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燕东浩歌子 于 2010-1-19 08:56 编辑 : Z: e- ]8 `, B9 \
7 I ~# m- x1 i( R( X& L3 {6 Z, d
贺卡情结1 }7 M! t" I4 e& c& s5 O# O
- s4 {7 N: [& A8 i0 t% O 一年将尽,又到人们送贺卡的时候了。一张张精美的贺卡满载祝福的语句,飞往大江南北,轻轻拉开庆贺新年的序幕。
4 N! o4 }0 g7 ?% b 贺卡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古代,贺卡最早叫“名帖”,西汉称“谒”,东汉叫“名刺”,后又称“名纸”,唐宋时称“门状”、“飞帖”,清时叫“红单”、“贺年帖”等。由于年节是喜庆的日子,故贺卡用语多为吉庆祝辞,上端书受贺者官讳,下端书贺者姓名身份,中间书贺语。名帖原是亲自送的,北宋时则由仆人送达。后来人们在门首贴一纸袋,上书“请留尊柬”,或书“接福”、“代僮”等,送帖仆人把帖投入纸袋就算送到,如此互送叫“飞帖”。 P- r6 X* \7 \2 F5 h$ t
由此可见,古代的贺卡多为官员间交际的一种形式。时至如今,贺卡主要承载的还是官场、单位间例行公事式的祝福与问候。而在民间,尚保留单纯目的的多半是寒窗苦读的学子们,送出的祝福才不掺杂功利的成分。泱泱数千年中华文化,贺年礼仪不能不算是其中未曾断代的民俗文化之一。) t2 k! m& m2 n5 H
元旦来临,意味着一年的终结,官场中人需要在上级领导眼前亮个相,暗示他一切都很正常,对领导仍然忠心耿耿。既然还未到表示的时候,就不便轻易出现,那么,贺卡就理所当然承担了这一重任。另外,如果去年送了贺卡,今年就不好不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领导们往往不耐烦一封封拆看,就任那些千篇一律的祝福,伴随陈报累牍一块被勤杂人员收拾去变废为宝了。
- Q( f* @: g( M 单位之间有业务往来的,年终岁尾之际,需要表示的必须表示,无关紧要的,虽无表示的必要,也不能冷落,那就送一张贺卡吧,“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嘛!分寸掌握恰到好处,既重视了你这个人,又不必破费。至于接到贺卡后如何处置,那就是你个人的事情了。卡虽价微,亦不轻送,君不见即使一单位坐对面桌者,在编人员送了,临时工就不送了,哪怕平日来来往往客套非常,因为没有白白浪费资源的必要。8 E g: R1 W2 e
贺卡就这么庸俗化了么?也不尽然,在民间依然还有很多人习惯在元旦来临之际,为亲友同学送去一份祝福,尽管卡多半得之于单位,不过祝福倒是真诚的,为远在异地他乡的人平添一份温暖。1 B6 k6 e% P" X; Z3 h
一张小小贺卡,折射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多样性,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表达祝福的方式越来越多:视频聊天、QQ、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等,直接而时尚,在商业社会这种大环境下耳濡目染,青少年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已渐渐远离了这种传统的祝福方式。看来贺卡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难怪一些城市和媒体在广泛征集《贺卡的故事》和“最佳祝福语”及“收到贺卡最多的人”评选活动,因为千篇一律、可复制性的信息离真情实感越来越远,人们渐渐丧失了原创思维,丧失了真情吟颂,人性化、个性化的东西越来越少。
1 \) q C$ c3 z; b: p* Z 就在我们日复一日努力工作、奔波劳顿、充分享受现代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正逐渐失去很多东西。就像现在过年过节一样,虽然礼品越来越贵重,可是礼品中的商业味越来越浓,人情味却越来越淡。还是学学古人吧,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拜年》诗,是不是可以为我们揭示一些简单的道理:“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之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 u5 L) u3 v% C$ [; r# c' D" g 但愿我们多收到一些贺卡,但愿我们收到的是一份真诚的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