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k! S5 o$ o8 l8 ~4 i! F5 h ; f$ g' F; n8 _
老师小时候不但长得活泼而且端庄,浓眉大眼,甚是好看,更是聪明伶俐,悟性和灵感特别强。在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不论在哪个学校,还是哪个班级,学习成绩总是数一的,而且超群,从不差样。那个特殊时代,讲的是“政治挂帅”,偶尔能提到“又红又专”,往往还要招来“批判”,进行“路线分析”,还经常有思想激进的学生站出来“反潮流”。即使是遇上有良知、责任感较强的老师,也往往不敢把他举的太高。可不管怎样,在老师和同学们心里的印象都是无法改变的,佩服也好,妒忌也好,也只能如此。老师他生来好奇好学,开始进入学生时代时,他懂得的只是上学就得读好书,大一点以后他体会到了知识是不断学习得来的,学的越多,懂的越多,在生产生活当中就用的越多。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大人们在生产队里劳动很辛苦,身在教室里学习的机会绝不能荒废的想法。再后来他感觉到了知识领域的无限广阔,知识和人类的关系,也就产生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从而造就了他在走“五七”道路的学生时代里,走“五七”道路和学好书本知识两不误、“副科闹革命”主科从不丢、老师不教我自学、学校不学家里学的学习风格。“十年文革”当中,学校里经常开“批判会”、“路线分析会”什么的,班级之间、学校之间都在比谁发言的好,这时候由不得老师自己,也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写稿发言速度快质量好,有表达能力,发言有风度。老师在县城红旗中学读书时,正赶上“反击右倾翻案风”那段,县里在红旗中学的操场上召开了一个几万人的大会,老师一人代表本校师生上台发言,大显身手,其水平和评价首屈一指,脱颖而出。当政的各级领导们认为,有这样的好学生,是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等等,还要求各个学校开展讨论。老师是从我们大队学校走出去的,更是高度重视,于是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大会、各排(当时的班级叫做排,学校的全体师生为一个连,军事建制,闹革命的需要)师生大会,反来覆去开了好几圈儿,主题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辉煌成果,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有时候还能提到要“解放亚、非、拉人民”。 那游行示威,那握紧拳头振臂高呼口号,那挥棒学军事动作,弄的我们都信了,可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办得到,真是着急啊! 4 l/ J# ` r7 x2 V0 P+ ?( Z8 k$ E e$ F {$ D( X3 K# {5 i
7 B( [0 r9 Y" c) R/ E
农村的农活不只是春种秋收、担水劈柴那么简单,居家过日子免不了修建家院、添置农具,免不了饲养六畜、上山下河猎捕和采集,从细小的角度去分到底有多少样农活我也不十分清楚,但是基本的农活心里还是有数的。老师所在的生产小队队长,打小什么时候生的、什么时候没了爹娘别人没给他记得,他自己小更是不知道。这人命大,在一些亲戚和邻居你一把我一把、你家住几天他家住几天的帮助下长大了,当兵参加了抗美援朝,打仗时耳朵被炮弹声震的有些聋了,复员后过了一年当了生产小队长。这人没有文化,自己学着认识了几个字,但衣兜里总揣着个小笔记本和一支钢笔,需要记的事他都能记下来,从不误事,记的东西也自然只有他自己能认出来。这人队长当得好,管理到位,处事公平,谁家的孩子不进学校上学那是不行的,但他对所学的知识没有更高的要求,能写写记记、当个队里会计就行。难怪,饿怕了,多出农活多打粮少挨饿也就不容易了,能想那么远吗?时间长了,人们不知不觉地都管他叫“老队长”。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日子过好了,大家要给“老队长”过生日,可苦于不知道是哪天,没办法只好大家讨论选了一个农闲日子大操大办了一场。老师他高中毕业回到了生产小队,可把“老队长”乐坏了,不只是因为老师有文化,更主要的是增添了一个什么农活都能干,干什么像什么的好劳动力。老师打小就自己学着干农活,悟灵儿、学的快、学不会做不好从不罢休,深受大人们的喜爱。如今老师长大成人,一米七六的个头,肩宽臂粗,中短跑、打球、摔跤、较劲儿都是一把好手,干起农活来样样不差,有组织能力,为人厚道而且讲究方式方法,主持公道,好打抱不平,能把大家鼓动起来,干什么都出活。那年冬天,和前几年一样,农业学大寨,拉土垫地,砌石埂修梯田,大队木材加工厂争取了800立方米的铁路枕木指标,可就是货要的急。为了撵活和不影响农业学大寨,大队决定每个生活小队出十名劳力集中到高台沟伐木作业,木材下山检尺汇总,伐够数为止,各生产小队单独核算,多伐多得,少伐少得。队里为了多收入点钱,安排老师带人去,十天下来,他们采伐的木材近于其它生产小队的两倍,队里社员们那个高兴啊,老师的父母也更是笑不拢嘴,自豪得很。5 X) \- }6 v& G( `9 v+ J% k/ Y* G% A
; U+ \/ w- u+ G3 |
# W/ t6 y$ f1 O. N4 B老师从阜新煤矿学院毕业后,被留在市里工作,自然是春风得意,干劲十足,坚决不让别人说咱农村人差。为此,不但工作和为人上要劲儿,言谈举止和一身的行头也不得不加强。这样一来,一个工作非常有能力,谦虚好学,为人真诚正直,乐于助人,特别能干的帅气小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当时老师虽然没有地位,没有好的家庭基础,但这些都被他的本质优势战胜了,发展前途是肯定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没有人能躲得过去,这下子可难住了他。他再三的思索,反复的权衡,最后决定要找一个纯工人家庭出身的对象。这也惹得好多给他介绍市领导、局长、处长女儿的好心人的不满,更伤了一些朋友和同事的心。老师他生活俭朴,他给我们讲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结婚时搭用岳父家不到五平方米的棚户房。老师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还有一个比他小十二岁的妹妹,他争着赡养父母、供妹妹上大学。现在父母不在了,哥哥姐姐年岁也大了,他让他们到城里居住。他每年都带着孩子回老家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