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9|回复: 6

第四章 古 都 遗 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5 21: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桓仁作为高句丽的发祥圣地,纥升骨城作为高句丽的第一王都,虽然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在时间上算不过短短四十年,但是王都依然是王都,国王不朽的文治武功,贵族活动的方方面面,高句丽人千年不朽的传奇,时至今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桓仁地区仍然盛传不衰,无言地诉说着高句丽人聪明与智慧、大度宽容与忍韧。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1: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宝鼎的故事
公元20年,大武神王四年冬十二月,高句丽出师北伐扶余,无恤率领军队行进到沸流水畔,望见岸边隐隐约约有几个女子,抬着大鼎玩耍。等到近前看时,却不见了女子,只有大鼎热气腾腾地在那里炊煮焖饭,不用在鼎下点火,里面的食物就自行煮好了,所有士卒因此得以饱餐一顿。这时,忽然有一个男子走过来说:这个大鼎是我家的东西,我妹妹把它遗失了,大王今天得到了它,我就驮着它跟随你们一起去打仗吧。大武神王非常高兴,于是就赐姓给他,叫负鼎氏。
这样一口大锅,负鼎氏恐怕难以一人背着它长途跋涉,大概还是几个人抬着它走的。就这样走了两个月,已是转过年的春二月了,军队来到了扶余国南部。此地尽是泥滩沼泽,无恤叫士卒选择平地扎营,解鞍休息,全无恐惧神态。这时扶余王率军倾城出战,想趁其不备掩杀过来。带素策马向前,突然陷进泥泞不能进退。无恤见状立即吩咐怪由出击。怪由拔剑号吼冲了上去,迅速击败了阻挡他的士卒,直扑进前,砍了扶余王的脑袋。扶余人由于已丧失了主帅,无人进行有效的战事指挥,但还是将高句丽军队包围起来,作殊死战斗。
无恤因为粮尽士饥,忧惧不知怎么办,于是向上天祈求。忽然天起大雾,咫尺不辨人物一连七天,这个仗也没法打了。无恤叫士卒作草偶人,手拿兵器站立在营内外当作疑兵,暗中从偏僻的小道悄悄地带着兵马趁夜潜出。结果丢失了骨句川神马和沸流源大鼎。至利勿林,兵饥不兴,又没有大锅做饭,只得猎获一些野兽来充饥。
真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大鼎吗?就卒本地区当时的冶铁铸造技术来讲,是不可能的。或许有一个鼎,可以做饭,但不可能不燃自热,饱食数千人。文中所说的沸流源,当是指浑江或富尔江上游一带。
沸流源大鼎失而又得、得而又失的背景资料,显然袭自九鼎夏失殷受、殷失周受的流布过程。《三国史记》关于沸流源大鼎的记载,应是借用九鼎传闻编制出的一则美丽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1: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罢黜沸流部长
涓奴部,因居住在沸流水流域,又被称为沸流部,许多官员因为追随始祖朱蒙建国有功而享有特权。公元32年,大武神王“十五年春三月,罢黜大臣仇都、逸苟、焚求三人为平民。此三人为沸流部长,生性贪婪,夺人妻妾、牛马、财货,生活放纵,为所欲为。如果有人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马上就会遭到鞭笞,因此
部落内的人都很怨恨他们。国王知道了这种情形,觉得应该杀掉他们以谢天下由于是高句丽始祖东明的老臣,却又不忍心处以极刑,因此仅仅罢黜了他们的部长官职。并且任命到南部的使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1: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女山文艺 于 2009-9-5 22:01 编辑

第三节
高句丽与曹魏的较量

公元238年,东川王十二年,魏太傅司马宣王率众讨公孙渊,高句丽国王遣主簿大加将兵千人助之。可谓远交近攻,借刀杀人。由于公孙氏迅速败亡,其原有地盘辽东、玄菟、带方、乐浪郡县尽入曹魏之手,高句丽什么也没得到,连代为守藩的权力也没有。曹魏既然平定了公孙渊,稳定了辽东,于是调兵向南,全力对付吴、蜀,辽东故地郡县内只留下了一些行政官员和为数不多的守土将士。公元242年,高句丽东川王十六年,王遣将袭破辽东西安平县。在此期间,高句丽大臣得来见高句丽王侵叛中国,数谏王不从。得来叹曰:立见此地将生蓬蒿。遂不食而死。

果然在公元244年,适逢曹魏与吴蜀战事稍歇,司马懿立即挥师东北,毌丘俭率领各路兵马,进兵高句丽。曹魏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率领一万多人,从玄菟郡出发,沿着浑河向东行进。然后,又沿着苏子河西南行,到达旺清门后,改顺富尔江下行,在桓仁北甸子附近的富尔江汇入浑江的江口处,与高句丽王位宫率领的二万步骑相遇。位宫迎战于沸流水上,企图凭借沸流水天险,阻挡魏军东进。双方初期交战,渡江与反渡江,在沸流水及其附近的梁口展开。起初,魏军渡江失利,又转战于梁貊之谷(又称梁口)战死三千多人。高句丽王位宫对诸位将领说:曹魏的军队终于为我们打败了,毌丘俭作为曹魏名将,也不过如此而已。于是位宫率领五千精锐的铁骑,再次冲向曹魏军队。然而毌丘俭摆开方阵,决死而战,扭转了战局。高句丽军队遭到这一次强力打击,连连退却,最终一败涂地,死者一万八千余人。曹魏军队顺利地渡过了沸流水,位宫带着一千余骑,逃到了鸭渌原,又逃到了沃沮地区的买沟。冬十月,毌丘俭攻陷高句丽丸都山城。毌丘俭听说了有关高句丽大臣得来数谏国王的事情,对他非常敬佩,“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毌丘俭又派遣将军王颀继续追击,位宫又奔南沃沮,到了竹岭。此时高句丽军士分散殆尽,唯有东部的密友单独在身边,他对位宫说:现在追兵追得太紧迫了,这情势看来难以脱险,臣请决死去抵御他们,大王您才能逃出去。位宫于是招募敢死的士卒,由密友率领与敌力战。位宫乘此机会脱险而去,傍依山谷,招集失散的士卒进行自卫。他对身边的人说:若有能找回密友的,我必厚厚地赏赐他。下部刘屋句走上前说:我去试试看。于是他返回战地,看见密友匍伏在地,就背回来了。位宫伸开腿由密友枕着,许久,密友才苏醒过来。
位宫间行转辗,到了南沃沮。魏军穷追不止,高句丽王不知所措。东部人纽由来到近前说:形势太危迫了,不可白白等死。臣有一计,请让我以犒劳魏军的名义回去,借机伺隙刺杀他们的主将。如果臣的计谋成功了,那么大王您就可以奋击决胜了。
于是纽由来到魏军阵前,诈降说:寡君获罪于大国,逃至海滨,已无处藏身了,将以请降于阵前,归死于司寇。所以先派小臣奉上不腆之物,这点东西使我也感到羞愧。魏将听了这番话,准备接受位宫的投降,纽由隐藏短刀于食器之下,趁机进前突然刺杀魏将,于是魏军大乱。位宫分兵为三路,迅速反击,魏军扰乱,不能成阵,于是从乐浪退兵。
关于这一段历史史实,桓仁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佐证。近些年来在北甸子乡及其附近发现了一些古代遗物,其中有一件铁镬,表面模铸一个“魏”字,可能应是沸流大战时魏军留下的遗物,村民在江滩和山坡耕地,常常发现一些铁箭头,有的扎入腿骨之中,这些东西,目前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和沸流大战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2: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流落沸流水的乙弗
  公元293年,烽上王二年秋九月,国王相夫说自己的亲弟弟咄固有异心,赐死,国人因为知道咄固无罪而非常哀怮。咄固的儿子乙弗害怕祸及己身,逃遁到山野,他跑回了古都纥升骨城一带。三年秋九月,国相尚娄卒。相夫以南部大使者仓助利为国相,进爵为大主簿。实际上相夫提拔了一个将来要他命的人。
乙弗出逃后开始在水室村一个叫阴牟的人家佣作打工,阴牟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对他非常刻薄。阴牟家旁边有一片草泽,晚上蛙鸣四起,阴牟就叫乙弗守夜,不停地往草泽里投掷瓦石,打断蛙声。白天还叫他上山打柴,采集果实,一会儿也不许他休息。由于受不了这般折磨,干了一年他就走了,这个水室村应在沸流水畔。
乙弗为了生存,又与东村一个叫再牟的人一起往回贩盐。一次,他从沸流水乘舟抵达鸭渌,买了盐后寄存在江东思收村一户人家。这家老妇人向他们要盐,他们给了一斗多,老妇人却贪婪不知足,还想要盐,他们不再给了,老妇人心里怨愤,就偷偷地把一双麻鞋放在乙弗的盐袋子里面。乙弗也不知道,背着盐袋子就上路了。老妇人追出来说乙弗偷了她的鞋,要他把鞋交出来,并把他告到了鸭绿宰那里。鸭绿宰从盐袋子里翻出了鞋,就根据鞋的价钱,取了盐给老妇人,又将乙弗鞭笞了一顿才放走。受此打击之后,乙弗形容枯槁,衣衫褴褛,人们见了他,都以为是乞丐,而不知道他确是王孙。
而烽上王也得到了一个消息,有人发现了乙弗。相夫就派出武士追杀,斩草除根,但是却没有找到。公元300年,烽上王九年正月,发生了地震。二月到七月,天旱不雨,庄稼无收,饥荒到处蔓延,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悲剧。而相夫却不管百姓死活,征调十五岁以上的男女,大修宫室,饥饿的人们困于苦役,纷纷逃亡。国相仓助利劝谏相夫,反遭相夫要处死他的威胁。仓助利于是和群臣密谋,准备发动政变废掉烽上王,迎立乙弗。
《三国史记》记载:当时国相仓助利将要废掉国王相夫,先派遣北部祖弗、东部萧友等,物色寻访乙弗于山野。来到沸流水边,发现一个男人在船上,虽然形貌憔悴,而动作举止非常。萧友等人看来看去断定他就是乙弗,于是进前参拜,说:当今国王无道,民不聊生,国相与群臣密谋废掉他。我们知道王孙您操行俭约,仁慈爱人,可以继承祖业,所以国相派遣臣等奉迎您回去。乙弗不知内情实况,有些疑惑地说:我是个山野之人,不是你们要找的王孙,请你们重新好好地看看。萧友等又说:如今国王失去人心已经很久了,本来就不足为一国之主,因此群臣盼望王孙您早早回去,以慰百姓之心,请不要再怀疑我们了。于是乙弗在萧友等人陪同下,回到了国都。仓助利十分高兴,把他暂时安置在乌陌南家,别人都不知道。
秋九月,烽上王狩猎于侯山之阴,国相助利从之,他对众人说:与我同心者愿意仿效我的,就用芦叶插在帽子上吧。大家都插上了芦叶,仓助利知道大家都想废除暴君。于是突然一起行动,将他软禁在一座别室里,派兵看守。然后迎接王孙乙弗,献上国王的玺绶,让他登上了王位。乙弗逃亡七年时间,历经磨难,在浑江、富尔江一带隐名埋姓,生存下来了,最终成为高句丽第十五代王~美川王。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2: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拔奇回居沸流水
《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公元179年,高句丽新大王伯固去世,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拔奇,次子叫伊夷模。国人以长子拔奇不肖,共立伊夷谟为王。拔奇因此怨恨自己为兄而不得继承王位,与涓奴部大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离开了国内城,投靠了辽东郡公孙康,回居故地沸流水流域。
因为父王去世,就该长子拔奇即位,可是弟弟人气旺,人缘比哥哥好,就即位为王。所以他鼓动涓奴加,各领三万人回到了老家卒本川的沸流水畔,宁愿直接归汉朝辽东郡公孙康管辖,而不听他弟弟统属。这一事件,《三国史记》也有记载,但与《三国志》的记载颇有出入。
《三国史记》里说,伯固死后,其弟男武继位,即高句丽第九代王故国川王,故国川王死后,才发生了伊夷模与拔奇的王位之争。而且,伊夷模被称为延优,拔奇被称为发歧。故国川王没有儿子,去世那天夜里,王后于氏秘不发丧,连夜跑到王弟发歧的家里,说:国王没有后代,他一旦去世,你应继承王位。发歧不知国王义已死,对嫂子的这番言语甚是不解,就回答道:继承王位乃是天数,怎么好随便议论呢?况且你一个妇道人家,独自夜行,未免有失礼统不守规矩了吧?于氏听后满脸羞愧,起身走了出来,又来到了另一个王弟延优家里。延优看到王后嫂子来了,连忙起来,穿戴好衣冠,迎到门外让入内座并摆上宴席,请嫂子饮酒。于氏见延优如此待己,甚是感动,便将国王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他,并对延优说:大王去世了,他没有儿子,按理说发歧作为大弟弟应当嗣位,然而他却说我有异心,太傲慢无礼了,因此我离了他,前来见你。延优听得此言,明白了嫂子说这话的意思,于是更加殷勤有礼,亲自下厨操刀割肉,由于心中兴奋,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于氏见了,赶紧解下裙带,为他包扎伤口。于氏这时准备回宫,站起身来对延优说:夜深恐有不测之事,你送我回去吧。延优就陪着她,王后拉着他的手,走入宫门。到了第二天黎明,于氏假传先王遗命,令群臣立延优为王。发歧一听这事,大怒,率兵包围王宫,大声喊道:兄死弟及,合于礼义。延优越次篡权夺位,犯下了大罪,按罪当诛。延优任凭发歧责骂,闭门三日,不予理睬。国人也没有追随发歧的。发歧无奈,只好和涓奴部首领率领三万人,返回高句丽故都沸流水一带。发歧回到沸流水后,领着妻小投奔辽东,拜见太守公孙度,告诉他说:我是高句丽王男武的胞弟。男武去世,没有儿子,我的弟弟延优,与嫂子于氏合谋,篡取了王位,废弃了天伦之义。实在令人气愤,因此我来投奔上国。希望借兵三万,讨伐延优,能够得以平定祸乱。公孙度答应了发歧的请求。
发歧率领汉兵,以沸流水流域为根据地,开始攻打延优。延优派遣王弟罽须,率兵抵御,双方展开了激战,结果发歧率领的汉兵大败而退,罽须自为先锋,纵兵追击败北的发歧。发歧对追赶上来的罽须说:你今天忍心杀害我吗?毕竟是同胞手足,罽须尚有兄弟情意,不忍杀害他,但却对发歧说:延优不让王权给你,固然不义,而你以一时之愤,想毁灭宗族家园,你死之后,又有什么脸面去见先人?发歧听了这番话,不胜惭悔,跑到裴川,自刎而死。罽须伤心地大哭一场,收裹了发歧的尸体,埋葬之后,才回到国都。
罽须进宫,延优把他请到内室中宴饮,以家人之礼相见。此时延优又喜又悲,说:发歧请兵于他国,侵攻自己的家园,今天你打败他又放了他,也就够说了。待他自杀而死,你又哭得特别悲哀,难道你是认为我残忍无道吗?罽须听了十分痛心,含泪回答说:臣今天请您听我说句话,我就死而无憾了。延优问:你想说什么?罽须说:王后虽然以先王遗命,立你为国王,可你不以礼法让权,是否不太讲究兄弟友恭之义了。臣想成全大王的美名,所以收殓了发歧的尸首埋葬了,岂能是故意要让大王猜忌和怨怒?大王如果能以仁人之心不再计较发歧的罪过,而以兄弟的丧葬礼节安葬他,谁能说大王不义呢?臣既然已经说完了这些话,虽死犹生,请容我出去,情愿受死。延优听完了罽须的话,来到他的近前坐下来,安慰他说:寡人不肖,不能无惑,今天听闻你的这些言语,我诚知自己做过分了,希望你不要责备我了。延优的儿子近前拜谢,延优也拜谢他,家人尽欢而罢。
秋九月,延优命令有司奉迎发歧之丧,以国王的规格礼仪,将他葬于裴岭。安葬地点名叫裴岭,应是发歧自刎地点裴川附近的一座山岭。裴、沸一音之转,裴川可能是沸流水的一段冲积平川,应该位于桓仁地区境内。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2: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父子为相四十年
高句丽中期有两代国相,并为父子,均是沸流部(现今桓仁地区)人,史书中关于他们的直接记载很少,但他们任国相期间发生的事情,应当和他们相关。《三国史记》记载:公元254年,“中川王七年夏四月,国相明临于漱卒,以沸流沛者阴友为国相。”这里所说的沸流,就是沸流部,世居富尔江、浑江中游桓仁地区;沛者,即是爵位又是官职。
阴友上任伊始,中川王七年秋七月,就遭遇了一场地震。八年,立王子药卢为王太子,大赦国内。九年冬十一月,以椽那明临笏覩和公主结婚。十二月,无雪,瘟疫流行。面对自然灾害,阴友没有惊惧,按照国王然弗的命令,巡行故地留都,紧紧依靠几大部族的老臣新将,共度难关。沸流、椽那,都是部族称谓,加上他们之间的联姻,以联盟形式构成的统治集团,依然比较稳固。公元259年,十二年冬十二月,中川王畋(狩猎)于杜讷之谷。魏将尉迟楷率兵前来讨伐。中川王挑选精锐骑兵五千,战于沸流水上的梁貊之谷,斩首八千余级,曹魏军队败退。自从父王被魏军将领毌丘俭打败,都城被毁,中川王励精图治,终于报了国仇父仇打了胜仗。公元260年,“十三年秋七月,王如卒本,祀始祖庙。”
除了祭祀始祖,他还非常重视卒本地区,因为这里是西线屏障。十五年秋七月,中川王狩猎箕丘(今桓仁境内)获白獐。更重要的是,冬季即将来临,江河之险将在冰封之时丧失防卫能力,魏军若来进攻,履冰而过,非常容易得手,于是他在卒本各个军事山城进行部署和调整。十一月,天气突然异常,冬天打起了雷,而且发生了地震。在此期间,阴友参与政事,辅佐中川王辅佐太子。所以公元262年十月中川王去世,太子药卢即位为西川王,仍以其为国相。公元271年,西川王药卢执政。“二年秋七月国相阴友卒。九月,以尚娄为国相。尚娄,阴友子也。”尚娄上任,子继父业,“冬十二月地震。三年夏四月,陨霜害麦。六月大旱。四年秋七月丁酉朔,日有食之。民饥,发仓赈之。”虽然天灾不断,但是他以仁政顺利度过了难关,不但境内百姓依然食可果腹,衣可保暖,而且祥瑞之兆终于出现:“秋九月,神雀集宫庭。”
尚娄继位初期尚缺乏较为有效的军事指挥才能。公元280年,“十一年冬十月,肃慎来侵,屠害边民。王对群臣曰:寡人以年少之躯,继承王位,德行不高,威仪不严,因此邻邦屡犯我境。愿得谋臣猛将,为我解忧,众人认为何人可以为将啊。统领群臣的国相拿出了主意,推荐了可以胜任的大将,于是西川王派遣王弟达买前往出战。达买出奇兵,攻克檀卢城,杀掉了他们的酋长,迁徙六百余家于扶余南乌川(可能为桓仁地区的黑沟),降部落六七个。王大悦,拜达买为安国君,知内外兵马事,兼统梁貊肃慎諸部落。
对外用兵赢了,内乱又起来了。公元286年“春二月,王弟逸友、素勃等二人准备叛乱,诈称有病去温汤(推测应为卒本的大川温泉)疗养,与同党嬉戏时出言非常狂妄。他非常看重执掌大权的国相职位,想先除掉国王的左膀右臂。可是到了西川王的儿子烽上王上台,他开始不得志。因为国王相夫 “骄逸多疑忌。”即位“元年春三月,杀安国君达买。”他把自己的叔父杀了,原因是“以买在諸父之行,有大功业,为百姓所瞻望,故疑之谋杀。”他把尚娄推荐的兵马大元帅也杀了。公元293年,“秋八月,慕容廆来侵。王欲往新城避贼,行至鹄林,慕容廆知王出,引兵追之。将及,王惧。时新城宰北部小兄高奴子领五百骑迎王,逢贼奋击之,廆军退。王喜,加高奴子爵为大兄,兼赐鹄林为食邑。”烽上王觉得又有了大将,他还可以稳坐国王的宝座,更不把国相放在眼里。“二年秋九月,烽上王说自己的弟弟咄固和他有二心,赐死。国人因为咄固无罪被迫自杀,哀痛不已。咄固的儿子逃到荒野。”作为国相,他感到自己无能,劝阻不了暴虐的国王,又不能杀了国王,坏了两代忠良的名声。他气恨交加,公元294年,“烽上王三年秋九月,国相尚娄卒。”沸流部人阴友和尚娄父子两代一共做了40年国相。父亲做了17年,儿子做了23年,先后经历了3代国王,这在高句丽705年的历史中,还是绝无仅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5-18 20:13 , Processed in 0.1997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