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咚、咚——哗!伴着震耳欲聋的声响,一蓬蓬礼花在空中绽放。像翻滚的麦浪,“稻花香里话丰年”。整个山城,火树银花,万紫千红。孩子们欢天喜地,站在阳台上手举魔术弹,吐出一个又一个吉祥彩球,庆祝自己的童年。
6 f0 q' _3 O: E" D. S( W) b7 Q; I* B6 E# d3 E' f3 \
大红灯笼高高挂,照耀着门上那红彤彤的对联。铝合金窗上,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小彩灯,像珍珠,像玛瑙,更像一双双顽皮的小眼睛,一眨眨地你追我赶。偶尔几片清雪,洒落在倒贴的大福字上,凭添了几分年的喜气。
. r1 z1 V& `2 r3 A: `( o- m' }. R7 C$ W% q. B4 }1 c! z
要过年了。这是吉祥的年,和谐的年,风调雨顺的年,也是搬进新楼的第一个新年。年的氛围红红火火,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似的,缺什么呢? w6 l4 t9 Z, x! `* B7 e
* S3 J3 P! b! n' E* R. R, U7 G3 q- J记得过去过年,买二踢脚炮和谷草节子鞭放就很不错了,现在买的都是大地红和惊天雷,炸声震耳。那时人们无可玩耍,只能油灯下看看小纸牌儿,如今,明亮耀眼的灯光下稀哩哗啦 麻将搓得震天响。名饮高橙取替了又苦又涩的“地瓜烧”,生猛海鲜煎炒烹炸涮取代了单一的土特产。孩子们玩的灯笼都变成了花里胡哨高级电子的了。高新的富有取代了过去的清贫。生活好了,过年的档次越来越高,只是蒙蒙胧胧地觉得少点年味儿。! F( K% z/ f: T# A
. E5 q- q- M+ c! C: Q高清晰大画面彩电,几十个频道来回转换,除了欢声笑语还是欢声笑语,伴随着频频震耳欲聋的掌声。忽然在脑海里出现了三幅画面:一棵枯树上栖立着一只鸟鸦,一位农民兄弟,头枕着双手磕睡在膝盖上,佝偻在树下。名曰:听啥没啥。第二幅:枯树变成了电线杆子,乌鸦变成了小喇叭,这叫有啥叫啥。最后一幅:农民在屋里调试收音机,这叫听啥有啥。这样的画……啊——我想起来了,原来缺少的就是久违了的年画呀!我一拍脑壳,哎!年味在这里嘛!
5 A- Q7 W- g) F- I, b; f _: m
9 @ j- a6 X* U5 e0 s# N: z" s+ N小时候最盼过年了,有鞭炮放、有新衣穿、吃年夜饺子,分压岁钱。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有年画看。3 d0 _( I9 f1 |2 T4 b S
, N ^1 j0 C# B
老年人常说:放鞭不如点蜡,点蜡不如看画。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儿就拉倒了,画看得长远啊。
: u1 i6 f1 N7 z$ a1 c* n* ^( P) M" r4 y, P. p% O& x; @
油灯点惯了,冷丁点蜡烛显得格外亮,年画在烛光下,又显得那么好看。蜡烛点完了,年画还在牢牢地贴在墙上。日子久了尽管年画被烟熏的发黄了,反倒像古懂了,更不想把它揭下来,换新年画的时候,心里还是那样恋恋不舍……9 D1 R6 t2 N+ }. U; R! e0 |( I6 t
4 U) t! }1 a) G
据说,年画从唐代就有了,那时是木制雕版,不过是年画的雏形,到了宋代,木刻版画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到了明清年代,年画就成了独立的一种艺术形式。雍正、乾隆时代,年画更加繁荣昌盛起来,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充满了前所没有的艺术光彩,达到了包罗万象的地步。
5 C& i& V. g$ O; f) k E6 e2 Y. C# M& S
糊年画是祖宗留下来的,一辈留一辈,这个习俗就这样承传下来了。
5 K+ ?4 P6 v5 O2 t
6 i3 Z ? P- h. C9 n不论家里多么穷,也要想尽办法买一张回来糊上。大胖子扎两个抓鬏,怀里抱着一条肥肥的大鲤鱼,一年的心愿,就系在了这幅喜庆有余的年画上了。( p. h! X1 ~7 P7 w3 X
; o; [9 ` u/ x" F1 {8 Y0 c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供销社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供销社,挑选自己喜欢的年画。年画散发着特有的墨香,牢牢地把人们的目光吸在每张漂亮的年画上,久久不能离去。2 F5 v9 s+ ~. g5 D* `
4 h L4 f! Z$ O供销社估计不足,进少了货,人多画少了,为了争一张画,乡里乡亲就翻了脸,这种事是常有的。8 H% u0 g" K/ s) E
9 J9 g! e5 |/ S0 V7 y8 h6 J* G$ L到了年根,样品也都卖完了,没买到年画的人着了急,只好从浑江的冰上走几十里路到县城里去买。四角钱的车费不舍的花,走着去也要买年画。
! D9 q$ z, i) ?1 X- G4 G/ t+ W5 n4 y8 g. X# } |9 Z% G% J5 q/ X) e- U4 w
年画买回来了,贴在用高粱秆勒起的墙壁子上,五彩缤纷的年画,把黑黑的泥土屋衬托得光彩照人,年的氛围顿时就有了!就鲜亮了。
" b% U* n& ^, D' m2 ]0 R/ r6 D: J6 x) g* t; q2 r6 i- j7 ]1 {0 N
年画糊好了,孩子们就像一群欢乐的小天使,东家窜西家跑,品评着谁家的画好,谁家的年画不上讲究等等。4 ^1 H1 s4 m% K$ i% H
0 t4 i: N# u/ x) }3 {7 C
孩子们用他们特有的鉴赏眼光,和理解能力讲诉着画里的内容,有时候都争论得红头涨脸。+ {, S. a$ @( u1 ]$ A! A
% F2 p& r2 M! w7 l# u8 U那时候,我更是一个画迷,眼看要过年了,有一个货郎来到村子里卖年画。没有钱可以拿猪鬃换,也可以拿铁……总之,只要能卖钱的东西都可以用来换他挑来的东西。. B) b' P J; D) e4 H! c
+ F; [0 |% V6 H7 v( r; G3 ?
我看好了那幅“水浒一百零八将”,可我没钱,忽然想起了家里那口老式大板柜上的一对铜环子,我急忙跑回家,拿起一只穿苞棒子用的铁穿子,三下五除二就把铜环子给撬了下来,然后急急跑去给货郎看,问他要不要这东西。货郎看了非常高兴,忙塞进了一个箱子里,说换这幅连环画正好。当父亲回来看到大板柜上的铜环没有了时,我以为今天一定要挨顿揍的,谁知父亲却是那样的大度,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我几句,再不要这样了,你这不成了败家子了吗?对着父亲从来没有过的这一表现,我很奇怪,后来我想明白了,父亲是带有许多自责呀,他责怪自己弄不回钱给我买年画,才无奈地忍下了他以往的不好脾气。
) g6 d- g7 x# w# r" G* e+ Z" E/ R# F4 W+ c9 k& C2 g+ ~8 w6 W
想起糊年画看年画,年画伴着一茬又一茬孩子们长大。浓郁的乡土气息,比蜜甜,我时常被陶醉。" u5 Z. t2 ~3 X' P% P2 C6 f! H$ G
5 q5 M4 _/ \$ X* P A
有一天,让人钟情的年画不见了,说是四旧,被迫离开了历史舞台,人们的心里顿时空虚了起来,偷偷地在盼着,可爱的年画何时才能再回来呢?- H Z+ m# }: H' {- a7 p1 i
- r9 t% J2 v, }' a& ~9 E e
也不能说没有了年画,为了满足人们的心里需求,不得不贴当时的现代剧照,还有穿着蓝裤子绿军装,带着红胳膊箍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但是人们的心理并没有得到满足。
# z( q$ n; O, C5 U$ t3 {
5 e( F; I9 v; h4 I# a; z/ T如今,年画的品种也很多,但是贴的人家好似并不多。有几家贴的,不过是狗穿西服扎领带,坐在一起打麻将,让人苦笑不得。就这样,也不是拿糨糊上去的,四角是用透明胶布沾的,怕什么呢?怕弄脏了墙啊……5 a+ X9 u2 {# H
1 o2 P2 N" a) U5 {! D
时尚不能代替古色古香的年画,它还在人们眼前飘荡,那特有的墨香总在人们的心里散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