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1|回复: 1

附录 四、始祖碑碑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5 23: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女山文艺 于 2009-9-5 23:31 编辑

高句始祖碑

顏邦逸
撰文

華夏古族

籍載殷商

成周之會
高夷嗛羊

新石器闌

先民此


陶壺筒罐
尚存殘?

戰國紛泊
青銅濫觴
赫赫炎漢
鐵器鏗鏘
本分五部
涓奴始昌
消長繁衍
桂婁代侊
漢武置郡

統理漢羌
臨屯真番

玄菟樂浪


高句麗縣


菟郡轄
?

郡治沃沮
復徙縣旁
南北二道

郡縣鳴瓖

朝服鼓吹
頒賜琳琅
幘溝樓城

治家伊俍


金花部族


日趨盛強


潔清自喜


善於釀藏

勇武習戰

歌舞岇
?
幽夐神話
熠耀發皇
夫餘高麗

崛起東方


世代通婚


言習相儴

北夫餘王

無子衰恇


虔祀求嗣
鯤淵石昂

禦馬泫涕

轉石聳?

天賜令胤
蛙形金黃
收養鞠育
金蛙允臧
長立為儲
阿蘭弗相
曰天子孫

立國此
?

勸王奉天
避地遐荒
東海之濱
迦葉原甿
膏腴宜穀
遷都無?

東夫餘國
即此開疆

解慕漱者


自稱天降


來都舊都


悠然寧鬯

解夫婁薨
金蛙嗣響
得女太白
優渤水上
雲河伯女

柳花名象


與弟出遊


慕漱迷
?

私於熊心

鴨水邊

往而不返

無媒悽惶
父母責居
優渤湯湯

金蛙嬖閣


日影逐裳


引避不得


光彩輝貺


因而成孕

五升卵奘

畀犬不食

擲路馬讓
揚棄於野

鳥翼為張


王欲剖判


堅不能戕

還母裹覆
嫈置暖場
神爵三載
王室弄璋
男兒破殼
骨表堂堂

甫及七齡


嶷然異狀


自作弓矢


百射無爽

名以朱蒙
曜靈是仰

金蛙七子


莫之能防
長子帶素

懼其飛黃


請王殲除


以絕後殃

王使養馬
善甄駑良

駿臒餓餒


駘腴膏梁

王果乘駑
蒙則馭?

狩限一矢
射獲盈廊

王子諸臣

再謀摧創
蒙母陰知
勖其遠颺
決棄夫餘
東南躟?
烏伊摩離

陝父同亡

遇淹?
欲渡無梁
追騎垂及
疾禱洪洸
稱吾帝子

祈賜祐摪

河伯外孫
水神緣?

魚鱉浮橋
既渡散溏

至毛屯穀


喜逢三良


麻衲藻衣


農獵仕裝

部落酋首
歸順輔襄
揆能任事

已兆鷹揚

既臨卒本
心目高曠
山河險固
土地沃羏

結廬沸流


宮室未遑

草創屬國
艱難備嘗
建昭二載

高麗發祥

黃龍慶雲
鶻嶺吉?

城山建都
四易星霜

以高為氏

撫循四方
地連靺鞨

揮師斥攘


部落畏服


莫敢犯障

溯沸流國

見王松讓

相射校藝

讓不能抗

甘心歸附
懾其倜儻
柳花辭世

金蛙禮葬


遂立神廟

朱蒙饋?

英睿果毅
斬棘辟荒
升遐不惑
黯然民傷
安葬龍山
卒本東岡
大武三載

始廟建杗

高句麗人

脫蒙去
?

振起峰穀
與眾雁行
厥功堪勒
厥象偉?

悠悠千古
尚鑒埋藏
钁鍤同制
罐唇共方
半兩五銖
食貨通?

煜燁始祖
一代明王
建國盛跡
難縷其祥
亦神亦史
宏壯輝煌

溯源尋本


邈自炎黃


吞卵契孕

翼棄周昂
玄冥鐫甲
河伯書篁

始祖卵育


鳥覆獸匡


朱蒙逢蒙

善射振綱

母族傳衍

子系紛揚
夫餘鮮卑
匈奴弓觴
高麗漢隋

金鏗玉瑲


一體同宗

兄弟鬩牆
常棣韡韡

奕世頡頏

民族融合

血緣綿長

遼東駿發
初都聖莊

紇升骨


四十炎涼

人築石垣


天矗崖牆

柱礎六開

宮室宏隚

城設三門
泉開兩汪
穀口哨所

巔台點將


城雉依山


烽起登嶂


恢宏雄鷙

長巋陣仗

山城體勢

永系屬望
五老元稱
鬱靈明昌

五女山城


歷盡滄桑

琉璃遠猷
趨利避抰

縝察尉那

地勢盛旺
水陸殷富 利東向
遷都國內
廿二冬陽
王子解明
貞孝剛勆
留守舊都

斷弓示僙

沸流沉憾
槍原悼殤

丸都經燹
東川懲創
築城仙宅
社移民劷
中川烽上
父子嗣相

陰友尚婁

三世忠諒
沸流部人

舊都增爌
長壽魁傑

晉魏封彰


朝貢正朔

一體躴躿
都督遼海
征東授將
倚北征南
代天拓荒
舊都漸仄
益鴻翔

中心南進


剡其鋒芒

十有五載
再遷平壤
二十八代
福祚瀼瀼
祀始祖廟
八王返鄉
肇基聖地

神往心
?

往來彌月
祈祐取?

恤老問病

賑貧放糧

歷受冊封
九君榮當
廿七之儀
定制慣章
翩翩南使
魏周齊梁
朝貢修睦
百六十?

唐道晉釋
紫氣金剛
獨尊儒術
扃堂序庠
詩書禮樂

文化光昌

七百五歲
始漢終唐
國號不再
土著阜康
泱泱華夏

匯海歸洋

東明遺業

亙古流芳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3: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句丽始祖碑》碑文译文
颜邦逸
高句丽是中国诸多民族中历史久远的民族,其起源可以由载籍追溯到殷商时期的氏族与文化。周成王时期,举行成周大会,高句丽被称为『高夷』,他们带来的贡品是生有四只角的『嗛羊』。其实,早在新石器晚期,先民们已在那里制作器皿、劳动生活了。当时所制古朴的壶和筒形罐至今还留存着陶瓦之质的碎片。稍晚于中原,至战国后期开始进入青铜时代。而至西汉已进入铁器时代。在建国之前,已形成五个部落联盟。初以涓奴部为盛,在消长不息的发展衍化中,涓奴部逐渐衰弱下来,代之而起,在各部中称王的是桂娄部。西汉时期,武帝刘徹为了加强对东北部的统治,设立了四个郡,统一管理当地汉人与少数民族。这四个郡是:临屯、真番、玄菟、乐浪。在设立郡辖属县时,设立了高句丽县,归玄菟郡管辖。玄菟郡的郡治起初设置在沃沮,后来迁移到高句丽县附近。高句丽有南北两条道路与其他地区联系,与玄菟郡之间来往频繁。西汉朝廷通过玄菟郡颁发朝服,赐予“鼓吹伎人”,真是琳琅满目。后来,高句丽首领逐渐滋生骄恣情绪,不按时到郡里领取朝服。玄菟郡便在靠近高句丽县的地方修筑了一座小城——帻沟溇城,以方便朝服的领取和郡县关系的维系。表现了朝廷“治家”的能力。物资文化的沟通,使这个习惯于头戴“金花折风帽”的民族,日渐走向强盛。这些清洁并自我欣赏的人善于酿酒、藏酒,勇敢尚武,常常练习作战,喜爱歌舞,他们像山峰一样耸立在那个时代的莽原之上。
幽远缥缈的神话传说,使高句丽民族兴起发展的历史熠熠生辉。北夫馀族和高句丽族同时崛起于祖国东北地区。他们世代通婚,语言习俗相同或接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北夫馀王解夫娄年老无子,忧心忡忡。他虔诚地祭祀山川,祷求后嗣,走到鲲渊那个地方,他所乘的马对着一块高耸的石头流泪,他感到奇怪,下令转动石头,于是与石并立,耸现了一个男婴,样子像青蛙,皮肤呈金黄色。他相信这是上天赐给的美好继承人,便收养下来,加意培育。命名叫“金蛙”,这实在是一个好孩子。等他长大后,就立为太子。后来,国相阿兰弗说:“上天的子孙要把他们的国家建立在我们这片国土之上。”他劝国王遵奉天命,避开此地到远方去重新立国。他说,东海之滨,有一片叫做迦叶原的旷野,土地肥沃,适于种植五谷,迁都到那里去就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这样,东夫馀国就诞生了。有个叫解慕漱的人,自称是天帝的儿子降世。他以北夫馀国的旧都为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却也人神不惊,安然无恙。解夫娄王去世后,金蛙王子便继承了王位。这时,他在太白山南、优渤河边,找到一位女子。女子说自己是河伯的女儿,名叫柳花——这名字中含有物象。他同弟弟一起外出游玩,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天帝儿子的男子解慕漱。柳花令解慕漱着迷。他就在熊心山下、鸭绿江边的一所房子里引诱了她。随后便扬长而去。父母责备柳花没有经过媒人和婚聘便委身于人是自讨苦吃,处罚她,让她独自住在浩浩奔流的优渤河边。金蛙王发现了这个讨人喜欢的女人后,把他纳为侍妾,关在内室中。太阳老是照着她,躲也躲不开。阳光投射在她身上,因而怀孕,生下一个五升的大鸟蛋。拿给狗,狗不吃;扔在路上,马为它让路;抛到野外,鸟张开翅膀保护它。金蛙想要把它切割开来,却怎么也割不破。仍旧还给它母亲柳花,柳花将它包裹起来,小心地放置在暖和的地方。汉宣帝神爵三年,东夫馀王室喜得贵子,一个男婴从大蛋破壳而出,骨相和体貌都很出色。
刚满七岁,他就表现出自己的卓然不群。他自己制造弓箭,而且百发百中。人们称他为朱蒙,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金蛙王共有七个儿子,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他。叫做带素的长子忌妒他,怕他将来会像神马一样飞腾而起,向父王进言,请求除掉他。金蛙不听,派朱蒙去养马。他善于识马,能够鉴别骏马与驽马。他设法让骏马受饿而消瘦,却让驽马饱食精料而丰腴。这样一来,金蛙王果然如他所愿;自己选乘驽马,而给了他骑骏马的机会。到狩猎的时候,金蛙王只给他一支箭,而他所射猎的野兽却多得堆满房廊。这样,各位王子和一些大臣又开始策划谋害他。他母亲柳花暗中知道了他面临的危险,便劝勉他远离这是非之地,另谋发展。于是,他决意舍弃夫馀国,向东南方向急行。他同乌伊、摩离、陕父三位朋友一同起身逃亡。路上,遇到一条大河——淹?河,想要过河,却没有桥梁船只。追逃的骑兵眼看要赶上来了。他便面对河水祈祷说:我是天帝的儿子,请赐予保佑和帮助;我又是河伯的外孙,与水神有蔓延不解之缘。忽然之间,水中鱼鳖浮出,联接成桥,等到他们通过这座浮桥渡过河水之后,浮桥便解散了。他们来到一处叫毛屯谷的地方,高兴地遇到三位贤才。分别穿着麻衣、补过的旧衣和饰有水藻花纹的衣服。那分别是从事农业、渔猎和担任官职者的衣装,代表原有的部落酋首、地方势力对朱蒙的归顺和支持。朱蒙根据他们的才能加以合理的任用。这已兆示着他将大有作为。最后,他们来到当时的卒本、今天的桓仁地区。放眼望去,感到心胸和视野为之高远开扩。山河险阻坚固,土地肥沃美好。便在沸流水——浑江之滨盖起一些草房,还来不及修建宫殿,便开始着手创立他的政权。当然,这是在当时西汉王朝郡国并行的政治背景下的属国性质的政权。其间,奋力创业,尝遍了各种艰难困苦。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正式创建了高句丽国。后来,在浑江岸上的鹘岭——五女山上,连续出现黄龙、庆云的吉祥之兆,便在山上建造了高句丽国第一座都城。这时,距政权草创已过去了四年。朱蒙即以高句丽为国号,以高为国姓,安抚四方。因其地理位置靠近靺鞨,为防止对方的侵扰,他先发制人,亲自率军将其斥逐到更为遥远的地方。靺鞨部落从此畏服,一直不敢侵犯。接着,朱蒙又上溯沸流水来到沸流国,见到国王松让,二人比武射箭,松让失败。慑服于他的卓越超凡,松让甘心投降,归附于他。(朱蒙十四年)朱蒙的母亲柳花在东夫馀国去世。金蛙王以太后的规格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为之建立神庙。为此,朱蒙派使臣敬献土产,回报金蛙王的恩德。他凭借着自己的杰出、通达、思虑广远、果敢坚毅,披荆斩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可惜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岁,使爱戴他的百姓黯然伤悼。国民将他安葬在龙山——卒本东冈。高句丽大武神王三年,在卒本地区为他建立了东明王庙,又称始祖庙。人们深知,高句丽人能够迅速脱离蒙眜落后的状况,振起于高山深谷之间,与各民族追随并进,是与朱蒙的努力分不开的。他的功绩值得勒铭传世,他的形象高大非凡。往古悠悠,千年已逝,至今尚可见到故都地下的埋藏:铁锄、铁锹形制与中原地区一般无二,陶罐也具有当时共有的方唇特征。那些半两钱和五铢钱更是西汉时期全国通用的钱币。如此等等,无不在证明着当时这一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开放与发达。
光辉的高句丽始祖,一代英明的国王,建国的隆盛历史,是难以缕述详情的。总之,神话中有历史,历史中有神话,宏伟壮观,光辉灿烂。追溯这些神话传说的源头,那就会发现,它来自邈远古老的炎黄文化体系:简狄因吞入玄鸟蛋而怀上殷人的始祖契;因为鸟翼护了后稷,才使周得以兴起;关于早期河神玄冥的传说文字镌刻于龟甲之上;稍后的关于河伯的神话则为《竹书纪年》所载。看吧,始祖出自鸟蛋,鸟施翼护,兽加救助,多么相似!再看朱蒙与逢蒙,也是如出一辙,同样是靠着善射而施加统治。这些都证明关于高句丽建国的种种传说都属于子系统,都是源于炎黄氏族的汉文化母族传说本体。夫馀人、鲜卑人、匈奴人,或是弓剑相见,或是杯酒言欢;高丽人、汉人、隋人,也是时而刀枪铿响,时而环珮玱鸣。实质上,中华各民族都是一体同宗,有时失和,不过是兄弟之间的内部矛盾。《诗经》那歌咏兄弟的诗章描写两三朵相依而开的郁李花,生机勃发,正是象征着中华大地各民族兄弟间相得甚欢的景况。人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上下追随,走过来的。各民族逐渐融合,无论是生理上、政治上、经济上都有着绵长的血缘关系。
辽东乃至东北广大地区的迅速开发,与高句丽第一座神圣庄严的都城是分不开的。当时被称作纥升骨城的五女山城,作为王都一共经历了四十个春秋。这座山城的城围是由人筑石墙和天然形成的矗立山崖组成的。城中有六开间柱础式建筑,构成了宏壮的殿堂宫室。山城建有三座城门,城内有两处泉源。山上各山口及其附近都布有哨所,便于守望扼控。在山城东南制高点上有平整的石台是最佳瞭望地点,被称为“点将台”。城墙依山而建,一旦燃起战争的烽火,将士们立即登山防守。整个山城恢宏雄壮,在漫长的烽火年代,始终岿然屹立。它的体制和气势永远牵系着人们的寄托和期望。“五老”,是这座山在元代的名字,“郁灵”则是它在明代的美称。一座五女山城,可说是阅尽了人间的沧桑巨变。高句丽第二代统治者琉璃明王类利,是一个宏图大略的人。为了求取有利地势建都,避免被动挨打,他认真考察了尉那岩一带的地形物产,感到那里地气旺盛,水陆物产丰富,确实有利于向东方发展。决定把都城迁往那里。于是,在琉璃明王二十二年(公元39年)十月,迁都国内城,同时,在那个地区修筑了尉那岩城。王子解明留守旧都。他为人真诚、孝义、刚直、有力。黄龙国王赠给他一张强弓,他当即在使者面前将弓拉断,以显示勇力。(而他的父王却因此大怒,赐剑令其自裁。)沸流水沉埋着深深的遗憾,枪原大地悲悼他的不幸早亡。尉那岩城后经山上王加固扩建,移为都城,改称丸都城。东川王时,曹魏毌丘俭攻陷丸都山城,城中百姓惨遭屠戮,建筑设施大受损毁。有鉴于此,东川王在国内城范围内、人们传说的仙人王俭的宅地修筑了新城,并将朝廷庙社和百姓迁移过来,使人们的兴国之心又受到了勉励。在中川王到烽上王统治期间,有阴友和尚娄父子二人相继为相。一共四十多年,历经三朝,忠心不二,没有出过大的舛错,却也难得。他们都是沸流部人,可说是为旧都人争了光。高句丽第二十七代统治者长寿王巨连,魁伟英杰,博得了东晋和北魏皇帝的嘉许和“高句丽王”的册封。在他当政的漫长年代中,始终坚持不断地向北魏派遣使臣,时而也向刘宋和南齐派遣使臣朝贡修好,维持中央政权与地方郡王的统属关系。使一体双方,双赢互利,同时得到发展。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公元435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册拜长寿王巨连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于是,长寿王依托北方的中原政权向南方征讨,代替天子开疆拓荒。发展起来,逐渐感到旧都国内城有些偪仄,不利于高飞远举。对于把国家重心向南方推进的事业来说,这是使进取锋芒更锐利的要务。在他当政的第十五个年头,高句丽第二次迁都,由国内城迁往平壤。高句丽王一共传了二十八代,可谓福祚悠长。其间,仅亲自返回卒本祭祀始祖庙的王即有八位。它被视为开基的圣地,诸王始终对其充满神往和钦仰,祭祀活动往来一般要费时一个多月,他们也在所不惜,就是为了祈求先帝的保佑,搏取先帝的欢心。一路之上,常常会抚恤老人和病人,发放粮食,赈济贫困人家,做出一系列此类善举。高句丽王受到中原和退居南方的政权中心的册封,历时久远,身蒙此种荣幸的王共有九位,累计受封达到27次之多。这样的受封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惯例和制度。向南方派出的使者,翩翩来往于北魏、北齐、南齐、和萧梁等与高句丽之间,通过朝贺、进贡等活动,尽力调整相互关系,以求亲密和睦。这种派出多达160余次。高句丽的佛教是晋代传入,道教是唐代传入,影响所及,宗教气氛弥漫上下。道教四灵的紫气和佛教的莲花金刚为人惯见习知。而儒家思想文化的传习则更为深入普及,成为人们的主要信仰。到处都设有被称作“扃堂”的学校,教习诗书礼乐。如此这般,使传统文化在这一地区得到空前的显扬和昌盛。高句丽国的历史共有705年,由汉代开始,到唐代结束。此后,虽然国号不复存在,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却生息繁衍、文明安康地与时并进。浩大的中华民族,像海洋一样地汇聚,生生不息。这其中也涵有东明圣王的不朽业绩,它定将永垂青史,亘古流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6-18 04:26 , Processed in 0.1853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