南一隅之地,迤北一带幅员辽阔,现经清查地亩业有成数,若不即行添设州县委员试办,散而无纪,不足杂繁人心。当经扎调陈本植来省面加讯问逐细筹商,目下及应择地设官修筑营堡,建置衙署兵房以为经久之计。因拟于六甸之宽甸添设一县名曰宽甸县。六道河添设一县名曰怀仁县。头道江添设一县名曰通化县。分疆画界委员分署,并于每县各设巡检一员,管典吏事。但此三县所辖地面较广,尚须择地势添设分防佐杂各官以资襄理。其宽甸县即与已设之安东县及边内所设之岫岩州统归凤凰厅管辖,怀仁、通化两县则归兴京厅管辖。庶几地方有所责成,可免人心涣散之虞。其未经丈完之地,亦可由各该县会同委员查勘,所有各处分局当即酌量裁撤归并,以节经费。

附:章樾与通化县知县张锡銮建城会禀禀稿
通怀两县城垣,前蒙奏请每县修筑石脚土城一座,连挑壕估银一万八千两,奉部覆准,饬建在案。卑职等因边地初开,土性松劣,非用毛石包磊,难期巩固,叠往禀奉宪台批饬撙节,估计复由卑职等会估,每城一座实需银二万九千三百六十三两,蒙宪台转详照准,并各发银一万二千两,饬即择期建修。卑职等遵于上年六月,先后开工至九月上旬,通化县城周围筑基均高三尺,怀仁县城因东南西面地势稍洼,立基不易,先从该处作起,计城基各高四尺,时因霜冻渐凝泥水不合,一律停工。计兴作仅八十余日,为工尚未及十分之二,而奉发三万二千金,已费用殆尽矣。诚以边外情形迥与内地不同,复为宪台缕晰陈之,建城以砖灰毛石为大宗,边外向无窑座,既乏谙习烧作之人,复少承揽殷实之户,必须远赴省城雇觅工匠,筹给窑本,及一切应用均须制备。如石灰一项,非在附近山场择取,石质细腻者不能烧炼。现开灰窑,通化距城八里,怀仁则距城三十里矣。砖窑均设于城基附近,取其挽运便捷,而土性疏松,坏质不能坚实,烧砖一窑,堪用者不过十分六七,折耗甚多。至应用毛石,边地万山丛集,原不难采办,惟取用广,则开凿难。道路纡而挽,运费原估每方开工银六钱,运脚银六钱,系在附近三五里开运,本可敷衍,嗣因近处采取不足,复向他处开挖有远至八九里或十余里不等,是以运脚倍费,此购办物料艰难之产在情形也。然此累在官,犹可按款核算,而调用夫役荷备修筑,民累更有难支者,原定民夫每名日给银五分,以之糊口,是为不少,惟边荒甫辟,地广人稀,庸趁工价之昂倍于寻常,丁男繁衍之户无多,不能亲自应役,大半雇人代替,每月工资有十五六吊或十七八吊不等,偶遇阴雨旷工之日卑职等仅能酌予饭食,而逐日工资雇主仍须照数发给,所费已属繁多,他如结茅栖止,备制釜,又往返应役之川资,更无论己,此又卑职等目击民艰,有不能任其自累而不为申请也,总之此项城工,既已奏请修建势难中辍。卑职等猥以庸愚谬,蒙委任于谋色谋野之道敢不竭智索能经营周至,惟原估银数过隘,实属不敷工用,再四会商,若不禀求增益,不惟购运物料亏短之项,无法补苴。而小民应役之苦,滋累无底现,经传集各工匠,详加复估,每石城一座,计非实银四万两,弗克藏事惟有禀请转详。奏咨如蒙允准,则边徼小民同庆生成。卑职等亦可免因公受累矣,现在时届孟夏,急应开工修筑,伏查奏定土围银两宪库仅存六千,即予全数给发,而工程浩大,实属不敷分布,可否于六千两之外,各借领四千两,俾得及时兴作庶于要工有济,理合分缮印领,赉请俯赐核发,实为公便,为此具禀。
东边道陈批,据建筑城工,原估银数不敷工用,现在复估,需实银四万两,方可与修等语,所禀尚属实情,惟所筑工程未及十之二,而已领之万余金费用将尽,若不及早撙节,难期竣工。兹请酌增银两,以便及时兴修,仰候转详给领。
又附录建城会禀之稿,窃卑职等前以边外县治初设,民气未定,首以创建城垣为当务之急,禀蒙宪台转详。奏准每县各先设石根土城一座,暂资保卫俟,秋后税租收有盈余,再行续估包砌石块,以期经久坚固。酌定城式周围以三里为率,根用毛石为基,城身用黄土坚筑,顶盖灰土,加砌砖垛口,分开城门,上建城楼,从减核估工料银一万四千余两。城外挑壕一道核估工银三千余两,共约估银一万八千余两。并蒙各发银一万二千两,饬即择日修建在案。卑职等遵即踩定城基于各处所照式兴筑,计上年六月开工,至九十月止,仅起城身两面,埋石头基三尺,出土石基四尺,并加筑黄土八尺,悉经如法夯硪乃版筑未完,已多崩裂,实缘边土土性松浮,泥沙夹杂,未易胶粘,非外用砌石包围,虽百堵皆与势必悉归倾圯。卑职等职司守土,深念城垣重计,保障攸关,现既目睹身亲明识,土城之不可恃而尤迁就,隐忍粗率完工,不特保固,难期徒贻将来岁修之累,即目前动用款项,已属虚糜殊非慎重办公之道,伏查上年奏案,本拟
image01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5-18 20:51 , Processed in 0.2230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