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5 21: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高句丽民族流向
高句丽政权消亡后,高句丽民族经历了一个逐渐迁徙、流亡乃至与各民族融合的历史。高句丽第二十八代王宝藏及大批高句丽贵族均被安置在唐朝的首都~西安和洛阳,但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高句丽故地,安抚高句丽遗民,公元677年(唐高宗仪凤二年),高宗以工部尚书宝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诸多之前迁入中原的高句丽贵族也有和宝藏一起返回故地者。宝藏抵达辽东后,非但没有辑安当地百姓,缓和当时的局面,而是不断与靺鞨部族联系,企图恢复国社国祭,再建高句丽国。唐王朝发现宝藏及其贵族的复国计划后,迅速诏宝藏返回长安并且流放邛州,公元682年,宝藏病死于邛州,后陪葬唐太宗昭陵,位于突厥颉利可汗墓左。而在高句丽末期曾显赫一时的高句丽泉氏家族则进入关内定居,其中泉男生、泉献诚父子由于助唐有功,先后在唐朝位居高官:泉男生为特进、太大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兼使持节安抚大使、使节辽东大都督、上柱国、玄菟郡开国公, 泉献诚为特进、兼使持节辽东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上柱国、卞国公, 赠并、益二州大都督, 死后谥曰襄;泉男产因在平壤城破之前投诚,入关后被任命为唐代的司宰少卿、金紫光禄大夫员外置同正员、辽阳郡开国公、营缮监大匠金员外置同正员;泉男建则因顽固抵抗,平壤城破被俘,曾被献俘于含元殿,正是由于泉男生念及兄弟情义,舍命为其求情才免于被杀,流放黔州;泉氏家族墓地、泉男生及泉献诚墓志已经在洛阳邙山及附近地区发现。
现已考证,诸多文献对高句丽境内的人口进行了一些粗略的记载,《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唐灭高句丽政权,收其全境“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旧唐书•地理志》“高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丽地为九州都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旧唐书•高丽传》:“高丽国,旧分五部,有城白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新唐书•地理志》:“总章元年,李勣平高丽国,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新唐书•高丽传》:“凡收五部,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唐会要》:“总章元年九月十四年,辽东道行军总管司空李勣平辽东。其高丽旧有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至十二月七日,分高句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资治通鉴•唐纪•高宗中》:“分高丽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三国史记•宝藏王本纪》:“分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由以上诸史记载可知,唐灭高句丽政权时,分其五部,得176城,册籍户口69.7万户。唯《新唐书•高丽传》记为“六十九万户”,舍去“七千户”,而《资治通鉴》和《三国史记》记为“六十九万余户。”高句丽境内之人多以城或城附近为居,户籍入于城,176城,69.7万户,平均每城约4000户。据《旧唐书•高丽传》记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夏四月,李勣军渡辽,进攻盖牟城拔之,获生口二万,以其城置盖州。”克辽东城,“俘其胜兵万余口,以其城为辽州。”降白岩城,“获士女一万,胜兵二千四百,以其城置岩州。”从以上3城所获人口的数量来看,盖牟城2万人,以每户5口计,则所获为4000户,若加上死亡者、逃逸者,次城户口数应在5000户以上。辽东城获胜兵万余口,以每户1兵计,户口数亦在万户左右。《三国史记》载,克辽东城后,“捉胜兵万余人,男女四万口,粮五十万石。”加上死亡者与逃逸者,辽东重镇,户口总数应在万户以上。白岩城获士女1万,户口也应在4000户左右。另外《三国世纪》记载,程名振渡海破卑沙城,“男女八千口没焉。”其户口总数也应在3000户左右。从上面所列盖牟、辽东、白岩、卑沙四城户口情况看,唐朝初期得176城,户籍69.7万还是比较准确的。
需要说明的是,《新唐书•高丽传》记载李勣军攻破盖牟、辽东、白岩3城,所得“户二万”、“户四万”、“男女凡万”,都应当是俘获人口数,而非原来户口数。69.7万户,合在籍人口数为348.5万人,这两个数字,既然是当时的户数与人口数,那就应当是生活在高句丽境内的各组人的户口数和总人数,包括汉人、高句丽人、靺鞨人、契丹、新罗人、百济人等,当然还应包括唐征高句丽及此期间新罗、百济、高句丽战争中死亡、迁徙、逃逸的人数。而在这69.7万户居民中,高句丽族人究竟占了多大比例,史书缺乏明确的记载,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判断。两汉时期,中央和地方注意户籍的登记和人口的增长,这关系到政府的税收、兵役、徭役等许多方面,因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统计资料。《汉书•地理志》载,“辽东郡,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玄菟郡,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三万一千八百四十五……乐浪郡,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后汉书•郡国志》:“辽东郡,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玄菟郡,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乐浪郡,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其中辽东郡的户数与人口数不太相符,可能出现短简,估计应为28.1714万人。从西汉末到东汉末200余年间,辽东郡户口增加8186户,人口增加9175人;玄菟郡户口减少4.4006万户,人口减少17.8682万人;乐浪郡户口减少1320户,人口减少14.9698万人。玄菟、乐浪两郡人口减少的原因,除战争、灾害、饥饿、病害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高句丽建国后,这一部分人口从玄菟、乐浪两郡户籍中流失。《三国志•高句丽传》:“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秽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都于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万。”依其成书的时代来看,这应该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高句丽人户口数。比东汉末玄菟、乐浪两郡户籍流失数量少1.5326万户。高句丽人口若按15万计,那么比玄菟、乐浪两郡流失人口数量少17.8380万户。这两个数字若作为战争或疾病等损失户籍和人口,都似乎大了些,其中很有可能包括高句丽境内一批汉人没有统计进来造成的。也就是说,高句丽在东汉末西晋初的3万户只是指高句丽人。这样,辽东、玄菟、乐浪和高句丽的总户数应为15.7199万户,高句丽人的3万户只占其中的19.084%。随着高句丽的发展与扩张,到好太王、长寿王统治时期,已经占领了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广大地区,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加。至唐灭高句丽时,户籍总数为69.7万。若按东汉末至西晋初年高句丽人口与这一地区的理论比例计算,高句丽人应为13.3万户。
综上分析可知,高句丽政权消亡时,全国户口为69.7万户,人口384.5万人。其中高句丽族居民17.2万户,人口约86万人。高句丽晚期,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使高句丽人流入中原、新罗和其它地区,但多数还是留在了辽东地区,接受唐安东都护府下的州县管辖。由于史书记载相互出入较大,今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又混淆地域和民族,对于移民和原居住地居民的估计也存在着失衡之处。因此,有必要按照高句丽人迁居,将有关移民数字和比例稍做一核对、说明。
第一,迁入中原地区。高句丽居民大规模迁入中原地区应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另一个是唐高宗总章年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三次征高句丽,以第一次征讨规模最大,迁徙高句丽人口最多。唐德宗时开始编纂的《唐会要》对唐太宗征高句丽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其中贞观十九年之征,“凡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内地,前后七万余人。”次记录只是贞观十九年之事,而且是迁辽东、盖牟、白岩三州之高句丽民户,7万余人留有一定的余地,可信程度较高,被后出史书因袭。如《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征高句丽,“凡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内地,前后七万人。”删除了一个“余”字,使“七万人” 看似准确,可信程度则减弱了。成书稍晚些的《资治通鉴》,从贞观十九年春唐太宗御驾亲征,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诸多战事,攻城略地,依计分军,胜利进军,直至九月班师回朝,记载已经颇为详细。总结战争成果时,指出“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将攻下的10座城和三大战役战果写了进来,所迁辽东、盖牟、白岩三州人口仍是“七万人”。《唐会要》中迁徙内地的“七万余人”,应该来自两《唐书》的相关记载。《旧唐书•高丽传》记载:“夏四月,李勣军渡辽,进攻盖牟城,拔之,或生口二万,以其城置盖州。”攻克辽东城“俘其胜兵万余口,以其城为辽州。”降白岩城,“获士女一万,胜兵二千四百,以其城至岩州。”辽东城所俘人口数目无记,可以《新唐书•高丽传》补之,克辽东城,“获胜兵万,户四万,粮五十万石,以其地为辽州。”《新唐书》将盖牟、白岩俘获人口分别记为“户二万”、“男女凡万”,是将人口数误为户口数。经两《唐书》互校,可得辽、盖、岩三州俘获人口4万、2万、1万,加上一些胜兵,恰好为7万人。另外有玄菟、横山、磨米、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7城,史书未记其战事,亦未见俘获人口,可能战争不激烈,或军至即降,百姓就地安抚,没有人口迁入内地。至于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之后,唐太宗选择“萨以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戒秩,迁至内地。”《唐会要》、《册府元龟》、《资治通鉴》所记数字相同,唯《新唐书•高丽传》作唐太宗“料酋长二千五百人,悉官之,许内徙。”少了1000人,若将这些人也算上,贞观十九年迁入中原各地的高句丽人应在7.3万人。贞观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两次征高丽,以重点进攻的战略消耗高句丽军队,使之不得安宁,只攻克南苏、木底、石城等小城,未见有俘获迁徙的记录。《旧唐书•房玄龄传》中,房玄龄对其诸子讲唐太宗征高句丽时说道,“未经旬月,即拔辽东,前后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这数十万虏获者所分配诸州,即包括迁入内地的,也包括唐军攻下十余城新置之州,如辽州、盖州、岩州等,而且分配在这里的数量还不会太少。试想一下,唐军攻城略地,设置行政管理,总要安置一批居民才好,只是稍做些调整。高句丽贵族、官员及不容易管理者才迁往中原各地,分而治之。一次迁徙7.3万余人长途跋涉到内地,也属不易之举。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罗王遣使入唐求救,唐军出征高句丽,至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九月,攻占平壤,俘获宝藏王,高句丽灭国。唐朝又一次将高句丽居民迁往中原。《旧唐书•高宗纪》总章二年载:“五月庚子,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二百,车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头,马二千九百匹,驼六十头,将入内地。莱、营二州般次发遣,量配于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新唐书•高丽传》:“总章二年,徙高丽民三万于江淮、山南。”此两书所记不仅数字略有不同,单位亦不相同,前者为户数,后者为民数。《唐会要》记为:“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二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移其户二万八千于内地。”《通典•高句丽》载,“(总章)二年,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三百,配江淮、岭南、山南、京西。”以上史料说明,总章二年迁入内地的高句丽人是2.8万多户,《新唐书》所记“三万户”与2.8万户接近,亦应为户数。以一家五口计,此次迁徙人口大体上有14万多。应该说明的是,晚出的《资治通鉴》、《三国史记》、《东国史略》记载,迁入中原的高句丽户数分别为“三万八千二百”或“三万八千三百”,有可能是后世传抄之误。综合高句丽灭国前后两次大规模的迁徙,进入中原的高句丽人可达22万左右。
第二,进入新罗地区。高句丽人进入新罗地区的情况较为复杂,时间要从隋末时开始,至高句丽晚期的几十年时间。大体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投入新罗地区,另一种则是由于战争中俘获和占领。据《三国史记》记载,主动投入新罗地区的有: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盖苏文死,高句丽贵族内部发生权利之争,盖苏文长子泉男生因受其弟泉男建、泉男产共计,率子献诚降唐,唐出兵救援。盖苏文之弟权净土见大势已去,“以城十二,户七百六十三,口三千五百四十三”,投入新罗,新罗将净土及贵族官吏24人安置于王都及州府,并派兵戍守降城。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之前,净土入唐朝贡而不返。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宝藏王之庶子“安胜率四千余户投新罗”,人口约2万。咸亨元年(公元670)夏四月,高句丽贵族剑牟岑欲叛唐复国,立宝藏王外孙安舜为主,唐高宗派遣大将军高侃为东州道行军大总管发兵征讨,安舜杀死剑牟岑,率余众奔新罗。后来,高句丽与李行谨分别破高句丽叛军于安市、瓠泸河之西,余众皆奔新罗。关于投入新罗的具体人数诸多史籍均没有明确记载,估计应有万余人。以上三次投入新罗各地的高句丽人也有3万多人。在战争中俘获的以及新罗先后占领高句丽州城而并入的高句丽人,数量也应不在少数。隋末战争中,新罗乘隋军征高句丽之机,占领高句丽边境地区500余里,其中城邑皆为新罗据有。盖苏文曾多次出兵,方夺得两城。后因唐朝再次用兵高句丽,高句丽便无暇顾及,新罗占有遂成为事实,归入新罗的高句丽人也应在5万以上。总章元年,新罗出兵,配合唐军围攻平壤,攻破平壤后,新罗俘获一批高句丽人,文武王将其中7000人迁入京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57年),唐朝将浿江(今大同江)以南地区赐予新罗。新罗王遣使入唐奉表陈谢:“伏奉恩敕,赐浿江以南地境……赐臣土境,广臣邑居,遂使垦辟有期,农桑得所。”后来,新罗王将浿江以南,并入的高句丽州县进行了改名,高句丽汉山州改为汉州,领州一、小京一、郡二十七、县四十六;中首州改为朔州,领州一、小京一、郡十一,县二十七;河西州改为溟州,领州一、郡九、县二十五。居住在这些地区的高句丽人悉数归入新罗。浿江以南地区是高句丽地区后期重点开发的地区,正好处在朝鲜半岛中部地区,人口约占高句丽晚期统治区域的十分之一以上,且为人口密集的地区,估计人口应该将近10万。综合以上情况分析,高句丽晚期,进入新罗~朝鲜半岛中部南部地区的高句丽人约为18万或稍多。
第三,留在高句丽故地。大体上包括两大区域,一是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一是辽东地区。高句丽后期,都城在平壤之时,朝鲜半岛北部是高句丽人居住比较密集的地区。高句丽建国前后,临近鸭绿江的广大地区早已属高句丽五部势力范围,太祖大王时期,高句丽已经占领了萨水(今清川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至高句丽晚期,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户口应该有10万户左右,人口50万左右,战争中迁往中原的一部分,进入新罗的一部分。总章二年迁徙到江淮、山南、并州、凉州诸地的2.82万余户,约14万人,多数应是这一地区迁走的。再加上进入新罗以南地区的高句丽人18万多,从朝鲜半岛高句丽故地迁出的遗民总数约在32万左右。剩余人口仍有18万左右。至于辽东地区,高句丽聚居之地,特别是纥升骨城和国内城一带,人口一直较为密集,自太祖大王以来,高句丽屡犯辽东,直至好太王时期最终占据辽东地区,高句丽也从旧都向外迁移。至高句丽晚期,辽东地区的高句丽户数应在7.2万户左右,人口36万左右。贞观十九年,唐太宗迁徙辽东、盖牟、白岩等地高句丽居民有7.3万多人,或接近8万人,剩余高句丽人口约在26万左右。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向中原迁移,又有一部分进入新罗地区,高句丽故地的高句丽人还应在44万左右,然而这不过是个理论上的数字,战争中伤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仅在唐太宗、唐高宗征高句丽的战争中,高句丽军队战死就有10万多人。若加上同一时期高句丽和新罗战争中的死伤兵将,围困平壤时死伤士兵,战争中死亡人口将超过20万。这样,高句丽故地所剩的高句丽人只有24万左右。这24万高句丽人后来也有很大的变化。据《旧唐书•高丽传》载:“仪凤中,高宗授高藏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都督,封朝鲜王,居安东,镇本藩为主。高藏至安东,潜与靺鞨相通,谋叛,事觉,召还,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陇右诸州,其贫弱者,留在安东城旁。”仪凤二年或稍后,高句丽人“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矣。”宝藏谋反,使得又一批高句丽人迁徙到河南、陇右诸州,其数量不会少于5万人。再投向突厥万余人,投向靺鞨人居住区的10万余人,留在原高句丽故地的也只有10万人左右。公元698年,渤海建国,高句丽故地的居民全部归入渤海国管辖范围之内了。
第四,投奔突厥。史籍中对投入突厥的部分高句丽族人有所提及,如:“其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与硖跌都督思太,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都射施大酋鹘屈颉斤、芯悉颉力,高丽大酋高拱毅,合万余帐相踵款边,诏内之河南。”“突厥十姓降者前后万余帐。高丽莫离支,十姓之婿也。二月,与硖跌都督思泰等亦自突厥帅众来降,制皆以河南地处之。”这是发生在开元三年(715)的事,投奔突厥的高句丽莫离支高文简和大酋高拱毅,又随突厥归降于唐朝。他们一共率领三族部民(突厥、鲜卑、高句丽)“合万余帐”内属,按人口算则有5万多人。这1万余帐、5万多人中有多少高句丽族人,此处未言。我们分析,这5万多人中应以突厥族为主,鲜卑吐谷浑和高句丽则次之,那么,认为5万人中突厥族有3万人,吐谷浑和高句丽各为1万人,就并非是无据之言。高文简和高拱毅仅是投奔突厥后见史记载者,不见史记载的高句丽首领及民众投奔突厥者尚多,《新唐书•高丽传》看到“遗人散奔突厥、棘鞫”,但具体人数无记载,不过估计也在万人以上。在《旧唐书》、《资治通鉴》也有此记载,内中的6名首领,高句骊人占了两位,那么在这万余帐五六万人中,高句骊人应在万人以上。而这些人最终也融人了汉族中。
第五,流入日本。根据日本史书记载,高句丽晚期,有高句丽族人流入日本,但由何地渡海,何时到达等许多情况都语焉不详。《续日本书纪》记载:“高丽人一七九九名迁于武藏国……高丽、百济二国志卒……给复终身。”由于这部分人数可能较少,并且又无详细的文献记载,因此具体数目不得而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