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5|回复: 0

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7 10: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释:此书撰稿人为:王从安

书写建州女真历史,不能不提及桓仁。桓仁虽不是建州女真的历史之源,却是建州女真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悄然崛起之地。
在建州女真的历史长河中,最为光彩、最为兴盛、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是建州女真于明廷永乐二十一年(1423)迁入今桓仁境内,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今桓仁地区被清政府封禁,满族人全部迁入柳条边内,此期间,建州女真和后期的满族人定居桓仁238年,今桓仁境内成为建州女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中心。建州女真借助桓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得以长足发展。建州女真带着桓仁这片沃土的芳香,跟随努尔哈赤,跃马挥戈,转战白山黑水,为建立后金政权,乃至创立大清王朝,立下了卓越功勋,成为大清王朝千秋伟业的奠基之石。桓仁,成为大清王朝的肇兴之地。


【一】

建州女真,因其先世曾居渤海国建州之地而得名。
建州女真,源于元末、明初黑龙江女真的胡里改、斡朵里部。自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进入今桓仁境内,到顺治十八年(1661)离开桓仁。期间,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
自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建州卫第三代首领李满住率部众,从辉发河流域的凤州古城移居今桓仁境内瓮村,到(1589)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共166年。此期间,为建州女真在今桓仁境内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崛起时期。

第二个历史时期
自万历十七年(1589),建州女真诸部归服努尔哈赤,到清顺治十八年(1644)的72年间,是建州女真后裔为建立大清王朝建功立业时期。此期间,建州女真各部将士及后裔,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其部分家眷仍居于今桓仁境内。

1423年,李满住率建州卫移居桓仁,为建州女真进入今辽宁省境之始,比1438年建州卫从桓仁移居新宾境内的时间早十七年。建州女真进入桓仁,是建州女真迈向大清王朝历史进程的开端,是满族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今桓仁地区,山多林密,江河纵横,水丰土沃,气候宜人。山多,宜于采集;林密,宜于狩猎;水丰,宜于捕鱼;土沃,宜于农耕。桓仁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建州女真;桓仁,是建州女真的摇篮。

【二】

建州女真,由建州卫、毛怜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四卫组成。定居于今桓仁境内的建州卫,为四卫的主体,始终处于各卫的核心地位。
建州四卫的活动范围在今浑江中 游、富尔江、大雅河、六道河子、苏子河、浑河、图们江流域和朝鲜半岛东北部。四卫是明廷设立的民族管理机构,各踞一方,为何要依附建州卫,并且以建州卫为中心?其原因有三。
第一、毛怜卫、左卫、右卫源自建州卫
建州卫设于永乐元年(1403),设卫之时,明廷敕有招抚东北各地女真之责。毛怜卫为其分支,同出于胡里改部,设于明永乐三年(1405)。明永乐十四年(1416),明廷从建州卫中分出建州左卫;明正统七年(1442),因左卫内部发生了叔、侄之间一卫二印之争,明廷从中调合,把建州左卫一分为二,又分出建州右卫。毛怜卫、左卫、右卫均源自建州卫,建州卫是三卫的母体。

第二、四卫首领之间有血缘、姻缘关系
毛怜卫第一代首领把儿逊,是经过建州卫第一代首领阿哈出向明朝皇帝举荐,才被任命为毛怜卫的首领。把儿逊去世后,明廷任命阿哈出次子猛哥不花为毛怜卫的第二代首领。此后,毛怜卫与建州卫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在军事和经济活动中,相互呼应。

建州左卫第一代首领猛哥帖木儿,先是斡朵里部首领,经阿哈出极力向明廷举荐,受明廷招抚后,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与阿哈出之子释加奴同掌建州卫。1409年,明廷决定将斡朵里部从建州卫分出,建立建州左卫,猛哥帖木儿做了左卫的首领。猛哥帖木儿与其长子权豆同死,次子董山年幼被俘,其异父同母弟凡察任左卫的第二代首领。凡察是李满住的连襟,左卫分出右卫后,凡察成了右卫的首领。
建州左卫首领董山是猛哥帖木儿次子、凡察之侄又是建州卫第三代首领李满住的女婿。阿哈出次子猛哥不花是猛哥帖木儿的妹夫,猛哥不花的儿子又娶了猛哥帖木儿之女。猛哥帖木儿长子权豆死后,其妻又嫁给了李满住。由此可见,建州四卫首领之间,既有血缘关系,又有姻缘关系,往来密切。
第三、建州卫势力强大
建州卫第一代首领阿哈出、第三代首领李满住为建州女真著名的首领。对部众管理有方,能妥善处理与明廷、朝鲜的关系,是四卫的核心人物。同时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使建州卫很快成长壮大起来,成为建州四卫中的强部。

由于上述原因,毛怜卫、左卫、右卫都折服建州卫,在军事行动上多依附建州卫。四卫之间团结紧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行动统一,一致对外。
建州卫长期活动于今桓仁境内,今桓仁地区自然成为建州女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中心。

【三】


明代,今桓仁境内的建州女真西南与明朝边境相连,东南与李氏朝鲜隔鸭绿江相望,桓仁建州女真居于明廷、朝鲜之间。长期以来,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

朝鲜是明朝的属国,对明朝称臣;建州女真是明朝属下一个民族,直接受明廷管辖。
明廷为维护其政治统一,对女真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建州女真中分设四卫。卫所是明廷统治女真的管理机构。明廷规定建州女真的卫所,对明朝有守御边疆之职,有朝贡、守法、服从约束和调遣的义务;明廷为笼络建州女真,采取授官、袭职、抚赏、开辟关市贸易等政治和经济手段。
朝鲜企图利用建州女真为其充当东北部屏障,把守北大门,利用建州女真向东北扩大国土。因而,对建州女真千方百计加以笼络,企图控制建州女真。
明朝已发现了朝鲜的企图,再三声明不准建州女真背着明廷,与朝鲜往来。
建州女真为求生存和发展,周旋于明廷与朝鲜之间。建州女真稍有不慎,得罪了朝鲜,或不受其利用,朝鲜便予以攻袭、杀戮和掳掠;建州女真对明廷稍有反抗,明廷对建州女真便进行招抚和派大军征讨。建州女真不屈服明廷和朝鲜的压迫,则采取躲避、骚扰、袭击等方式,进行报复。
明廷和朝鲜为征服和打击桓仁建州女真,自明宣德八年(1433)到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发动了6次大规模的侵袭和征讨。其中,明廷对桓仁建州女真征讨3次,朝鲜对桓仁建州女真侵袭3次。明廷对建州女真的侵袭和征讨,朝鲜对建州女真的侵袭,多数是攻打今桓仁境内的建州卫,主要目标是建州卫在今桓仁境内的卫所住地瓮村和兀弥府一带。建州女真不屈服明廷和朝鲜强大的军事压力,奋起反抗,利用桓仁境内山高岭峻、森林茂密、江河密布的有利地形,与明军和朝鲜军队周旋,或隐蔽于高山峪谷,或伏击于密林。因而,桓仁,不仅是养育建州女真的一片沃土,又是建州女真赖以保存实力和生存屏障。

【四】

桓仁作为建州女真的活动中心历时200余载。今桓仁境内的浑江中游、富尔江、大雅河、六道河子等流域至今尚存建州女真的众多遗址、遗迹。
其一,建州女在今桓仁境

卫址,即各卫首领居住之地,为一卫的核心。经考证,建州女真的卫址在今桓仁境内共有7处。

建州卫卫址
建州卫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迁入今桓仁境内时,第一个卫址设于瓮村,即今桓仁镇五女山下刘家沟村金银库沟。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宣德八年(1433),建州卫首领李满住在此居住了10年。

宣德八年(1433)六月,李满住为躲避朝鲜军队的侵袭,将卫址由瓮村迁到兀剌山(五女山)北隅兀弥府(今古城镇东古城子村)。其部众仍有人居于瓮村。兀弥府为建州卫进入今桓仁的第二个卫址,李满住在此居住了5年。
明正统三年(1438),李满住再次遭到朝鲜军队袭击后,未来得及奏明朝廷,便将卫址由桓仁的兀弥府迁至今新宾旧老城。新宾旧老城,为建州卫进入今辽宁省境第三个卫址,从明正统三年(1438)——明景泰二年(1451),李满住在此居住了13年。
1451年,由于建州卫受蒙古鞑靼的胁迫掳掠明朝边境,李满住为躲避明廷的惩罚和蒙古鞑靼的侵扰,率部众从新宾旧老城又回到了阔别18年的瓮村,瓮村第二次成为建州卫的卫址。从1451——1465年,李满住又在此居住了14年。明成化三年(1467)年之前,李满住将卫址迁至距朝鲜满浦一日程的婆猪江上,即今浑江左岸的集安县霸王朝(桓仁县北甸子对岸)附近。
明成化五年(1469),李满住之孙完者秃执掌建州卫。完者秃时期的卫址在富尔江中游今古城镇老砬子村。老砬子村为建州卫在今桓仁境内的第三个卫址。
从李满住率建州卫1423年进入今桓仁,到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1589年,此期间,建州卫的卫址除迁到今新宾境内13年,设于今桓仁境内的时间共150余年。
毛怜卫卫址
明正统年间,寄住毛怜卫(岐州卫)迁入今桓仁县境,其卫址在富尔江与浑江交会处,今北甸子乡弯龙背村一带。在此居住13年。

建州右卫卫址
景泰二年(1451)四月,明廷敕命凡察之孙纳郎哈袭凡察之职,为建州右卫都督,掌卫事。纳郎哈袭职后,即居住在兀剌山城(今桓仁县五女山山城)。兀剌山城从景泰二年(1451)到成化三年(1467),成为右卫的卫址。纳郎哈在此居住了16年。

1483年,建州右卫的卫址,又迁到今富尔江中游的北甸子乡姜家街。右卫的卫址设于今桓仁境内共32年。
其二,建州女在今桓仁境的部落城寨
今桓仁境内建州女真部落十分密集,多设于江河两岸的沃土平原或山谷之中。1595年,朝鲜使臣申忠一出使建州,其所绘的《建州纪程图记》记载,今桓仁富尔江流域,建州女真部落星罗棋布,少者三、五户,多者四、五十户,耕作的女真人和牛马遍布于田野。可见桓仁今之沿江河村屯,明代大都有女真人居住。明代,今桓仁境内女真人口之数,虽无史料可考,但从以下数字中,可分析出当时建州女真人口状况。1423年,李满住率建州卫迁入桓仁时,部众1000余户。1451年,李满住率建州卫由今新宾迁回桓仁时,部众发展到1700余户。28年间,户数增七成,足见建州女真人口繁衍之快。

建州女真的城寨,多居于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山坡之上,设于易守难攻的隐蔽之处。已查明的今桓仁境内建州女真著名城寨,有浑江右岸五女山下的瓮村;富尔江右岸的兀弥府;有位于今大雅河、黛龙江流域的栋鄂城、雅尔古寨;位于今六道河子流域的牛毛寨、马家寨、深河寨、大家寨、瓦尔喀什寨等。
其三、建州女在今桓仁境的姓氏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通志》记载,建州女真世居今桓仁境内的姓氏,主要有世居栋鄂地方(今雅河流域)的栋鄂氏、嵩佳氏、恒吉氏、额色氏、培佳氏、那拉氏等;世居雅尔湖地方(今雅河乡、普乐堡镇境内)的佟佳氏、萨克达氏、洪鄂氏、卓克佳氏、李佳氏、索绰罗氏、瓜尔佳氏、伊尔根觉罗氏、舒舒觉罗氏等18个姓氏;世居瓦尔喀什地方(今华来镇境内)的董鄂氏、嵩佳氏、乌色氏、乌苏氏、富察氏等姓氏;世居今浑江中游、富尔江流域的有佟佳氏、完颜氏、李佳氏、阿赍氏、逊扎氏等。

栋鄂氏、佟佳氏、嵩佳氏,为今桓仁境内建州女真的大姓。

【五】

桓仁建州女真的社会由家庭、家族、部落构成。
若干个家庭组成大、小部落;一个家族又不居住在一个部落;若干个大、小部落组成一个大部族;若干个大部族组成一个卫。
村落、城寨由大、小部落几个姓氏组成。如今桓仁境内的瓮村、兀弥府、雅尔古寨、瓦尔喀什寨等,都是由若干个姓氏组成。
桓仁建州女真社会可划分为三个阶层:一是首领阶层(贵族);二是首领之下的部众阶层(平民);三是奴隶阶层。
建州女真在桓仁期间,为奴隶制社会。各级首领阶层占有大量的奴隶。首领之下的部众(平民)阶层也占有奴隶。奴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桓仁建州女真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氏族制度逐渐解体,社会结构逐步分为等级社会,各级首领成为奴隶主阶级。后金政权建立以后,逐步迈入封建社会。
建州女真进入今浑江、富尔江、雅河、六河流域后,地处明廷与朝鲜之间,受汉族、朝鲜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其文化、生活习俗有了很大的改变。

【六】

建州女真,是形成满族的主体,是统一中国、建立清王朝的主体民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曾大放光彩,女真人勤劳勇敢、勇猛骠悍,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东北女真中,桓仁建州女真,兵强马壮,威名赫赫。清太祖努尔哈赤兴兵欲统一东北女真之时,面对威震辽东的栋鄂部,也是望而生畏,只能笼络。栋鄂部顾大局,识大体,归服了努尔哈赤。归服时,栋鄂部兵马已有五万余众,使努尔哈赤如虎添翼。在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建立后金,进军辽沈,进而入主中原,创建大清王朝的南征北战中,建州女真将士和后裔,特别是桓仁建州女真中的栋鄂部战将和子孙,勇猛杀敌,斩关夺寨,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仅栋鄂部就有20余名将领捐躯沙场,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后金政权著名的五大臣中,有何和礼、扈尔汉两名大臣出自建州女真的栋鄂部,成为建立大清国的决策者和开国元勋。此外,还涌现出阿兰珠、布尔堪、席汉、喀喇、鄂硕、席尔泰、朗格等一大批清前著名将领,他们为开创大清王朝的伟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追本溯源,满族源于女真,女真兴起于长白,盛于建州。大清王朝的建立,始于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努尔哈赤的发展壮大,源于建州女真诸部的参与。大清源于建州,建州兴于桓仁,桓仁建州女真在建立大清王朝的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桓仁建州女真是奠基大清王朝的强大柱石,桓仁是建立大清王朝的肇兴之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6-18 03:08 , Processed in 0.1600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