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379|回复: 59

记忆中的年味(此文仅供怀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9: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忆中的年味
                                                                                                                     ——孤风独行
      年近不惑,早已记不清每个春节的详情细节了。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过年也许就是听一听响彻庭院的鞭炮声,或是看一看闪烁着划破长空的点点烟花,要不就是品一品老生常谈的美酒,这些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在记忆里,儿时的春节却是最有“味道”的。点点滴滴,总能勾起我们对纯真年代的回忆,且永生难忘!


——准备年货

  东北农村的年味是随着飘落的雪花而日渐浓郁的。公历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正式准备年货的开始。这一天,村里的左邻右舍都会接二连三的杀猪请客,备好过年用的猪肉和下货。邻里之间就杀猪一事也会相互“攀比”,谁家杀的猪越大,代表着家里的主人越勤快,这个家日子过得也就越红火。请客则是为了搞好邻里关系,更是为了家的长治久安。实实惠惠的杀猪菜,见证了东北人的豪爽和好客。进入农历腊月,走油(制作油炸食品的俗称)和蒸干粮使得年味儿更加浓重。麻花,油条,油炸糕,炸丸子,香气四溢!馒头,包子,糖三角,豆包,美味可口!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有限,这些儿时的美食一年也就只能吃到一次,这也是小时候盼着过年的原因之一。春节前的最后一次赶集,对联,福字,挂贴,灯笼,烟花鞭炮这些东西都要备齐。最让大人们忙活的要数给孩子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服。家里若是孩子多,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身新衣服,娃娃们要坚持穿上一年,有些淘气的小家伙还没坚持穿到当年秋天,衣服上就开始打了补丁。再看看如今的孩子,无论如何是不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去上学的。

                                                                                                 shazhu.JPG

                                                                                                 图片来自网络

                                                                                                                   赶集.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9: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红火火
      过了年初三,由村委会和村办企业出资排练的大秧歌就会隆重登场。参加演出者均是来自本村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大多数还是以年轻人为主。老家的秧歌一直延续着东北满乡的风格,火辣热闹!带着美丽花冠的姑娘们扭得柔情而浪漫,甩着水袖的小伙子们火爆的高跷技术也不含糊,这也充分展示了东北人温柔而率性的另一面。东北大秧歌的队伍里总少不了西游记当中的四个人物扮相,这也是孩子们对秧歌产生兴趣的最初缘由。打记事儿起,小时候的玩伴们总会一直跟着秧歌队跑来跑去,大家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孙猴子的脸画的像不像,猪八戒的肚子里到底装着什么呢…?近些年,秧歌很少看到了,然而激情的锣鼓声和高亢的唢呐声却是曾经的年味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dayangge1.jpg

图片来自网络

dayangge2.jpg

图片来自网络







——回家过年
      多年以来,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回家过年的脚步依然风雨无阻。年味,即是家的味道。团团圆圆,热热闹闹才是我们对年味的期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会幸福的说,过年的感觉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9: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节日装点
    过了小年,人们开始忙着清洁和装扮自己的房屋及庭院。年幼时,家里的房子是草房,屋里屋外都是黄泥抹的。先要用笤帚扫扫室内的灰土,然后再把报纸贴在墙上,这项工作简称——糊墙。在当年我的家里,糊墙是有明确分工的。母亲负责打扫室内灰尘,姐姐和妹妹们负责刷浆糊,我负责当小工传递,父亲则站在椅子上把报纸一张张整齐的贴好。糊墙的重头戏在于贴年画。那个时候流行连画,像小人书一样连续的故事情节,总会让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浮想联翩。岳飞传,杨家将,武松打虎,桃园结义,这些儿时的记忆深深地扎根心底,不经意间便会开启幽幽思古的情怀,英雄和奸臣的概念也悄悄的在幼小的心灵里滋生,萌芽。等到浆糊完全晾干以后,亮亮堂堂的屋子在儿时的眼里就如同富丽堂皇的宫殿一般。屋子里处处弥漫着报纸和年画的香味儿,久久不散。现在想想,那也是当时年味的一部分吧。人民日报,辽宁日报,本溪日报,参考消息这些都是那时候流行的专用糊墙报纸。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复一年,纸的厚度和种类也像树的年轮一样不断的增加着,变化着。生活条件的改变,让报纸渐渐变成了厚实的大白纸。一直到盖了新房子使用涂料以后,糊墙的年代也就此终结,完美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来到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挂灯笼。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周围的邻居总会过来求对联。多年后,这些对联的内容我都还熟记于心。房前屋后要贴福字,仓房要贴富字,奶奶的柜子上要贴寿字,这些都是当时每年贴对联的固定模式。装扮庭院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挂灯笼,长长地松木杆把大红灯笼高高的挑起在大门口。到了夜晚,红红的灯笼映红了孩子们一张张欢乐稚嫩的小脸......


   

年画1.jpg



福字1.jpg

对联1.jpg



门神.jpg



大红灯笼1.jpg



大红灯笼2.jpg



大红灯笼3.jpg



大红灯笼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9: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乐童年
      腊月二十九晚上,大人们把新衣服都发放到孩子们手里。新衣服要叠得整整齐齐的压在枕头下面,以防止半夜“长腿跑丢”。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天的黑夜总是漫长的。即便睡着了,脸上也会挂着甜甜蜜蜜的笑。年三十儿一大早,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跑到胡同里集结,互相鉴赏着彼此的新衣服。女孩子们扎起红红粉粉的头翎,男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约定放鞭炮的时间和计划。三十傍晚,三五成群的男孩子凑在一起。大家都把自己家成挂的鞭炮偷偷的带出来一点,胆子小的拆下三五个,胆子大的要装满自己的衣服口袋。散放鞭炮的花样有好多种。我们甚至把鞭炮压在鸡食盆的下面,露出引线,鞭炮响起的瞬间,盆子被鞭炮的冲击力抬得老高,翻滚着腾空而起,叮叮当当的落在院子里。几个淘气包则站在一旁看着瑟瑟发抖的小鸡小鸭,得意洋洋的坏笑着。对于长辈而言,节日期间家里面多点动静是吉利的。即便是不小心打破了盘子和碗,口中也会念念有词——岁岁(碎碎)平安。最好玩的花样要数“雪堆爆破”。记得有一年春节,一大早就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小伙伴们如约来到胡同里,把零散的鞭炮用引线连接在一起插入雪堆,随着几声啪啪的脆响,轻柔的新雪顷刻间卷起爆竹迸发出的阵阵芳香,洋洋洒洒飘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顶,滑过脸颊,沁入心脾。那就是我们期盼着的过年的味道。

bianpao.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9: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味年饭
      大年三十儿,母亲就成了这一天的主角。我的老家属辽东山区,那里的习惯是年三十儿下午一点钟开始吃年饭,这也是春节期间最丰盛的一顿饭。母亲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按照习俗,这一天的米饭是很特别的,要蒸着吃(俗称捞饭)。小笨鸡炖松树伞(一种野生蘑菇),蒸肉,拌猪排,炖明太鱼,炒木耳,韭菜煎鸡蛋,炒蚕蛹,猪肉炖粉条,这几道菜均是年饭里面的“硬”菜。酒水方面,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喝饮料”的概念。母亲用山里红干(野生山楂)兑白糖,小火慢熬,为我们酿制纯绿色无公害饮品——山里红水。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只是配料又增加了现今能吃到的新鲜水果,酿制者变成了两鬓斑白的父亲。年饭是我吃过最丰盛的大餐,即便如今来到城市里生活,母亲做的年饭的味道依然是大饭店高级厨师的手艺难以相提并论的。究其原因,家的味道才是关键吧!相比之下,三十儿晚上的年夜饭倒算是简单。主食是饺子,只有两道菜,清炖鲤鱼,焖猪爪。少数几个饺子里面要放入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本年度谁赚钱最多。鱼则表示年年有余,或是鲤鱼跳龙门的意思。传说中,家中有当年参加考试的考生吃过这道菜必会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三十儿晚上吃的焖猪爪一定都要选用猪的前爪,长辈们称之为“挠钱耙”,寓意本年度多劳动,多赚钱,今后的生活将会更加丰盈,富庶。

初一.jpg


这是初一的饺子,热气太大,没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9: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缅怀祖先
      作为山东人的后裔,闯关东过来的祖先们留下一个习俗——供奉家谱(俗称供老祖宗)。大年三十儿的这一大早,父亲就开始忙着摆供桌。按照习俗,家里的女孩子是不能参与这项活动的。作为家里第二个男人,我也算是这个时候的主角,协助父亲做好繁琐的准备工作。姐姐和妹妹们只能在一旁远远地看着,眼神里总会流露出一丝羡慕,或是对不公正待遇的不解。供桌上的主要供品以猪肉,鱼类为主。另有蔬菜,水果,以及镶嵌着红栆的特大号的馒头。香炉里放好五谷杂粮,蜡台里插上盘龙红烛之后,供桌就算备好了。父亲会在供桌上放一张老头票,斟满三盅老酒,随即点燃一炷香,供奉家谱的活动就算正式开始了。按祖训,三十,初一,初二,这三天都不能断香。于是,这一天开始,我就成了继父母之外最忙的人了。除夕夜零点整,供奉家谱的人家会多一项活动,在自家的庭院里,面对西南方向烧纸,叩拜。这个仪式被称为“发纸”。仪式完成后,家里的男人及其妻子都要面对供桌三叩九拜,以示对祖先之重视。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到了发纸时间,我喊妻过去磕头,妻不解的问起缘由。我说:“祖先会和我们一起过年,大家都在这里等着子孙孝敬……”,几句话居然说得妻毛骨悚然,慌忙塞过一个冻梨来堵我的嘴。我笑着说:“这可是你独有的权利,姐和妹从来都没有机会进去磕头,你应该感到荣幸才对”。妻眨着眼睛冲我一笑,轻轻的甩出四个字——重男轻女!年年岁岁,光阴从来不会单独施舍给某一个家庭和某一个人。九六年春,奶奶带着她讲不完的神奇故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几位看着我长大的前辈也都相继驾鹤西去。于是,供奉家谱不再是懵懂状态下的封建迷信活动,它已演变成了我们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老一辈的缅怀!

zongpu2.jpg

zongpu1.jpg



zongpu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9: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乐融融
      三十儿晚七点之前,年夜饭的饺子一定要提前包好。一大家子人纷纷围坐在暖融融火炕上,磕点瓜子,剥个花生,吃个冻梨,家长里短,好不热闹!大家都在等待中央台每年一次的文艺大餐——春晚。记忆里,自打八几年开始,全家就已经形成了一起看春晚的习惯。晚会上一个个让人期盼的面孔,宛如自己的亲人一般,熟悉而亲切。从12吋黑白电视机到如今34吋的大彩电,农村的生活也在经历着和祖国一样的巨变。大家笑逐颜开的同时,也不忘记就每年春晚的精彩程度给出自己的评价。有惊喜,有创新,也会有些许小小的遗憾。当然,本山的小品一定是让大家最期待的,笑得最开心的。每当新年钟声响起的同时,整个村庄也开始沸腾了起来。爆竹声声震四海,烟花闪闪映九州!这一时刻,大家的喜悦和欢腾达到节日的顶点。吃过年夜饭,父亲会拿起电话给远方的亲属和朋友一一拜年问好。辛苦了一整年,此刻才得以轻松,自在,祥和!初一早上吃完饺子,人们纷纷走街串巷,给亲戚拜年。街坊邻里,面对面的走到一起也要相互寒暄,问好。小的时候出门去拜年,自己心里是打着小算盘的。长辈们能给多少压岁钱(俗语压腰钱),一直是拜年的焦点。女孩给五毛,男孩给一块,这是我经历过的那个带着重男轻女色彩的年代。长大以后,大家回想起来还会轰然一笑......

冻梨.jpg


冻梨也不如小时候吃过的好吃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11: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将至,帮大家回忆一下过年的味道!
发表于 2012-1-9 17: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真实,又穿越回了那个年代
发表于 2012-1-10 07: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用山里红干(野生山楂)兑白糖,小火慢熬,为我们酿制纯绿色无公害饮品——山里红水。”
我也试着煮过,可是放再多的糖也没喝出小时候喝的那个味儿。
写的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5-5 13:55 , Processed in 0.2619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