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3|回复: 0

朱蒙所葬之“龙山”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5 23: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蒙所葬之“龙山”考
张福有
孙仁杰
迟勇
[内容提要]
高句丽第一位王东明圣王朱蒙所葬之“龙山”,在辽宁桓仁“望江楼”之“龙山”,亦称“龙头山”、“龙冈”、“东冈”、“忽本东冈”。“龙山”之中上部有7座古墓,位于中间的4号墓,出土玛瑙等珠饰,应为朱蒙之墓,俗号“真珠墓”。“龙首”之上有自然平台。“龙首”西南侧为青铜时代遗址和明清时代“龙宫庙”遗址。

[

词]

桓仁
龙山
朱蒙墓

本文仅就高句丽第一位王东明圣王朱蒙所葬之“龙山”略抒管见,以供研究。
朱蒙所葬之“龙山”即桓仁“望江楼”之“龙山”或称“龙冈”
关于高句丽建国,《魏书》云:“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见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纳衣,一人著水藻衣,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为氏焉”。“普述水”,乃今之浑江,又称“婆猪江”、“佟佳江”等。高句丽建于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初都于今辽宁省桓仁县纥升骨城。对此,可从《好太王碑》中得到验证:“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沸流谷”,当为浑江包括浑江桓仁段之统称。
此中之“忽本”,便是《三国史记》中的“卒本”。“忽”与“卒”,是音转关系。《三国史记》记云:“朱蒙乃与乌伊、摩离、陕父等三人为友……遂揆其能,各任以事,与之俱至卒本川。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这是一说。
《三国史记》中,还记了另一说。“朱蒙至卒本扶余,王无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其女妻之。王薨,朱蒙嗣位。时朱蒙年二十二岁,是汉孝元帝建昭二年,新罗始祖赫居世二十一年甲申岁也。四方闻之,来附者众。”
这第一说中的“卒本川“,当是指江河。在桓仁,大的江河只有浑江。浑江,在五女山城之东。“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正是说在浑江以西的五女山城建都。这在方位上是完全相合的。
“卒本扶余”,则是从地域的角度说的。其重要标志,是在浑江边的平川上建造了平原城。《三国史记》记载:东明圣王四年(前34年)“秋七月,营作城郭宫室”。这段史料,十分珍贵。
高句丽初建时,“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显然,这是草庐初创之时,在沸流水边结庐而居。此“沸流水”,与“沸流谷”是一致的,并非专指富尔江,当泛指富尔江所汇入之浑江。这是在结庐而居的同时,建造了五女山城。3年后,便在浑江边建造了“城郭宫室”。这个“城郭宫室”,应当是桓仁“下古城子”。
下古城子城址,位于桓仁县六道河子乡下古城子村。东南距桓仁县城3公里,北距六道河子乡3公里,东北距五女山城10公里。城址东临浑江,地势较高。该城址现存西、南、北三面城墙,东墙因浑江改道冲刷现已不存。现北墙与南墙北段保存较好,尚存1-2米高的土塄。西墙与城内地势基本持平,已看不出墙貌。该城现存三面墙垣总长618米,原城墙周长约在939米。
1998年11月2日至13日,辽宁省文物考研究所对该城遗址作了调查、测绘,采集了一些遗物和标本。从而得知,下古城子城址系夯土筑成。城墙内外壁面夯砸较为坚实,中部则层层积沙,夯迹不明显。类似的夯土筑城法,见于集安国内城石墙下战国至汉代土垣和黑龙江七星河流域汉晋古城。由此可知,这种筑城方法普遍流行下汉晋时期的东北地区。这与高句丽建国初的年代是相吻合的。
下古城子遗址出土器物比较复杂,既有当地青铜时代的石器、陶器,更多见方唇折沿陶罐,有的在腹上部对置竖的柱状或板状桥耳。这些陶器特点是五女山第三期文化陶器中的典型器物,时代相当于两汉之际,正是高句丽建国初期的物质遗存。
尤其有价值的是,这次在城内出土的这种陶罐,为确定城墙的筑造年代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解剖的H1,被直接叠压于城墙之下,城墙的始筑年代应与之同时或晚于H1.这就可以证明,下古城子的建造年代应与高句丽建国初期相平行或晚于这一时期。《五女山城》一书在《小结》中指出:“结合该城与国内城下的土垣、凤林古城、保安村古城城墙构筑法的相同,把下古城子城址的修筑年代推定在高句丽建国初期应该比较合适。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城下的土垣中也发现了类似H1:7陶罐,说明两城的修筑年代不会相差太远。”“城内出土的横桥状耳,有的宽大厚重,应是大型陶器的器耳。高句丽早期陶器上不见这种器耳,但在中期陶器中却比较流行,这说明下古城子城址在高句丽中期仍被沿用”。
通过考古发掘所掌握的这些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有理由相信下古城子古城,应当是高句丽之卒本城。
大武神王三年(20),“春三月,立东明王庙”。此后《三国史记》记载,从新大王三年(167年)到故国原王二年(332),先后有新大王、故国川王、东川王、中川王、故国原王5位王,“王如卒本,祀始祖庙。”自长寿王十三年(427)移都之后,安臧王三年(521)、平原王二年(560)、荣留王二年(619),亦先后有3位王“王幸卒本,祀始祖庙。”这与下古城子城址出土器物的年代是吻合的。
此“卒本”,显然是指“卒本城”而言。《三国遗事》中,就直接用了“卒本城”的提法:“东明记云:‘卒本城地连靺鞨,或云今东真。’”可见,“文献中无卒本城”之说是不确切的。
近百年来,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不乏下功夫研究高句丽第一位王朱蒙墓的学者和人士。之所以进展不大或无大收获,主要障碍在于未能逾越“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和“忽本东冈履龙首升天”这“一西”“一东”方位上的矛盾。其关键在于,忽略了或不曾了解历史上浑江的改道这一地质现象。历史上的浑江,并非现在的走向,当时的浑江应是从今县城的中部自北向南穿过,浑江左岸地域狭窄,浑江右岸地域开阔。因此,下古城子古城才筑于浑江右岸这片宽阔台地的中部。由于六道河子注入浑江,曾使浑江江道被六道河子河口水反流所牵引,从两江汇合处开始向西北改道,然后向南穿过并把下古城子古城的东墙涮掉。由于“龙冈”的阻挡,浑江又折向东南,经过“龙尾”,向下游流去。从下古城子方向看去,“龙冈”正处在城东,正是“忽本东冈”。下古城子古城当初肯定不会建在浑江岸边。桓仁县城中的浑江老江道,现在仍称“江沟子”。改道以后,浑江则从县城的西侧折向南侧又流向东侧,才形成今之“八卦城”南端的反“S”弯。因而,造成极大的误区。误区之二,是未把作“江”的“卒本川”与作为“城”的“忽本”分开来看。仍按“江”的方位来找“忽本东冈”,就必然想不到下古城子东面的“龙冈”,而是到五女山城东边的大高力墓子和浑江东边的北甸子一带去找朱蒙墓,结果必然越找越远。
东明圣王陵即朱蒙墓所在地之“龙山”在桓仁“望江楼”之“龙冈”,已从文献记载、地貌特征、墓葬位置及出土器物等诸多方面得到印证。
1、文献记载
《好太王碑》记载:“王于忽本东冈,履龙首升天”。《三国史记》记载:东明圣王十九年(前19),“秋九月,王升遐,时年四十岁。葬龙山,号东明圣王”。民国十七年(1928)版《辑安县志》在“东明王墓”条中引用两则文献史料。一是《东国通鉴》:“壬寅夏四月,高句丽王立子类利为太子。秋九月,高句丽王朱蒙薨。太子类利立。葬始祖于龙山,号东明圣王。”二是,《东国舆地胜览》:“东明王墓在龙山,俗号真珠墓”。这些文献中的“龙首”、“龙山”,是考证朱蒙墓所在之龙山的重要依据。《辑安县志》中所引这两个文献中的记载,《奉天通志》亦引用。

2、地名解读
“忽本”,即“卒本”,其作为城池,已知即桓仁下古城子古城。下古城子之东南,正有一个长冈斜插向东,当地人称其为“东冈”,亦称“龙冈”、“龙山”、“龙头山”。此“龙山”,雄居浑江右岸,长约4200米、“龙头”高出浑江水面222米,“龙身”高出浑江水面122米,“龙尾”高出水面10米左右再渐低深入水中。整个“龙冈”,由上而下,渐渐变细。其最北端的“龙头”,是一座自然山峰,高高翘起,现在,当地人仍称其为“龙山”、“龙头山”。以全球卫星系统定位仪GPS测得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25°18′899″,北纬41°16′137″,误差5米。海拔456米。“龙头”或曰“龙首”之“面”部,为裸露的岩盘,形似人首,“五观”齐全。“头顶”轮郭清晰,比例适中。“上额”界限清楚,“眼”部“眉弓”隆起,“鼻”正“口”方。“颈”部“喉咙”突出,低垂于“胸”部。各部位恰到好处,十分传神。

在“龙头”的顶部即“龙首”处,有1个由逢然山石构成的平台,平台之上被腐殖土覆盖,现见平台3米见方,高出山峰0.4米。平台中间为1个1.5米见方的凹坑,坑深0.25米。凹坑的四周是矮科杜鹃,不见扰动。平台的东北侧,是直立的悬崖峭壁。站在平台上向东北望去,是下古城子古城和五女山城,三者大致呈一条直线。晨登“龙首”,太阳从东方升起,摄得照片,正可谓:“龙首东明日上时”。
“龙头山”的西南部山腰,为一缓坡开阔地。此处有青铜时代遗存和明、清之际所建“龙宫庙”的遗址。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25°18′800″,北纬41°46′024″,误差5米。海拔373米。“龙宫庙”遗址距下古城子古城,约2公里左右。此庙位于“龙首”之阳,地貌极佳。现于地表尚可采集到亚腰石镐、桥状陶耳、陶纺轮和明清时期的青色砖、瓦及红色鸱吻、火烧土等。
3、墓葬与出土器物
在这条“龙冈”的中上部称之为“望江楼”处,现有7座古墓。因墓被盗,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和桓仁县文物管理所曾到此调查。我们亦曾多次到该地调研、考察。这7座古墓,坐落在“龙脊”上,这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距下古城子古城约1000米,东北临陡崖,其下为浑江,东北远处可眺望五女山城。西南两侧地势平缓,现种植果树。东南坡下被辟为“龙冈天池”风景园。墓葬呈西北~东南排列,墓与墓间距离在5-20米左右。其墓葬形制均为有坛积石石圹墓,系以红褐色沉积岩质河卵石夹少量的灰绿色凝灰岩质石块构筑。墓均不高,一般都在1米以下、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边缘筑有基坛,基坛是以较大的河卵石砌筑。在基坛的外侧间隔约0.3-1米左右,用长条形石块立砌依护基坛,现存基坛石墙多已坍塌,仅在墓的高处尚可清楚见到基坛的结构。在墓的中部见有凹坑,凹坑多为长方形,或不规则形。此处应是石圹之所在。墓顶有用火的痕迹。

其中位于墓地中心的4号墓,规模最大,地位特殊,且相对独立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9′895″,北纬41°15′423″,海拔346米。该墓为有坛积石石圹墓,呈不规则圆形,东西长17米、南北宽16米、高不足1米。墓的边缘筑有基坛,现基坛大多坍塌移位,仅北侧地势较高,现可见基坛石砌3层,系用红褐色沉积岩质河卵石砌筑。最大石块长约0.6米、宽0.3米、厚约0.2米左右。在基坛的外侧,立砌有依护基坛的长条形石块,依护石块长约1.0米、宽0.4米、厚约0.2米左右。有河卵石,亦有自然山石。现露出地表部分高在0.5米左右,基坛内以河卵石夹少量自然灰绿色凝灰岩石块填充,石块大小一般在0.4米左右。墓的中部见有凹陷坑。该墓曾出土陶器、青铜铃、铁车軎、各种料珠饰等珍贵文物。
在望江楼墓地中,1、2、3号墓位于四号墓的北侧,5、6、7号墓,位于4号墓的南侧。此6座墓,是王族成员或是4号墓的陪坟。
从4号墓的墓葬类型及出土看,其墓葬类型已进入积石墓的有坛阶段,墓中出土的陶器是有组合葬的。其组合为3个长颈壶、2个敛口高圈足钵,均饰柱状耳。为夹砂灰褐陶,手制,火侯不高。这些特征,均与高句丽前期的陶器特征一致。因此,其年代应与高句丽建国初的年代相当。同时,墓中出土的铁车軎、青铜铃非普通人所能拥有和使用,在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之下,在这一地区,惟王方可乘车。墓中出土的料珠,属琉璃制品,非高句丽人所能造,应是外来品。重新组织修复玛瑙珠、绿松石珠及白石管等总长3.23米,这些珠饰的制作,需占有众多工匠方可完成。虽1号墓和6号墓亦出有1串朱饰,但都较短,无法与4号墓相比。虽然在高句丽早期王权意识尚在初期阶段,但从4号墓出土的器物看,只有拥有至高无上特权的王,才能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制作出如此精良的珠饰,为己所用。车軎和铜铃是王者特权之象征。在这一时期符合王的身分与年代条件的,惟有高句丽第一位王朱蒙。这也印证文献中记载的朱蒙墓为“珍珠墓”的准确性。“大高力墓子”、“北甸子”、“米仓沟”等地的墓葬,均无附合文献记载的自然地貌条件的“龙山”和鲜明的墓葬结构、典型器物及年代特征的墓葬。《三中遗事》中称:“东明记云:‘卒本城地连靺鞨,或云今东真’”。这里的“东明”、“东真”,或与“东明王~真珠墓”、“东冈~真珠墓”,不是某种巧合
综合上述分析,该墓主人应是朱蒙,即高句丽第一位王东明圣王之墓。这是我们自2003年以来先后10多次到桓仁调研、考察所最终得出的结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6-2 11:52 , Processed in 0.1465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