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41|回复: 4

第二章 东明圣王朱蒙时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5 21: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37年,东明圣王朱蒙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建立政权后,随即展开了兼并周边部落、诸多小国的战争,以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元前36年,降服沸流国(在今富尔江上游,辽宁桓仁、新宾与吉林通化三县交界之处)。公元前30年冬十月,命乌伊、扶芬奴伐太白山东南的荇人国,攻取荇人国并且将其设置为高句丽城邑。公元前28年冬十一月,又命扶尉猒讨伐北沃沮国,将其彻底打败,北沃沮国也变成了高句丽的领土。荇人国与北沃沮都在今长白山东南部,相当于吉林省长白县和朝鲜惠山市南部一带。朱蒙用其短暂的生命建立并初步巩固了高句丽政权,军事上南征北战且扩大了版图,经济上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为高句丽的发展壮大乃至强大兴盛奠定了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1: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朱蒙出世
桓仁地区,很早就流行着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神农稼穑等神话和传说,尤其是东北民族史前建国的神话传说,丰富生动,更是把中华先祖的诞生推向远古。先民在适应自然、改变社会的同时,通过幻想、想象的形式,表现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起源的认识,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一方面而言,它们将作为一种不断传承的文化遗产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异常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流传过程中,大部分已经失传,而保存下来的很多也失去了其原来的面目。华夏地区的神话可分为东夷西戎两大系统,而见于记载的神话是以东夷神话为骨干的,东北地区的神话基本也以东夷神话为骨干,所以,高句丽朱蒙神话的渊源,也属于东夷神话的范畴。《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旧释为燕子,郭沫若认为它就是凤凰。如果进而追求神话的原貌,它实为日中的叠皂鸟。《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鳓鸟。”《屈原赋•天问》:“羿焉射日?乌焉解羽?”乌鸦是凤凰的原型,即日中的妈鸟。在东夷神话中,俊、舜是天帝~太阳神,也是太阳的精灵~ 里面的神鸟,他是太阳和鸟的合一。朱蒙神话中提到的天帝,就是俊、舜(古书中也写作夔、喾),他的儿子~所谓“天帝之子”。凡是东夷神话所影响的地区,几乎都被说成是他的子孙。高句丽朱蒙神话来源于东夷神话,天帝之子解慕漱引诱河伯之女柳花的故事,基本上是东夷神话羿和洛神故事的演化。
幽远缥缈的神话传说,使高句丽民族兴起发展的历史熠熠生辉。北夫馀族和高句丽族同时崛起于祖国东北地区。他们世代通婚,语言习俗相同或接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相传两千多年前,我国东北有个叫扶余的国家,夫馀王解夫娄年老无子,忧心忡忡。他虔诚地祭祀山川,祷求后嗣,走到鲲渊那个地方,他所乘的马对着一块高耸的石头流泪,他感到奇怪,下令转动石头,于是与石并立,耸现了一个男婴,样子像青蛙,皮肤呈金黄色。他相信这是上天赐给的美好继承人,便收养下来,加意培育。命名叫“金蛙”,这实在是一个好孩子。等他长大后,就立为太子。后来,国相阿兰弗说:“上天的子孙要把他们的国家建立在我们这片国土之上。”他劝国王遵奉天命,避开此地到远方去重新立国。他说,东海之滨,有一片叫做迦叶原的旷野,土地肥沃,适于种植五谷,迁都到
那里去就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这样,东夫馀国就诞生了。不久,解夫娄去世,金蛙继承了王位。
夫余迁都后,天帝派遣他的儿子解慕漱巡游扶余古都。解慕漱乘着五龙车从天而降,随从者皆骑着白天鹅,有一百多人,彩云缭绕,仙乐飘飘,盘桓在熊心山上空一直十多天,才落下山来。
解慕漱头戴鸟翎冠帽,腰挎龙光宝剑,早晨下来处理民间诸事,天黑就回到天上,人们称他为天王郎。
扶余城北有一条青河,东海龙王的大儿子河伯就住在这里。河伯有三个女儿,大的叫柳花,二的叫萱花,小三叫苇花,长的都是神姿艳丽。这一天,他的三个女儿一同来到熊心潭游泳,被解慕漱发现了。他对左右的侍从说:“如果能得到如此靓丽的女子作王妃,我就能有后代了。”
三个女子远远看见解慕漱等人,立即潜入水里观察动静。解慕漱的左右侍从说:“大王为什么不马上在这里建造一座宫殿,等候这三个美女入室?您可用帷幕把自己遮挡在后面?”解慕漱觉得这办法好,于是在沙滩上“沙沙沙“勾勒几下,潭水边立刻耸起一幢富丽堂皇的金色宫殿,殿上设置一桌,只空三个席位,桌上摆满山珍海味、玉液琼浆。
河伯神的三个女子见四外无人,就上了岸。她们立刻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不由得好奇心起,步入大殿,然而查看归终,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沐浴出水,腹中已是饥肠辘辘,见了美酒佳肴,一顿美餐斟饮,你敬她劝,三朵花蕾醉出了各自的本色。
正当此时,解慕漱撩帏现身,飞也似地来到近前,三个女子大吃一惊,醉步而散,解慕漱左堵右挡,拦住了河伯神的大女儿柳花。
河伯神听了这事,十分震怒,派人来质问:“你是什么人,竟敢羁留我女儿?”
解慕漱打发侍从回话:“我是天帝的儿子,今天想和您女儿结婚。”河伯又派人来说:“你若是求婚,应当找个媒人来,眼下你随便羁留我的女儿,简直太没礼节了!”
解慕漱深感惭愧,准备去拜见河伯,可是进不了水宫,想让柳花回去,柳花觉得既然已经许身定情,不肯离去。解慕漱显得束手无策,柳花说:“如果有五龙车,就能进入河伯之国。”
这有何难,解慕漱伸手向天上一指,不一会儿五龙车就隆隆而下。解慕漱与柳花乘上车,风云忽起,眨眼就到了河伯的水下宫殿。
河伯一看,只好以礼相迎,坐定之后,他说:“婚姻之礼,天下有规矩,你为什么失礼,辱没我门宗。你是天帝的儿子,有什么神异的本事能耐?”解慕漱说:“那就任凭您比试。”
恰好门前就是一条大河,河伯神“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变成一条鲤鱼逐浪而游,解慕漱也紧跟着跳进水里,变成一只水獭,紧追不舍。鲤鱼眼看就要被捉住了,就赶紧浮出水面,变成一只鹿,往山坡上跑去,而解慕漱摇身一变,成了一只豺狼,象风一样追过去,要张口咬住小鹿尾巴。河伯神慌忙变成一只野鸡,“扑棱”一下飞上天空。解慕漱抖身又变,化为一只鹞鹰,扑扇着翅膀飞过去。
到了这时,河伯神才感到解慕漱的确才智不凡,便答应了这门亲事。可是他又放心不下,怕他没有娶亲的诚意,酒席上就将他灌醉了,然后将柳花和解慕漱装进皮囊里,放在五龙车上,让他俩一起飞上天。
然而五龙车还没钻出水面,解慕漱便清醒过来了,拔出柳花的金簪儿将皮囊打了个眼儿,自己钻了出去,飞往天空去了,真的就扔下柳花走了。
柳花没有升天的本领,也只好返回水宫。河伯神看到女儿哭丧着脸回来,便责怪她:“你不听我的话,无媒而从,最终败坏门风。”于是给她两个侍女,将柳花放逐在优渤水边,捕鱼反省。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北夫余国国王金蛙在长白山打猎,为了追逐一只带箭逃命的梅花鹿,来到了山底下优勃大水岸边。环顾四周,梅花鹿不见了,却发现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坐在那里。金蛙仔细询问女子的身世。女子说:“我叫柳花,是河伯神的大公主,后来嫁给北夫余国王解慕漱。因为解慕漱原是天上金牛星下凡,期限已满回归天上,我就这样谪居优渤水”。金蛙为之感动,把柳花收留下来,立为西宫王后。
自从柳花进宫后,一天,一缕强烈的太阳光从窗口射了进来,照在柳花身上。柳花左挪右闪地想躲开这有些怪异的阳光,可这束太阳光就是不离她的小腹。照了一个时辰,阳光慢慢地消失。不久,柳花出奇地怀孕了,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柳花怀孕九个月,分娩时却生下的竟是一个足有五升大的肉蛋。金蛙王以为人生肉蛋是不吉之兆,抽出随身佩剑朝肉蛋连砍数下,佩剑卷了刃,而肉蛋连个刃也没留下。金蛙让手下人把它扔了喂狗,狗不吃;把它扔到猪圈里,猪也不碰它;没有办法,让人把它抬到荒郊野外扔掉了,说来也怪,仙鹤用宽大的翅膀给它挡住阳光,各式各样的鸟都用自己的羽毛来温暖它,各种野兽散在四周,好象给它当警卫,牛马走到跟前,轻抬腿,慢落蹄,怕惊吓着它。手下人把这种情况报告了金蛙,金蛙觉得蹊跷了,于是下令把肉蛋抬回来交给柳花。柳花将肉蛋裹好,放在热炕头上,过了几天,肉蛋自己裂个大口子,一个英俊的小男孩破壳而出,哭声特别宏亮,刚满月,竟能说话、走路,这个男孩就是朱蒙。朱蒙长得骨骼健硕,相貌堂堂,刚到七岁,就能自制弓箭,骑马戏射,而且百发百中。扶余人尚武,俗称善射的人为朱蒙,金蛙高兴地说:“我这个儿子就叫朱蒙。”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1: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朱蒙青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的朱蒙,在慈母柳花的严格要求下,白天习武以健身,晚上苦读以习文。由于朱蒙天资聪颖,禀赋特异,很小的时候就能骑马射箭,七岁时便能自己制作弓箭,并且百发百中。在夫余国中,通常把擅长射箭的人称为“朱蒙”,如同蒙古族把善于射箭的人称为“哲别”一样,后来朱蒙就成了他的名字。
随着朱蒙的长大,他本身已经表现出了文武双全的个性。当时金蛙王有七个儿子,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朱蒙的雄才伟略,有一天金蛙王带着七个王子和朱蒙上山打猎,王子门及其随从只打一只鹿,而朱蒙一个人就打了十多只鹿和狍子。王子们好生嫉妒,把朱蒙绑在一棵大树上,朱蒙用尽全力,将大树连根拔起,拖着大树回家。
王子们总想除掉他,但是金蛙王知道自己和朱蒙都是老天爷赐给人间的,不能杀死,因此就派他去和仆人们一起放马。朱蒙受委曲到了马场,挑选最好的骏马,往它的舌头底下扎进一根细针,使这匹马一天天瘦下去,再把驽马喂得体壮膘把,滚瓜溜圆。金蛙王不知道其中的秘密,自己选了那匹滚瓜溜圆的肥马,而把最瘦的那匹马赏给了朱蒙。朱蒙立刻把骏马舌下的细针拔了出来,加草添料,精心饲养,没过多久,这匹马就很快体壮膘肥,活蹦乱跳。
一天,东宫王后的长子带素到御马棚,看见朱蒙下在用心教奴仆乌伊、乌速等人骑马射箭。按照当时的规矩,奴仆骑御马是大逆不道的。戴素立刻向国王奏了一本说:“朱蒙教奴仆骑马射箭是为了积蓄力量反叛父王,得赶快杀掉,以绝后患。”金蛙王仍未允诺。带素争强好胜,嫉妒心极强,一次竞技又败后,哭着跑到金蛙王面前说:朱蒙不是正常凡人生的,性情凶猛,野心勃勃,若不早除,恐有后患,请父王杀了他。”金蛙王不以为然,没有听信他的话,依然欣赏朱蒙的勇武,为了避免儿子之间的争斗,金蛙王劝朱蒙以后尽量不要和兄弟们交手。
马,是部族的重要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朱蒙深知责任重大。他从小就喜欢喂马,对马的习性十分了解,识得骏驽。对暴烈的骏马减少喂食,驯化野性,使牠保持奔驰的体态;对温顺的驽马,常喂常遛,细心照顾,使牠不断增膘。金蛙王对此非常满意,自己跨上油光锃亮的驽马,平稳行进,金蛙王不知朱蒙心计,心里高兴,就把一群善跑的奔马赏给了朱蒙。到了结婚年龄,柳花又操办了儿子的婚事,娶回礼氏女儿作儿媳。金蛙王的长子带素时时感到朱蒙对自己构成了一种威胁,父亲迟迟未立太子,是不是另有打算?怎样改变父王的印象,显示自己比朱蒙强呢?这一天,带素邀请诸位王子到野外射猎,请父王评判优胜者。分发箭矢的时候,故意让兵器官只给朱蒙少量的箭。结果,朱蒙以自己的射技,却射获了许多猎物,比带素的还多,又受到了父王的夸赞。带素自找羞臊,下狠心一定要搬掉自己登太子位的绊脚石,就与贴身的近臣谋划,准备用伏兵暗杀朱蒙。
此时,朱蒙正在岳父家,与几个好友驯马。柳花暗中得知阴谋,又气又急,赶紧对儿子说:“带素要害你,快逃吧。”朱蒙听说,义愤填膺,一拍胸脯:“我光明磊落,他敢把我怎样?不怕他,我不走!”柳花劝道:“儿啊,就以你的雄才大略,去哪里还不能创立一番大事业!与其留在这里受辱受气,还不如远走高飞,以展宏图,创立伟业。”朱蒙看着妻子礼氏依依不舍,柳花说:“媳妇有孕在身,行动不便,你快走吧,我送她到乡下先躲一躲。”
朱蒙出门,折断一柄青铜剑,埋藏了一截,回身与礼氏道别:“你若生个男孩,就告诉他,我留下的信物就在七棱石上松下,日后,他若能找得到信物,我就认他是我儿子。”这时,朱蒙的三个朋友乌伊、摩离、陕父闻讯一同赶来,愿意追随朱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于是,他率属下部众一齐逃离扶余国都。
朱蒙等人走到淹淲水边,水势滔滔,无船渡过。身后追兵的马蹄声渐近,朱蒙挥弓击打水面大喊:“我是天帝之子,河伯外孙,今日逃难至此,追骑立马就到,无船渡河,谁能帮我?”话音刚落,就见成群的鱼鳖浮出水面搭起渡桥,朱蒙一行人马踏浮桥渡江而去。等追兵来到江边时,鱼鳖已经隐散,眼见滔滔江水只好望江兴叹,扫兴而返。
朱蒙一行人来到到毛谷屯,路遇三人,一个是农户首领,穿着麻衣的叫再思,一个是猎人首领,穿着衲衣的叫武骨,一个是渔民首领,穿着蓑衣的叫默居。三个部落首领一见朱蒙非同凡人都愿意追随朱蒙,干一番大事业,朱蒙就分别赐姓给三人,再思姓克,武骨姓仲室,默居姓少室。回身对众人说:“我奉天命,首创基业初始,恰遇三位贤士,这是苍天助我啊!”于是按照各人的特长,授予不同的职事。乌引、乌违等人脱离扶余,随后赶来。大兄冉牟遣招旧部,赏赐衣物,也追随朱蒙而来。朱蒙率众进入卒本川地域,也就是今天桓仁地界,一路走来,但见山间盆地土壤肥沃,河山险固,部族众人大喜,这是可以安身立业的家园啊!于是朱蒙就停留下来,在沸流水畔垒盖起临时居住的草房茅屋。当地的居民百姓听说朱蒙仁义爱民,都纷纷投奔他来。这一年,朱蒙刚到二十二岁。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1: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朱蒙创建高句丽国
依据《三国史记》记载:朱蒙来到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很快接受了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当地部族迅速地融合到了一起,建立一个不同于扶余国的新型政权~高句丽。《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始祖朱蒙“至卒本川,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其下注释:“朱蒙至卒本扶余,王无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其女妻之,王薨,朱蒙嗣位。”《三国遗事》又说:“东明帝继北扶余之后而兴,定都于卒本川,为卒本扶余。”卒本,好太王碑记作忽本,史家考证,即今桓仁境内的浑江流域。卒本扶余应为高句丽建国前居于桓仁的土著民族,是扶余族的一个支系。朱蒙来到桓仁,如果没有同系民族的帮助,是很难成功的。《魏书》记载:朱蒙到了普述水,即婆猪江,今浑江,“遇见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衲衣,一人著水藻衣,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这三个穿着不同的人物,代表着卒本扶余三个不同经济形态的地缘部落,他们协同朱蒙创建了高句丽国。
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统治,朱蒙最先镇抚了北方,防止来自靺鞨的威胁。卒本川地连靺鞨部落,以前常有掠夺侵盗之事发生。朱蒙为防止今后再受滋扰,就率领部众武士耀武于边界,显示强大,从而使靺鞨人不敢犯境。
朱蒙不断扩张本部的势力范围,扬威四方。降服沸流国后,又通过媒妁,迎娶了松让的女儿为妻子。朱蒙建国后,学习汉人烧陶技术,冶炼铜铁铸造礼器,祭祀诸神,研磨斧斤锄犁伐木耕田,打造刀矛弓箭守卫家园疆土。筹备建立都城的同时,他要安置从扶余带来的族众,途中收容的百姓,还要管理好高句丽地方部众,使人们安居乐业。
公元前32年秋八月,无数神鹊飞翔而来,云集于宫庭。冬十月,朱蒙派乌伊,扶芬奴率兵攻伐太白山东南的荇人国,占领后划为卒本扶余管辖的城邑。公元前25年秋九月,又有鸾鸟飞翔而来,云集于王台之上。冬十一月“烧牛蹄占卜凶吉”,朱蒙派扶尉猒(yan),攻伐太白山东北的北沃沮,占领其都城,仍由原部族首领管理。朱蒙创建高句丽国,不断扩大疆域,并建立王都平原城和山城,不断巩固自己的政权统治,以卒本为中心,征服兼并了盐难水鸭绿水流域的部落方国,得到了高句丽人、扶余人、汉人、沃沮人、貊人的拥戴,从而也得到了玄菟郡和中原王朝的认可。
朱蒙来到卒本后,虽然草创了高句丽政权,却没有建造“城郭宫室。”四年之后,才开始在鹘岭上修建都城纥升骨。此城之名最早见于《魏书•高句丽列传》,《汉苑•高句丽》将其简称为“骨城”。 在晋代,公元414年,高句丽长寿王立《好太王碑》,记载邹牟王“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都焉。”城,名词动用,意为筑城;沸流谷,就是当时对浑江流域桓仁地段的称呼;忽本,也叫卒本,史家考证,即今桓仁境内的浑江流域。
关于朱蒙在五女山建立都城,《旧三国史》记载了一个神话:
七月,鹘岭升腾起黑里带红的云翳,人们看不见山峰,只听山上传来鼎沸嘈杂的人声,好像有数千人在那里兴土动工。朱蒙高兴地说:“这是上天在为我筑城啊!”过了七天,云雾飘散,鹘岭上城郭宫台自然天成。于是朱蒙率领群臣参拜皇天,搬进了山城。考古发现,纥升骨城就是当今的五女山山城,卒本城很可能就是浑江右岸的下古城子。
五女山城五女山山城位于桓仁县城东北8.5公里的五女山上,浑江在山下经东而南曲折地流过。这里自古便是水陆要冲,溯浑江而上,可至富尔江口、新开河口、通化,转溯富尔江上行可至新宾,转溯新开河上行可至集安,顺浑江而下可至宽甸转入鸭绿江,再至丹东;高句丽时期通向中原的南北两条重要道路,均由桓仁经过。五女山山城控扼水陆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城平面略呈靴形,南北长约1540米,东西宽约350~550米,周长4754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五女山主峰在山的半山腰处突兀而起,四壁断崖犹如斧劈刀削一般,落差在百米左右,山势挺拔险峻。山城大部分是利用其天然的悬崖峭壁作屏障,仅在东、南部山势稍缓处筑墙封堵。
南墙全长424米,平面略呈折尺形,起于山上部分的西南角,止于山下部分的南门东侧,自西向东由两段天然墙和两段人工墙交替组成。东墙全长1847米,呈内弧形,自南门东侧起,至北部石崖向西转折处止,共由6段天然墙和6段人工墙组成,人工墙主要建于较陡的坡地和谷口,天然墙皆为垂直的峭壁。北墙全长475米,全部为天然墙,平面呈内弧形,自东墙北端起,沿崖壁折向西北,约65米后,又沿着一条弯曲的山梁呈圆弧形内凹,至一攒起的山包止。山梁外陡内缓,外侧50~100米处,有一道西北~东南走向的断崖。西墙全长2008米,除西门附近有极短的人工墙外,其余全部是天然墙,平面呈不规则钝角形,自北端山包起,至山顶东南角止,按照不同的自然形态及其走势,大体上可以分作四段。
人工墙均用石材构筑,墙体的外壁一般用大石条起基,上用楔形石逐层错缝垒筑,并略有收分。内以梭形条石错缝叠压,并与外墙面的楔形石呈犬牙交错状相互咬合,缝隙间填充碎石找平加固。内墙面用不规则的石条或石板压缝叠筑。
山城设有三门。南门位于山城的东南角,南墙之东,宽约2米,其外侧是落差10~20米的断崖。东门位于东墙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距南门150米。东墙由南向北砌筑一段后,留下门道空缺,沿着陡峭的地势略呈直角东折,再行筑墙,约21米后,又向北折。东门及两侧石墙的转折,形成了两个直角。由于城墙走势的变化,东门为南北方向,门道宽4.3米,方向152º。西门位于山上部分的主峰西部,筑于一条山谷的上口,山谷底宽上窄,两侧石崖陡立。西门地面内高外低,宽3米,方向300°。门的南北两侧筑墙封堵,与两侧石崖共同组合,初步构成了内凹的瓮门。门的两侧设有门柱、门枢础石,门外设有门阶、门内左右各设一门卫室。
山城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上部分自成一体,由山的主峰构成。山顶地势平坦,开阔,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110~2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内的主要遗迹多分布在山上部分,有瞭望台、蓄水池、大型建筑址、兵营遗址、居住址等。山上部分共发掘了5个区域,其中三期的年代约在两汉之际,恰是文献上记载的高句丽建国时期。下面重点介绍三期遗存。
第三期文化房址有圆形和圆角长方形两种,都是半地穴式建筑,有的房址内发现有灶址和柱洞。有的房址内堆积为黑灰色土,内含大量碳粒和黑色草木灰,原来可能是草庐建筑,后因失火而倒塌。本期发现的一号大型建筑址,与本期其它房址截然不同,为柱础式地面建筑,前面现存六块础石,后面因遭晚期遗迹破坏,础石数目不详,根据揭露出来的状况分析,该遗址应为六开间的建筑,从其规模和形制观察,应是本期等级较高的一处建筑。本期遗物大多为陶器,手制,烧制火候较低,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有的内掺滑石粉,并见少量泥质陶,陶色以灰褐陶居多,少量为黄褐或红褐陶,器表抹光。器形主要有壶、罐、盆、杯,器耳中竖桥状耳最为流行,也见横桥状耳和鋬耳。陶器特点为折沿、大口、方唇、束颈、小平底。最具特色的陶器是竖耳罐,不仅数量多,而且特征鲜明,均为折沿,方唇,束颈,腹微鼓,平底,颈部常常对置竖桥状耳。
一号大型建筑遗址叠压在战国晚期至汉初的F8之上,又被魏晋时期的H13打破,屋内地面上出土了少量夹砂含滑石粉灰褐陶片和西汉五铢、“大泉五十”铜钱(图六,J1出土铜钱拓片),结合本期灰坑和房址内出土的竖耳罐的特征来看,此期的年代应在两汉之际。
通过几年的调查和发掘,我们初步认为五女山山城的山上部分即是高句丽的初期都城。理由如下:(1)五女山山城的山上部分海拔800米左右,四周悬崖峭壁,落差在百米左右,令人望而生畏。而山上却较平坦,开阔,适于人类活动。又有天池、点将台等军事、生活设施。站在山上的瞭望台点,可俯视五女山周围的山山水水,过往行人等情况,具有一种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的气势。山顶仅有三个豁口可供行人上下,且十分陡峭险峻,易守难攻,可以说它是一个天然的军事城堡。(2)山顶中心区稍偏北发现了高句丽初期的一号大型建筑址,面南背北,避风向阳,距离蓄水池仅百米左右,饮水方便。该建筑址位置之佳,规模之大远非山上发现的同时期的其它建筑可比,表明它是一座高等级的建筑。(3)山顶发现了较多的高句丽初期的遗迹和遗物。在已发掘的5个区中,有3个区发现了高句丽初期的遗迹和遗物。(4)将高句丽初期都城考定在天然的军事城堡五女山山城的山上部分与文献记载相符合。《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始祖东明圣王》载:“朱蒙行至毛屯谷(魏书云至普述水),遇三人……与之俱至卒本川。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五女山顶峰恰好是一座“山河险固”的天然军事城堡。正适合初来乍到欲建国立业的朱蒙等统治者“结庐”居之。
五女山山城的城墙构筑特点表明,田中俊明城墙的建造年代约在魏晋时期。这一点与我们对山下城墙的清理解剖发现的陶器年代相符。而与文献上记载的高句丽建国年代相差较远,与山顶发现的高句丽初期、即五女山第三期文化遗存的年代亦不符。也就是说,现存的五女山山城的城墙并非高句丽建国初期所筑,而是后来修筑的。因此,把五女山山城分为山上、山下两部分,不仅有其本身地理形势的原因,而且还有使用年代上的差别。五女山下的浑江谷地为高句丽早期活动中心“卒本”、“忽本”考证确定了五女山山顶为高句丽初期都城后,很显然,它只是统治者活动的地方。海拔高、面积小、人的上下和运输不便,不适合为都城统治集团服务的众多平民百姓居住。那么,大量的服务人员和平民百姓住在哪里呢?经实地考察,桓仁县城附近五女山下的浑江谷地非常适于大量的人口居住、生活。
浑江自吉林流入桓仁境内后,呈蜿蜒曲折、九曲回肠之势,在五女山附近,由于汇入了哈达河、六道河、雅河等较大的支流,在崇山峻岭中形成了相对面积较开阔的冲积平原。这些河谷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于耕种;河道曲折,水流平缓,即适于鱼类生长,又为人们捕捞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多大山深谷,无原泽”的高句丽活动区域内可谓是“土地肥美”,是一处宜农宜渔的鱼米之乡。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里修建桓仁水库时,考古工作者调查发现了众多的古遗址和大量的高句丽积石墓群,表明这里确实是高句丽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因此,把这里比定为高句丽初期活动中心“卒本”、“忽本”应该是十分恰当的。
辅证高句丽早期都城为五女山城的重要遗存。桓仁作为高句丽民族早期的活动中心,高句丽政权的发祥地,除了早期都城五女山山城外,地上地下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高句丽早期活动的遗迹、遗物。五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曾对五女山下、浑江东岸的高力墓子墓群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者均指出该墓地与五女山山城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掘的墓葬形制属于高句丽的阶墙积石石圹串墓,研究者指出,它是高句丽积石墓中最早的形制之一。这种墓中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砂红褐或黄褐陶,火候不高,器形不规整。器物特征为方唇、折沿、束颈、平底。具有西汉末至东汉早期陶器的作风。因此,把这种墓葬的年代定在公元前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在五女山下西约10公里的下古城子村发现了高句丽早期的平原城,这里经常出土高句丽的陶器、铁镞、环首铁刀等遗物。据调查者介绍,其时代可早到高句丽初期。在下古城子村南2公里处的浑江岸边,有望江楼积石墓地,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来看,可能是高句丽建国前后的遗存;在村北约1.5公里的上古城子村附近,有上古城子古墓群,均为高句丽积石串墓和方坛积石墓,其年代上限均可早到公元前后,亦即高句丽建国之初。这三处墓群和下古城子城址的存在,为五女山山顶是高句丽的初期都城、山下的浑江谷地为高句丽初期活动中心“卒本”、“忽本”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资料。还需注意的是,上述城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陶器与五女山山顶发现的高句丽初期即五女山第三期遗存的陶器在陶质、陶色、造型风格方面均一致,表明二者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我们考定五女山山顶为高句丽初期都城、五女山下的浑江谷地为 “卒本”、“忽本”的有力证据。
拱卫王都的外围山城。在五女山山城周围,分布着一批高句丽早期山城。东面的霸王朝山城,南面的城墙砬子山城、瓦房沟山城,西面的髙俭地山城,北面的黑沟山城、转水湖山城,西南面的小城子山城等,都据山临水,扼守着通向都城的交通要道。每逢战事,这些山城互为犄角,彼此呼应,拱卫着高句丽的早期都城。
综上所述,通过对有关高句丽建国文献的考察,结合近年来对桓仁五女山山城及周围遗迹、遗物的调查、发掘工作,详细论证今浑江即是古之“沸流水”或“普述水”;五女山顶峰即是高句丽政权建立者的最初活动之地,亦即后人追述的“城山上而建都焉”的初期都城~纥升骨城;五女山下由数条浑江支流冲积而成的浑江谷地即是文献上记载的“忽本”、“卒本”或“卒本川”。这一地区就是高句丽政权的发祥地。
下古城子城址位于桓仁镇六道河子乡下古城子村,东南距桓仁县城约3公里,东北距五女山山城约10公里。城址建在浑江西岸的冲积台地上,西部2公里山岗连绵,西南稍远处有岭,名叫挂牌岭。浑江在此处由北向南流,经城址东部缓缓流过。城西有一条小河,是附近台西沟流泻出来的山水,在城南1.2公里处汇入浑江。沈阳、抚顺、辽阳、本溪至桓仁的公路在城北约1公里处穿过;大连、丹东至通化、吉林的公路在城西约1公里处通过。此处交通便利,水源充沛,土地肥美,十分适于人类生存。
城址略呈长方形,朝向西南,东墙已被浑江冲毁。城址高出浑江水面约5米,高于周围地面约1米。现在城内大部分被民宅所覆盖。对该城的调查工作进行过多次,但每次对该城范围测量的结果不尽相同。1998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并对城址进行了重新测量。西墙全长170.5米,北墙残长235米,南墙残长208米。城墙土筑,其中北墙和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出地表1~2米左右。城墙现多被民宅所压,仅存的极少段落墙顶亦辟为耕地。我们对西墙北段进行了解剖试掘,发现城墙建筑在高句丽早期文化层上,打破城墙夯土里亦出高句丽时期的陶片,而未见其他时期的遗物,因此,我们认为该城墙为高句丽时期所建。从城墙的断面上看,墙体由三部分组成,墙芯用黄杂土夯成,较松软,两边用灰、黄两色土夯成,间杂河沙土,夯打坚实,夯层较坚硬。夯层不明显,薄厚不均,土色斑驳,未见夯窝。夯土墙底宽约16米,存高1.4米,顶宽10米。城内历年采集和发掘的遗物可分为三个时期,青铜时期、高句丽时期、辽金时期。
青铜时期的遗物有石矛、石镞、石刀、石网坠、石锄、砺石、环状石器等,陶器以夹沙含滑石褐陶为主,器形有罐、钵等。 高句丽时期的遗物为大宗,以陶器居多,陶质均为夹砂陶,部分陶器含滑石粉。陶色有红褐、灰色等,火候较高。器形有罐、甑、盆、器盖、纺轮等。器物口沿皆方唇、折沿,横耳、竖耳并存,以横耳为主。陶器整体风格与五女山三期文化一致,但火候明显比五女山三期高,器壁亦厚,器物形体较大,表明其制陶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它代表了高句丽陶器制作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土的铁器有环首刀、镞等,镞有铲形、扇形、矛形多种。下古城子山城除了拥有高句丽时期丰富的遗物遗迹外,还发现一定数量的辽金时代的遗物,如兽面纹瓦当、板瓦、滴水、泥质灰陶器、瓷器等。城内青铜时代遗物的发现,表明这里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大量的高句丽早期遗物的出土,说明这里曾是高句丽早期的活动中心。辽金遗物的发现,证明该城在辽金时期仍被沿用。
下古城子城址位于浑江右岸的平原上,城墙夯土筑造,平面呈长方形,周长近800米,城内出土过大量高句丽早期遗物。它与五女山山城相距10余公里,两者上下相望,互为依托,关系密切。高句丽的都城具有山城和平原城相结合的特点,如吉林集安的丸都山城和国内城、朝鲜平壤的大城山城和安鹤宫均是典型的代表。下古城子城址很有可能为高句丽建国初期的平原都城。
在石材加工方面,早期山城的筑墙石材加工得比较粗糙,内外壁选择不同的石材砌筑。外壁选用大石条作基础,上用大小不一的楔形石砌筑,壁面石之间缝隙较大;内壁则选用扁薄的石块错缝垒筑,个别的地方用大石块压缝,以起到稳固墙体的作用,如五女山城的东墙晚期山城的墙体内外壁无别,均选用加工规整的楔形石材砌筑,石材的大小规格比较一致,壁面石之间的缝隙紧密,墙体稳固,如凤凰山山城、石台子山城。
在城墙砌筑方法方面,早期山城的墙体均为石筑,且墙体多选择在山脊的外坡砌筑,形成内低外高的墙体,有些段落的墙体内壁培土加高,便于守城士兵登墙防御。这样做既节省了筑城的石材,又能够达到有效防御的目的;中晚期山城的墙体既有石筑,也有土筑,还有土石混筑三种类型。中晚期山城的墙体砌筑在山脊的正中部,大部分段落的内外壁等高或内壁略低于外壁,少数墙体的内壁培土加高,便于登墙防御。早期山城的墙体顶部外侧均筑有女墙,女墙的内侧筑有石柱洞,设女墙和石柱洞是为了在墙顶外侧竖栅,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墙体的防御高度,另一方面则是守城士兵能够防御攻城士兵的远射兵器的攻击,而在栅内采用远射兵器攻击对方;中晚期山城则有的筑有女墙和石柱洞,有的则没有。
在城门修建方面,早期山城的城门极其简陋,没有门柱础、门枢础、门楼等设施,只是在两段墙体之间留出豁口作为门道,推测应有木栅栏门,平时开启,战时封闭,如五女山城的南门、东门;中晚期山城则建有门柱础、门枢础、门卫室、门楼等设施,结构复杂,防御功能完备。如五女山城的西门和丸都山城、凤凰山山城、石台子山城的门址。
在取水设施方面,早期山城内的蓄水设施均很简陋,如五女山城的蓄水池,系利用山顶低洼处凿岩为池,城墙砬子山城、黑沟山城都是掘坑为池,坑壁未经砌筑,且规模均不大,如五女山城的蓄水池为长方形,规模为11.5×5~1.5米(图五八,五女山城蓄水池平、剖面图);中晚期山城的蓄水池则不仅用楔形石砌筑规整,且规模很大,如虎山山城、石台子山城的蓄水池均为圆形,用加工规整的楔形石砌筑,石台子山城蓄水池内壁直径9米、存深5米。
在排水设施方面,早期山城的排水设施是在城址的最低谷处修建漫水墙,所谓漫水墙,就是城墙筑成内与山坡平齐,外壁陡直的墙体。雨季时,山水可由墙顶漫过,排出城外,无雨或少雨季节,漫水墙体可起到防御敌人进攻的作用,如五女山城的东墙第九段人工墙、黑沟山城、转水湖山城的漫水墙等。
在瞭望台方面,早期山城的瞭望台多利用山体上视野开阔的自然石砬子作为瞭望台,或在城墙上加高加宽作为瞭望台,如五女山城、黑沟山城;中晚期山城则在城内制高点处用石块修筑人工高台,壁面用规整的楔形石垒起,层层内收,并有可供人员上下的石阶。
早期平原城特征。高句丽早期的平原城,目前可以确认的有两处,即桓仁的下古城子城址和集安的国内城址。下古城子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近800米。从城墙的断面上看,墙体由三部分组成,墙芯用黄杂土夯成,较松软,两边用灰、黄两色土夯成,间杂河沙土,夯打坚实,夯层较坚硬。夯层不明显,薄厚不均,土色斑驳,未见夯窝。夯土墙底宽约16米,存高1.4米,顶宽10米。国内城遗址则可从南、北两面城墙的探沟中看出,在国内城石筑城垣底部有一道剖面呈弓形的土筑墙垣。这道土垣应是国内城建筑的最初基础,大致确定了后来国内城的规模。土陇宽7~8、高1.7~2米,断面呈弓形,土质为泥沙黄褐土,夹有少量卵石。从其坚硬程度看,似经过人工夯打,但不见夯窝。根据发掘者对上述两座城址的介绍,我们可以概括这两处城址的共同特征是:高句丽早期平原城均临河而筑,如下古城子古城东依浑江、北临六道河而筑,国内城南邻鸭绿江、西依通沟河而筑。城墙皆为土筑,系用黄粘土和黄沙土交替堆筑而成,从剖面上可见夯层,但无明显的夯窝,墙体的剖面呈弓形。由于目前所做的工作有限,对于高句丽早期平原城的城内布局、交通道路、城门的分布情况尚不能全面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1: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朱蒙御龙谢世
公元前19年4月,朱蒙的妻子礼氏和儿子类利由扶余而来,作为高句丽始祖的朱蒙面对妻子来投,家人团聚,更希望在事业上大有作为。鉴于类利王子文武双全、德才兼备,朱蒙遂立类利王子为太子。
面对家人团聚的局面、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朱蒙更加思念依然身在扶余的母亲柳花。类利劝父王说:“祖父金蛙仍然在位(扶余王),祖母柳花应该会得到细心的照顾。”公元前24年秋8月,自扶余传来信息,朱蒙的母亲柳花因病去世,扶余王金蛙以太后之礼为她下葬,并且建立了神庙,所有这一切不仅使得朱蒙非常感动,而且更加怀念自己的母亲。于是朱蒙亲自动手,用两个月时间雕刻出一具等人大小母亲像~即后人供奉的扶余神,并且派人送到扶余。朱蒙鉴于金蛙能这样尊敬母亲,并且又承认了自己的扶余王子身份,于是奉送上丰厚的礼物。秋十月,朱蒙不幸去世,时年四十岁。
关于高句丽始祖朱蒙的去世,学界仍有不同的看法,刘子敏先生认为 “高句丽侯驺”就是高句丽王朱蒙,王莽时期被严尤诱杀并传首长安,后来的高句丽人为了回避这段历史因此演义朱蒙御龙升天的故事。刘先生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国王驺曾接受过西汉政府册封,并曾向他颁发过印绶……汉朝政府不会将高句丽王的名字搞错的。”其二,王莽征高句丽兵伐胡,高句丽兵逃往塞外为寇并杀了辽西大尹田谭,州郡将此罪过“都归之于高句丽侯驺……西汉政府对高句丽侯的名字亦不会搞错。”其三,“严尤就诱杀了高句丽侯驺,并将其人头传之长安,王莽对此甚为赞赏,遂下令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 ……王莽所杀的‘高句丽侯驺’是国王朱蒙,显然是历史的真实。”很显然,以上3点作为“高句丽侯驺”就是邹牟、朱蒙的理由并不充分。前两点西汉政府册封的是邹牟、朱蒙,并非是“高句丽侯驺”,而且西汉政府的邹牟、朱蒙与王莽政权的“高句丽侯驺”的记载是根本不同的。最后一点严尤将“高句丽侯驺”传首长安,王莽甚为赞赏,所以王莽所杀的“高句丽侯驺”就是国王朱蒙,就是历史的真实。
关于朱蒙墓,历史文献亦有多种记载,但所记大体相同。《三国史记》卷第十三《高句丽本纪第一•始祖东明圣王》记载:“(十九年,公元前19年)秋九月,王升遐,时年四十岁,葬龙山,号东明圣王。”《好太王碑》记载:东明王“不乐世位,天遣黄龙来下迎王,王于忽本东冈履龙首升天。”《旧三国史》记载:“秋九月,王升遐,时年四十岁。太子以所遗玉鞭,葬于龙山。”《东国通鉴》记载:“壬酉夏四月,高句丽王立子类利为太子。秋九月,高句丽王朱蒙薨。太子类利立,葬始祖于龙山,号东明圣王。”《东国舆地胜览》记载:“东明王葬在龙山,俗号珍珠墓。”
朱蒙墓的具体位置,桓仁当地学者宁会学先生曾有专文论及,作为桓仁当地学者,宁先生的文章代表了一部分桓仁学者的观点,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将宁先生的文章摘记如下:高句丽民族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三国史记》载:“高句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高句丽始祖王朱蒙是北扶余王子,于公元前37年(汉孝元帝建昭2年)在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山上建立高句丽政权。在位19年,于公元前19年秋9月死在桓仁。朱蒙死后葬于何处?何种丧葬方式?仍然是个谜,此历史之谜王从安、纪飞老前辈已于2001年8月30日在桓仁县报上发表了《高句丽始祖朱蒙墓与庙今何在》一文,又于2001年1O月18日在桓仁县报上又发表了《再说卒本夫余和朱蒙墓》一文,较系统地述说了朱蒙墓与朱蒙庙同在一山,墓在山上,庙在山下,应座落在现今北甸子乡大庙山上和山下。笔者在拜读王老文章后,深受启发,结合自己对高句丽史料研究,悟出朱蒙墓何在及丧葬方法。要想揭开朱蒙墓在何处,首先要界定其方位,《三国史记》载:“公元前19年,秋9月王升遐,时年四十岁,葬龙山。”又据《好太王碑新考》载:“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不乐世位,因遣黄龙来下迎王。王於忽本东冈,履龙首升天。”沸流谷得名于沸流水,沸流水即今日之富尔江,《东北历史地理•一卷》262页指出:“此富尔江当因水激石鸣。”而古代称“沸流水”。既然沸流水确定,那么卒本川当在沸流水所流经的地方。故卒本不同于忽本。1、卒本应是沸流水人盐难水的江口平川,故才有“卒本川”之称。2、又据各史书只载卒本川而无载忽本川。忽本应是今日之北甸子乡莺莺沟。只有界定忽本是今日之莺莺沟,才能确定今日之大庙山山上是朱蒙墓的所在。此据是根据“王於忽本东冈和於忽本西”,而界定的。如把卒本也视为忽本,那么“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可通,而“王於‘卒本’东冈,履龙首升天。就难圆其说了。因为卒本“东冈”是今北甸子乡姜家街东山或马狍沟,而不是大庙山了。《三国史记》载:“公元前19年秋9月王升遐,葬龙冈。”龙冈即今日之大庙山上。“升遐”《辞源》解释为帝王去世的一种称呼,在这里既是史实的真实记载,又是火葬寓意的一种美说。高句丽王朝历经28代王,只有朱蒙死后用“升遐”二字,其余各王均用“王薨”二字,非是作者变动称谓,而实则是“火葬”之意。又据《好太王碑》载:“王於忽本东冈,履龙首升天。”即指在忽本的东冈(即今大庙山上),“履”即踩着,“龙首”即龙头,“升天”即是火葬的史实记载,又是把这种史实记载而粉饰了。朱蒙王火葬之原因(一)高句丽民族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习俗大体上与中原民族文化相同,但又有其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如所产生信奉太阳神的图腾崇拜,因而认为人死后亡灵升天是最崇高的。故用“升遐”、“升天”的丧葬方式。又根据现今桓仁镇高丽墓子的高句丽早期墓葬考古证实,高句丽民族墓葬有火葬之习俗。可能觉得立都日浅,国内未壮大,未来难料凶吉,一旦城破国亡,不留尸骨,亦不留为后世羞辱。
除了桓仁学者宁先生的论述外,目前张福有、孙仁杰和迟勇先生从地理位置、出土器物和文献记载等多方面考证望江楼M4是朱蒙墓:《好太王碑》记载:东明王“不乐世位,天遣黄龙来下迎王,王于忽本东冈履龙首升天。”朱蒙不喜欢人世间的王位了,于是天帝派遣黄龙下界,他就沿着卒本东冈,踏着龙头升天了。《旧三国史》记载:“秋九月,王升遐,时年四十岁。太子以所遗玉鞭,葬于龙山。”升遐,国王去世的婉辞,是说朱蒙升到高远的天庭。太子将他遗留下来的玉鞭,葬在龙山。《东国通鉴》记载:“壬酉夏四月,高句丽王立子类利为太子。秋九月,高句丽王朱蒙薨。太子类利立,葬始祖于龙山,号东明圣王。”《东国舆地胜览》记载:“东明王葬在龙山,俗号珍珠墓。”桓仁镇平原城村的下古城子遗址,是汉代的卒本城,该城背依燕龙山(现称烟筒山),面朝沸流水(现称浑江),水之右岸,东南一条长冈顺山势而下5000余米,谓之“龙山”。卫星系统定位仪GPS测定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8'899",北纬41°16'137"。龙头是一座高高耸起的山峰,高出水面200余米,龙身高出水面100余米,龙尾高出水面10余米,渐入水中。龙头面部,上额界限清晰,眼部眉弓隆起,鼻正口方,颈部喉结突出,因而俗称“东冈”“龙冈” “龙头山”等。龙头顶部,是一块山体突兀起来的石台,3米见方有苔藓腐殖质覆盖,中间有一个凹坑1.5米见方,深0.25米,四周生长着矮科杜鹃。龙头冈腰一片缓坡开阔地,此处有青铜时代的遗存,有明清之际所建的龙宫庙遗址。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8'800",北纬41°16'042"。这里出土了亚腰石镐、桥状陶耳、陶纺轮和明清时期的青色砖瓦及屋脊装饰红色鸱吻、火烧土等。考古发现了龙脊上有7座墓葬,墓葬呈西北~东南排列,其间的距离在5~20米不等,形制均为有坛积石石圹墓,系以红褐色沉积岩质河卵石、夹有少量灰绿色凝灰岩质石块构筑。墓高均在1米以下,平面呈显不规则圆形,边缘皆以较大的鹅卵石砌筑基坛,外侧以长条形石立砌护围。位于中央地段俗称望江楼的4号墓规模最大,1、2、3号墓位于它的北侧,5、6、7号墓在其南侧,这6座墓或是王族成员或是4号墓的陪葬。4号墓位置特殊,又相对独立,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9'895",北纬41°15'423",海拔346米。该墓为有坛积石石圹墓,东西长17米,南北宽16米,高近1米。墓的边缘筑有基坛,现已大多坍塌,而北侧地势较高,暴露出3层砌石,最大石块长约0.6米,宽0.3米,厚约0.2米。基坛外侧,立砌围护基坛的长条河卵石和自然山石,石块长约1米,宽0.4米,厚0.2米。
4号墓的中部有陷坑,在此出土了陶器组合:3个长颈壶、2个敛口高圈足钵等,均饰柱状耳,为手制的夹砂灰褐陶。这一特征,均与高句丽前期的陶器特征一致,应与高句丽建国初期年代相当。重要的是出土了青铜铃、铁车軎,此非普通百姓所能拥有和使用,在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在这一地区,只有国王才能乘车,这是特权的象征。还有各种料珠玛瑙珠、绿松石珠、白石管等饰珮,皆为琉璃制品,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时期,这些制作精良的奢侈品,得需占有众多工匠方可完成,只有王才能享有这一切。这一时期,符合王的身份和年代的,唯有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这也印证了文献中记载的朱蒙墓为珍珠墓的准确性,藉此经过时间认证和物品鉴定,这里就是朱蒙墓。
此外桓仁地区的赵彦先生从米仓沟将军墓出土器物、壁画内容尤其是壁画中出现龙纹等认为米仓沟将军墓是五世纪时高句丽始祖朱蒙的迁葬墓。对于以上学者对于高句丽始祖朱蒙墓的论证,可谓各有所依,但是有关朱蒙墓的地理位置我们认为当在桓仁地区无疑,由于目前尚缺乏考古资料的明确证据,因此我们在这一问题上仍期待于桓仁地区新的考古发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5-18 20:02 , Processed in 0.1731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