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0|回复: 0

乾隆为何对张廷玉大动肝火 作者:刘兴雨 《十四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2 11: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中国人知道张廷玉大都是因为电视剧《雍正王朝》。此剧把一个活脱脱的忠诚正直的汉人大臣的形象刻画出来,尤其是为雍正做的那段精彩辩护,直看得人热血沸腾。
; G# Y1 }: i6 w/ O: c- q5 R
张廷玉是清代康雍乾时代的三朝元老,康熙时中了进士,到雍正时进了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处,而且还是个领头的,整天围着皇帝转。中国人都知道,伴君如同羊伴虎,他和三只超级猛虎相伴几十年竟能得到善终,真是不易。他不光得到了善终,而且还得到超级信任,雍正死前让他与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还亲自给他题联:“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更难得的是,让他一个汉人,死后配享太庙,也就是说,他的牌位可以在满人的祖庙里享受祭祀,这是何等的风光。有清一代享受如此尊荣者独此一人而已。

; n0 ?& I; \) I& x4 b
也许是物壮则老吧,到了晚年,一向谨小慎微的他,竟屡屡惹得乾隆皇帝大动肝火。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虽然同是顾命大臣,但也竟然斗得不亦乐乎。张廷玉身为汉人久居高位,自然有人攀附,鄂党的人时不时就抨击一顿,还亏乾隆庇护才没有倾覆。但鄂尔泰去世后,乾隆并没让张廷玉当首席军级大臣,理由是“我朝旧制,内阁系满大学士领班。”到张廷玉70时,乾隆比准他“不必向早入朝,或遇严蒸风雨,或自度宜于少休,亦不必勉强入内。其应办事务,可以在家办理。”1748年正月,他再次求退,乾隆不批准,直到第二年11月才同意他以原官并带伯爵衔致仕(即退休)。也就在这时,他惹恼了乾隆皇帝,好悬没把以往的一切付诸东流。
( N( V; D" T5 Q" L
事情的起因就是雍正说过的让他配享太庙的事。这事乾隆知道,也答应过,但乾隆说配享大臣不宜归田终老。人年纪大了心里就装不住事,总担心皇帝的话不能落实。就到朝廷当面上奏“乞上一言为券”,也就是说,你皇帝得给我写个字据,到时好有据为凭。这样做,一等于不信任皇帝,二等于要挟皇帝,而这两样恰恰是皇帝都不能容忍的。好在皇帝尽管不高兴,但还是把火压下了。颁诏申明雍正成命,这下张廷玉放心了。

5 Z" c0 ]: x! p
第二天,他让儿子上朝代为奏谢。今人说细节决定成败,看来,不仅今天如此,古代也是如此。乾隆一想,好你个张廷玉,求配享你亲自面奏,得到许诺了就不亲自谢恩了,你也太不讲究了,大为恼火,当即降旨斥责:
( u$ t" f- N( k0 s; I
“夫配享太庙,张廷玉毕世之恩,岂寻常赏赉、加一官晋一秩可比。不特张廷玉殁身衔感,其子孙皆当世世衔感。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应匍匐申谢。乃陈情则能奏请面见,而谢恩竟不能亲赴阕庭,视此莫大之恩,一若伊分所应得,有此理乎!”

* Y& l6 D+ m. P- L/ ?7 n
这一段文字真堪称声情并茂、情态毕现,透过文字,我们似乎还能看见乾隆气呼呼的样子,如果不是实录,后人很难想象,一个声名赫赫的皇帝在动怒时是什么心理状态。满以为就是简单几个字,没承想,居然和妇女吵架扒小肠没什么区别。
% O( U- }. ]! U* @: F- _! h
有人说,当官的是最小眼的。过去,我还有点怀疑,想人家当官的站得高,一定胸怀也宽,宰相肚里能撑船,皇帝肚里应该能开飞机,可以乾隆之事断之,实乃至理也。

: P) t0 [; k: P5 I4 s
这个张廷玉也真是的,当年儿子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考试,雍正皇帝亲自给点了个探花,也就是甲等第三名,可他知道消息后立刻求见雍正,力言不可,说这样“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雍正见他情辞恳切,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把他儿子从一甲行列降到二甲。如今老了老了,怎么竟忘了礼数?

, `3 G2 A2 N- q3 c) T
可话又说回来了。张廷玉毕竟一把年纪了,乾隆皇帝你作为一个晚辈,总该有点惜老怜贫的意思。张廷玉为你父辈可谓尽心竭力,要不你父亲能许诺让他进太庙吗?可乾隆和所有的统治者都犯一个毛病,那就是对下属要求过于苛刻。既要让他忠贞不二,又要让他竭尽全力;既要让他工作出色,又要让他应对自如;既要让他事业一流,又要让他礼数周到。哪一点有了疏忽,立刻发雷霆之怒,把以往的努力化为乌有。
% }: T0 z) A8 G: f
非常凑巧的是,乾隆传令写旨时,正好协办大学士汪由敦在场,他是张廷玉临退休前不避嫌疑推荐的自己的学生。他一看自己的老师要倒霉,马上想法儿通知了老师。张廷玉第二天早早就赶到廷上谢恩,本想亡羊补牢,却不料引火烧身。乾隆怒责汪走漏了消息,“徇师生之私恩,不顾公议。”还借机向张廷玉及其党羽发威,说“援引一素日相好之门生,则身虽去而与在朝无异。”他岂能容忍,于是,革掉汪的协办大学士和刑部尚书职务,但要在任上赎罪,将张廷玉削去伯爵,以大学士衔退休回家。
* X( J0 {2 L, O/ g- c. \" T! F3 w9 H
这件事也许算得上是这一对师生咎由自取,可后一件事就有点故意刁难、有意找茬的味道了。
! l: u3 U/ I5 J* {
1750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乾隆长子永璜不幸逝世,才是弱冠之年,作为父亲,悲伤是不言而喻的。张廷玉是永璜的老师,当然也很悲伤。可他被乾隆训了一通,心有余悸,想早点离开京城的是非之地,何况皇帝已经同意他春天回乡。于是,皇子初祭刚过,他就向皇帝奏请还乡。皇帝此时满腹悲伤无处排解,一听说身为老师的张廷玉此时急于回家养老,勃然大怒,怒斥张廷玉:“甫过初祭,即奏请南还,试思伊曾侍朕讲读,又曾为定安亲王师傅,而乃漠然无情,一至于此,是为尚有人心者乎?”

6 t" `! o( Q# U6 m
这还不算,又说他急于回家,不过是配享太庙的志愿已经达到。配享太庙的都是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什么功绩勋猷,张廷玉不过谨慎自将,传写谕旨,不过就是没有过错而已。太庙实在不当配享,其配享实为过分。乾隆还把历来配享太庙的名单给张廷玉看,让他自己考虑是否配享太庙。都这节骨眼了,谁还好意思舔脸说自己配享,只好借坡下驴,说自己不配。张廷玉一心配享太庙,借此光宗耀祖,哪想到平地陡起波澜。后来,乾隆以大学士九卿议奏为名,修改雍正遗诏,罢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张廷玉推荐的一个儿女亲家犯事,又把张廷玉牵连进去,没收了张廷玉在京城的房子和房中的私人财产,他的门生都作鸟兽散。
: M; Z( Q  a8 d+ i: _  Z9 m
最后,张廷玉84岁病逝,乾隆还算仁慈,让他配享太庙,理由是:“皇考之命,朕何忍违?”张廷玉九泉之下可以知足了。
, F. {3 d* E( v8 \) m# E
当然作为一个人应该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就永远攫取,永远算计,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至宰相望王侯。知足常乐,尤其是在享乐上、在官职上,不知足往往自取其辱。其实,不仅作下属的要知足,作上司的,哪怕是最高的统治者也要知足,不能人家努力工作还要求人家会来事,不能人家干的有声有色,还得逢年过节给你进贡,不然就不满意,就给人家小鞋穿。不能该给人家的东西像割自己肉一样难受,一旦给了,还要让人感恩戴德。尤其是高级领导者,更应知道进退,不能到站了,还赖着不走,觉得没有自己就会天下大乱。像乾隆似的,明明退位了,国家大事还得他说了算,让皇帝儿子徒有虚名。
% T( b0 ?7 F, e; y/ L
皇帝的股肱之臣为争权夺势弄得势同水火,皇帝肯定恼火。但为了不让一方独大,他还要做一点调解工作,可双峰并峙的局面打破,一派尾大不掉的时候,皇帝会更恼火。这时,皇帝已不是个裁判者,而是一个受威胁者,他怎能不恼火?别人恼火顶多背地骂骂娘,皇帝恼火才不会隐忍不发,或早或晚会找上头来。
$ Q$ M) X; i2 k; G: D5 f) }% [
洋人约翰·华生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你要善良一点,你碰到的每一个人都在进行艰苦的战斗。”就凭他这句话,就该被人们永远记住。

% @9 R' s& p% _: Y  i) W" o
佛经上讲,人要有正念、正见、正思维。正,应该理解为正当、纯正,合乎法度。一般人应该如此,高高在上的人,更应该如此。不能总像克格勃似的,瞅谁都不像好人。可惜,许多人往往缺少这些。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往往都是邪的东西,也就是邪念、邪见、邪思维。走在平坦的马路上,对坦荡如砥的大道视而不见,却只关注一个小坑,甚至只看见一片落叶。就像有的人读一本好书,书上的道理没有记住,只记住了书上有几个错字。看到一群人在那里交谈,就以为人家在那里蓄意谋反;看见两个人在一起交谈,就以为人家在背后议论自己;看见一男一女走在一起他不觉得可能是有工作,而立刻想到两个人图谋不轨。

- N6 L4 b* @8 h. L7 I$ \4 P
在有些人心里,永远不把别人往好处想。心里总像有蚂蚁在爬,总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把别人往好处想,就难免把所有的人都视为敌人和潜在的敌人,弄得自己心里不痛快,别人心里也不痛快。

3 i2 N( d8 V4 C. c# n- z
如果一个人想过好日子,最好离有邪念、邪见、邪思维的人远一点,否则,想也白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5-7-9 20:26 , Processed in 0.1559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