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1|回复: 0

学 诗 笔 记 (六) 作者:白 冰[第八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1 16: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 @4 Z; J5 C4 T, ?: t3 _& b<P><FONT size=4>绝句的布局</FONT></P>5 |0 I: U( F  c, U
<P><FONT size=4>     绝句是旧体诗词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难就难在字数少,七绝28字,五绝20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可能。<BR>    写好绝句,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BR>    一是,起承转合法。这是写诗作文最常见的方法。“起”,诗的开头,要扣题、突兀;“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与第一句要连带、自然;“转”,是转折,开拓新意,要新颖、巧妙;“合”,是结束全诗,要含蓄、深邃,铿锵有力,画龙点睛。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引带,铺垫,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末句易之。如《登苍南玉顶山》:“一越葱茏四顾空,玄关闲步意从容。崎岖莫问来时路,身在苍南最顶峰。”结句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BR>    二是,并列对合法。绝句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使诗句工整而优美。如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及“糁径杨花铺白毡,占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就是用这种方法写的。<BR>    三是,承对合用法。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方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韦应物的《登楼寄五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恩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则对仗。潘天寿《梦渡黄河》:“时艰有忆田横土,诗绝弥怀敕勒歌。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BR>    四是,两项对比法。即在一首绝句中,把两种景或两件事进行对比,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通过对比,妍媸立见,善恶分明,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如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BR>    五是,有叙有议法。即先景(事)后议法或先议后景(事)法。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议论;或者次序相反,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触景生情,就事生议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气势雄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议论,含意深远,成为千古名句。后者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再如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是议论;后两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BR>    六是,寓情于景法。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第三句写人的心理活动,第四句以景作结。这种布局法,既能补充写景叙事的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言犹尽而意无穷。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最后一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BR>    七是,倒叙突出法。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放在前,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是先睡不着觉,听到夜半钟声,最后是天亮前的月落乌啼,此诗却是倒叙,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再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FONT></P></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6-17 11:40 , Processed in 0.1357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