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6|回复: 1

学 诗 笔 记 (七) 作者:白 冰 [第九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6 08: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9 @# G. x% @6 P  k0 m) d' H

: h8 J4 Y( ?9 g# Y. R: z<TR>
# |. f% p) @% `5 w, u8 B<TD vAlign=top>
% P) Z" n' M; P; o  F! d% v<DIV>
/ J$ h& o2 `' R2 ]: T' ^3 g; _<P><FONT size=4>诗的开头与结尾</FONT></P>
: x7 _0 J; L) S. S<P><FONT size=4>    诗的开头,在绝句中叫做“起句”、“发句”、“发端”;在律诗中叫做“起联”、“首联”、“破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格律诗创作的开头也是如此。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发句好尤难得。”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诗的开头,古人称为“凤头”,意思是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并为接下来的诗句留有广阔的空间。<BR>    至于怎样开头,并无定法,常见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BR>    一、以写景开头。这种形式又可分为四种类型:<BR>    (1)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某种感情色彩。如杜甫《秦州杂诗》之六的开头:“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这是描写戌卒们所处的环境。“孤城”则暗含悲之意。<BR>    (2)写景为了烘托气氛。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是烘托了少妇对恋人千回百转的情思。<BR>    (3)写景为了铺垫和反差对比。如当代著名诗人钱明锵的《游延安宝塔山口占》开头“宝塔凌空慑鬼神,辉煌圣址炫家珍”两句,是说共产党当年的志望;后两句“唯忧日下延河水,无复渔郎来问津”,是对党风不正的担忧。前两句是为后两句做铺垫。<BR>    (4)写景是为了起比兴作用的。有的借景兴起,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俳徊”,用孔雀不忍离去起兴,引起刘兰芝被迫弃的故事;有的“兴”而兼“比”,如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用大鹏起兴兼以自比;有的只比不兴,如贺之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BR>    二、以叙事开头。通过叙述事实揭示主题或全篇内容,这也叫“切题”或“破题”,立即点破题旨。一种类型是切题词,如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一种类型是切题意,虽不与题目合,但与题目的主旨切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者,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虽无“建德江”字样,但与题意切合。<BR>    三、以抒怀开头。如当代钱明锵的《酒后醉镜》:“自矜心胆尚童顽,顾影何堪两鬓斑。醉奋嗔拳将镜碎,恨它改我旧容颜。”再如李白的《醉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都是以抒情开头。<BR>    四、以议论开头。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钱明锵的《瞻仰胡志明故居》:“丰室何言小?风云此叱呵。请徽垂宇宙,遗爱满山河。”都是以议论开头的。<BR>    五、以史实开头。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BR>    六、以追忆开头。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BR>    七、以设问开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问不答,如钱明锵的《指晓飞抵巴黎》:“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航路九千,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又一重天。”一种是一问一答,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塘边。”这种设问一方面可引起悬念,一方面可使全诗跌宕起伏,避免单调、平铺直叙。<BR>    八、以感叹开头。为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感叹,一下子带动全篇,紧紧地扣住了读者心弦。<BR>    诗的开头丰富多彩,无论以哪种方式开头,都在别开生面,引人入胜。<BR>    诗的结尾又称“结句”、“断句”和“落句”。在绝句中为第四句,在律诗中为第四联。结尾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以作收束。<BR>    结尾在全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能起到关合全篇,或首尾呼应,或卒章点题的作用。好的结尾,不但将全诗整体形象画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使读如嚼橄榄,清香盈颊,经久不衰;如闻钟声,清音绕梁,余味犹存。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极处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可知矣!”</FONT></P></DIV></TD></TR></TABLE>
发表于 2009-7-10 11: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诗词讲究的是韵律,没有一定的功底还是很难把握的!
% |- `% w# z/ g8 ~  M; i而随意诗更具现代化,随心而发更容易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5-5-5 14:22 , Processed in 0.16298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