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8 14: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奶 作者:高培智
) s0 R, E# a6 C Q8 s% ?1 z1 y" A* [9 l& n* t
过去,动不动就能看到一个妇女喜滋滋地走在路上,或者年轻或者中年、或者白发苍苍老一点的,胳膊肘上擓着杏条筐,上面蒙着布,筐梁边沿拴着一根红布条子,不用问就知道她这是去下奶。下奶拿的都是特殊的营养品,产妇吃了奶水多,才叫下奶。
! o6 J% d: Z+ @: x2 Y 筐里装着鸡蛋,也有拎着红布条系着翅膀的红公鸡,也有拿鲜鱼或猪蹄,或几尺花布的。下奶不能拿鸭蛋鹅蛋,拿这些就给压(鸭)住或扼(鹅)住不能再生了,谐音不吉利(那时不讲计划生育,都说多子多福)。拿水果等不好,产妇身子虚弱不能吃,吃了会作下病不好治,害人半生。这与看欢喜不同,看欢喜拿的东西不能吃,都是日常用品,如花布被面、小孩肚兜、摇车晃锒、虎头鞋等。+ y% x" u! p& G+ `# V1 d& Q5 m
下奶看欢喜有非常重要的规矩,一不留神就会惹出不必要的麻烦。下奶的人进屋前,要把筐放在外屋产妇看不到的地方,然后才进屋看看孩子、与产妇唠磕。临走时拿着筐或者借东西,都不能让产妇看到听到,这样会把奶水给带走,用不了两天人家就会找上门。谁把奶水带走了,不但要受到埋怨,而且自己也会感到万分尴尬,就得赶紧乖乖给送回去。近的还好办,离得远的,遥遥迢迢翻山越岭,住百里之外的,还得坐车,的确很麻烦。怎么送呢?
( r, [; E! a, L0 U$ n0 M9 T0 `- q 那年,村里老张家生孩子,住碱厂沟的亲戚淑花来下奶。碱厂沟离我们村十五里路,她擓着积攒很多日子的八十个红皮鸡蛋,走沟爬坡累了几身热汗才进了门。只顾为表妹高兴,走时竟然忘了规矩,拎着筐进屋话别。表妹看了个满眼,第二天奶水就没了,孩子饿得直哭。一家人想了半天才想起来,淑花拎筐进屋了,一定是她把奶水带走了。这怎么行?表妹的婆婆立码撵来,臊得淑花脸红到脖子根儿,一个劲的赔礼道歉,连声说,明个儿头晌就给送回去,就给送回去——送奶必须得在上午,下午的时辰不对,不好使。: E: K! ]: @. r* w
翌日一大早,淑花做了一大碗小米饭(面条也可以),煮七个红皮鸡蛋,扒了皮埋在饭底下,然后悄悄地走出家门,不让别人看见,路上遇到熟人也不说话,送到老张家,饭还带热乎气。走到门口喊三声:大妹子啊,我给孩子送奶来啦!表妹赶忙下地,迎到门口,接过饭碗回头朝里坐在门槛上,大口吃起来。那么多饭一口气吃不完,剩下的又扣到房檐上,把碗放在锅台后的灶王爷牌位前,这才拉着表妹进屋说一会儿话。
! H; h0 u' H h 下奶传统习俗还在延续,说道还存在,只是和看欢喜没有严格的区别了。随着物质生活充裕,没有再拿公鸡和鸡蛋等营养品的了,把一百元或者更多的钱往炕上床上一拍,看看孩子说些喜庆话,也没见谁带走奶水,我就纳闷,老套规矩还灵不灵了呢?7 i8 _- W" h K3 Z0 h% [/ `$ x
, I F7 F/ R0 A0 a编后感言( D" }# @# T5 @3 W
桓仁民间有着丰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在乡村和社区,引领着民俗风尚,百年流传千年不衰,带着多元潜质和民族特征,构建着地域群体的心理精神。这是先人留给后人的无形财富,奠基了时代的思维空间,这也是中国独立崛起于世界的原始内核。+ F. J$ z& |! z0 H8 S0 Q6 P
高培智先生年近六旬,虽小学文化,又泥瓦匠出身,却素喜文墨数十年。丰富的生活经历中,他积攒了珍贵的记忆特产,由此他自费考察,搜集整理,将所见所闻诉之键盘电脑,集成民俗散文近三十万字,为我县非遗普查工作提供了特殊素材。' l8 ?. { }- s; p& |5 Q
本刊今后将特辟专栏,以文化名县,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