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6|回复: 5

高连福 浑江探险第一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08: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今的浑江已没有了往日的凶险。

  昨天的浑江,商船蔽江,号子连云。《桓仁史话》记载:浑江航运最早用的是独木舟。这个制作独木舟并用它通航探险的人是谁?

  高连福一家的历史很曲折很复杂。

  高家祖籍云南。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造反,大批的云南子弟被拖上了吴三桂皇帝梦的战车。吴三桂战败,成千上万的云南子弟为吴三桂的野心承担了噩运。有的被发配东北作驿卒,有的被发配山东。高家的祖先被发配山东,一举一动都受到当地官府的监视。不堪忍受贱民的遭遇,一家人踏上了逃难的路,最后落脚于今天桓仁的西关。

  从太爷开始,到高连福时已是四辈人了。几代人的开垦耕种,高家有了不少土地,苞米大豆库存丰盈。但是和所有闯禁而来的桓仁先民一样,桓仁以肥沃的土地和封闭的交通接纳了他们也保护了他们。但同样,封闭的桓仁也阻断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渴望与外界的交流成了高家及桓仁先民的共同心愿。

  驾着独木舟出发探险

  体格健壮的高连福,自小就在浑江长大,练出了一身的好水性。18岁时,高连福下决心沿着浑江去看个究竟。此时是1875年,桓仁还没建制。不知道怎样造船,高连福砍下一段粗大的圆木,将中间挖空,形成了远古时期的独木舟。下水后,遇浪头一打,独木舟就翻了。一个独木舟不行,就做两个。再用绳子将两只独木舟拴在一起,这下行了,浪怎么打,独木舟也不再翻了。

  一切准备就绪,高连福选了个日子准备出发。他带足了够吃一个月的干粮,并将自家产的黄豆带了二百来斤。

  桓仁前所未有的浑江探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中开始,不少人来为高连福壮行。母亲泪眼婆娑,拉着儿子的手絮絮叨叨地不住叮咛。“起航了!”在一声高喊中,高连福松开母亲的手,将独木舟推离岸边,纵身跳上了他一生最辉煌的起点。

  高家那小子回来了

  自高连福走后,一家人无时无刻不在挂念。母亲更是挂心,天天念叨。一个月过去了。各种猜测、各种谣言都来了。有人说高连福落水死了,有人说半道被土匪杀害了,有人说,到了外边的花花世界不回来了。只有母亲心里坚信如初,仍每天到家门口的江边等待。一天,一个喊声突然传来,“高家那小子回来了!”母亲跌跌撞撞地沿江跑去。

  浑江探险的高连福回来了。特大的新闻在桓仁传开。远远近近、三三两两的人拥到了高连福家。高连福小船中带回来的铁锅、食盐、针等物件惹人艳羡。那是桓仁本地根本买不到的。有人还注意到,小船中还有一套造船的工具。

  一路行来凶险连连

  高连福成了英雄,人们围着他,听他讲探险浑江的壮举。

  在一个山峡处,变窄的河道,使得江水陡然收缩,平缓变得湍急。在山峡不远处,一块形如马面的巨石跃出水面,湍急的江水拍打着巨石发出尖利的响声。高连福赶快将独木舟划出激流,避开马面巨石顺流而下。

  一路行来,险关重重,凶潭连连。高连福一一记在心中,浑江后来的7大哨口:马面石哨、棺材梁子哨、牤牛哨、黑驴子哨、老虎哨、阎王鼻子哨、太平哨,大部分是高连福给起的名。

  高连福又讲到丹东的见闻。

  丹东港湾林立的船让高连福惊讶不已。那是他第一次看见并认识了船,与自己做的两个独木舟相比,那真是有无地自容的感受。

  上岸卖大豆,也让高连福惊异。丹东大豆的价格比桓仁翻了几番。

  卖了大豆,有了钱,到市场买到了造船的工具,又买了在桓仁很难买到但又是日常需要的铁锅、食盐等日用品。

  从丹东到桓仁,也有陆路。但高连福不想走。溯浑江返回,成了高连福的选择。为以后的浑江航运,他还需要对浑江深入了解。

  两只独木舟被改做成一只轻型小船,小船装着在丹东购买的东西,然后拴上纤绳,套在肩上开始了拉纤的日子。

  逆水行舟,艰苦自不必说,还得在臻莽丛生中踏出路来。有的地方是锋利的石块,脚板被划出一道道的口子。激流处,鼻子都要挨着路面的石块才能把船拉上来。

  溯流而上的行程大大超过了顺流而下的日子,将近半个月才到家。

  从此,高连福一家开始了造船、走船的生涯。不少人也跟着干了起来,浑江的航运开始了。

  打头的船上竖一面黄旗

  探险成功后,高家人开始了造船和行船的生涯。在高连福的手中,拥有了6只船。到了儿子高永手中,发展到了10只船。在多年的行船中,形成了浑江行船的独特行规。

  船队航运时打头的是一条小船,俗称“趟水流”。船上竖一面黄旗,船两侧挂几面小彩旗,故这船也叫旗船,后面的货船依小到大顺序都随着这条旗船的航印走。旗船上坐着船老大,也叫“掌包的”。一般船工叫“铆子”,早年生活困难,“铆子”通常只穿一个裤头,或者仅用两片麻袋片围在前后遮羞。

  大船左右各有两到三只小招(桨橹),每只招有两人划,他们相对而坐,船尾有一个调整方向的大招,整个货船都由这个把大招的“大铆子”指挥。“大铆子”的任务是指挥本船沿着旗船的路线走,拿的工钱是别的“铆子”的双倍。每每到了哨口处,大铆子瞪圆两眼,扯着嗓子指挥两面的小招。指挥的行话也挺有意思。一句叫“高丽划”,一句叫“咱家划”。船下行时,鸭绿江左一方为朝鲜,右一方为中国。要左边的人划时,大铆子高喊:“高丽划”,要右边的人划时就高喊“咱家划”。每到凶险的哨口时,各条船上号子冲天,此起彼伏。躲过了礁石和险滩,到了平稳的地方才歇一口气。

  纤绳套在垫肩上,步步叩头

  船抵丹东后,由于哨口难过,回船困难,便把大船和货物一起卖了,也称“卖窝子”。往回走时只拉回那条旗船,船上顺便带回一些日用杂品,赚到的钱一般由东家从旱路上秘密带回来。

  纤夫往回拉旗船只能在没有路径的荆棘和乱石上穿行,赤足而伏身,纤绳套在垫肩上,步步叩头,苦不堪言,俗语说:“往下放船要命,往上拉船要劲”。

  每年放船有两次机会,一是春雪融化时,二是6至7月份涨水时。为了安全,船队每年只航运一次,放一次船上下来回水路得一个月,船上的生活寂寞,无聊,为了打发时光,并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船队行驶到平稳处和歇息时间,船与船之间唱歌,喊号子,说笑话,许多都是些打趣的荤段子。

  特别是那浑江号子,沿途喊下来,就成了两岸人日常的生活乐趣。有的高亢激越,也有的深情婉转。荤的色的,都是赤裸裸的男女之事,岸边的少女只能羞红脸躲到屋里边。

  货船航运,充满了艰辛和艰险,但也给高家带来了蒸蒸日上的发展。在八道江有了造船厂,置买了不少的土地。家里人在饭店吃饭,在商店买东西,只需记个账,到时一并结账。

  放槽子,撞砬子最后剩个火匣子

  到了1922年时,高家兴盛的运道发生了转折。那年,高永妻子生了个二儿子,高永一高兴,就从外地跑回来看儿子,错过行船的时机,所以,只能“打洞”停船了。这一年除包赔丹东方面违约货物损失外,还得照付船厂和船工的工钱。第二年江水还是不够大,但如不走船,将招致破产,只能冒险放船。

  船到了牤牛哨口时,碰到了巨石上,只见冒起了一股白烟,货船便散了,散装在船里的大豆倾入江底,形成了一股黄豆流。船工落水后便抱着船板顺流而下,直到水缓处才上岸。在旗船上的高永情急了跳江,幸有身边的人死死抱住。

  余下的船到了丹东上游又碰上了“风流海”(飓风),又受到损伤。 10船的货物没了,抵上全部的家产还不上货主的债。高永让船工拿上剩余的货物到市场去卖,赚点工钱好回家。他则走上了“净身出户、破产还债”的路,船厂和土地都抵给了货主。

  高家船队航运了48年便从此在浑江上消失了,只留下一首讽刺性的民谣:“放槽子,撞砬子,最后剩个火匣子”。火匣子即骨灰盒。

  高家船队衰亡8年后,日本人占领了桓仁,浑江的航运也衰落了。

  衰落后的高家还生活在桓仁,到今天,高连福的后人仍在。笔者采访时,高家后人说,高家船队兴盛时曾流传“船破了有帮,帮破了有底,底破了还有三千六百个钉”的谚语,反映了当时放船人的豪迈气概,也说明了浑江航道的凶险。

  浑江航道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但浑江航运的历史不应忘记。

  □莫永甫

《辽沈晚报》摆渡辽河2010.09.07 星期二

发表于 2010-9-9 08: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任县政法委书记高崇的家世?
高崇的两本书《封禁泪》《八卦情》建议感兴趣的看看。
发表于 2010-9-9 08: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发生在家里的历史,喜欢。还有吗??
发表于 2010-9-9 11: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高家祖先一样,爷爷也是从山东过来落户在泡沿,曾听父亲讲过一半句:家里看见过造船的工具、忙牛哨的凶险、放槽子去丹东买大豆...记不太清了
发表于 2010-9-9 12: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吗?没看过瘾。
发表于 2010-9-9 19: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6-19 05:58 , Processed in 0.2027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