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8|回复: 0

附录 三、专家文选 五女山山城~高句丽开国都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5 23: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五女山文艺 于 2009-9-5 23:49 编辑


五女山山城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县城东北8.5公里的五女山上,是中国古代汉唐时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创建政权的第一个都城。
五女山处于桓仁盆地周围的群山之间,北邻骆驼峰,东南为浑江水库,森林覆盖率高达85%,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山城筑于五女山顶部,海拔平均800余米,东、南两面紧邻浑江,四壁陡直,山势险峻。城墙大部分段落直接利用陡峭的崖壁与山脊,小部分段落以石块层层叠砌,天工人力,浑然一体,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且保存较为完整。城内分布多处高句丽早期的重要建筑址及生活、军事遗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公元前37年,流亡至“卒本川”(今浑江)的夫余人朱蒙在五女山一带建立高句丽政权,公元前34年始筑王城。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将都城迁往国内(今吉林省集安市),五女山山城作为高句丽初期都城近40年。
高句丽迁都到集安后,先后曾有7代国王前来卒本祭祀始祖。《三国志》载,高句丽第八代王伯固死后,长子拔奇未能继承王位,“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归服辽东公孙氏政权,“还住沸流水”,回居故都,形成了短期的割据势力。曹魏正始五年(244年),丘俭率军讨伐高句丽,双方大战沸流,桓仁成为这次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公元427年,高句丽都城由集安再迁至平壤。一直到高句丽灭亡,五女山山城作为高句丽的“故国”旧地仍有高句丽人在这里居住。
五女山山城平面略呈靴形,南北两端向东部凸出,东部中段内凹,形状象一只单靴。五女山主峰在山的半山腰处突兀而起,四壁断崖如斧劈刀削一般,落差在百米左右,山势挺拔险峻。山城大部分是利用天然的悬崖峭壁作屏障,仅在东、南部山势稍缓处以及通往山上的豁口处筑墙封堵。南北长约1540米,东西宽约350~55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山城分山上、山下两部分。
山上部分即是该山的主峰,位于山城的西部和西南部,海拔高度平均在800米左右,西南部地势比较平坦,周围峭壁如削,相对独立于周围山势,南北长600、东西宽110~200米,是古代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城内遗迹大都分布在这里,主要有一、二、三号大型建筑址、兵营遗址、哨所遗址、居住址、蓄水池、望台、西门、一、二号防御墙等。
山下部分位于山城东部、北部和东南部,虽然多为平缓的坡地,但遗迹却较少,主要有南墙和南门、东墙和东门、哨所遗址等。
城垣
五女山山城的城垣一类是天然墙,另一类是人工石墙。天然墙利用山间陡峭的悬崖或突起的山脊岗梁直接作为屏障,分为峭壁墙和山脊墙两种。山城城垣全长4754米,其中天然墙总长4189米,约占城垣总长的88%;仅在山下东、南部山势稍缓处和山上重要豁口处筑有人工墙进行封堵,人工墙总长565米。
人工墙均采用石材筑城,由于加固墙体和利于防守的需要,有些墙段内壁培土加高,利于守城人员攀登、望与防守。墙体的外壁一般用大石条起基,上用楔形石逐层错缝叠压垒筑并略有收分。墙内以梭形条石错缝叠压,并与外墙面的楔形石呈犬牙交错状相互咬合,缝隙间填充碎石找平加固。内壁面用不规则的石条或石板压缝垒筑。
南城垣人工墙全长138米,顶宽2.5~3.5米,底宽5米,外壁一般高2~4米,最高处达4.5米,内壁高2.2~2.6米。在山坡较陡处墙体走势筑成阶梯状,每阶落差0.4~0.6米。其余段落为天然峭壁墙。
东城垣全长1847米,呈内弧形,由6段天然墙和6段人工墙组成,人工墙主要建于较陡的坡地和谷口,天然墙皆为垂直的峭壁。
东墙第二段是人工墙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长110米,外壁高3~6米。在墙顶外壁另起女墙,靠近女墙内壁的根基处,设有石洞。在保存较好的墙顶上,尚存平铺的石板,石板上铺垫一层厚约0.2米的黄土。墙体大部分保存尚好,尤是靠近东门附近的一段,外壁用大石条砌筑3~5层,然后用楔形石有利于压缝垒筑壁面,内以梭形石插砌。墙体宽厚高大,气势雄伟。
另一处较典型的人工墙是东墙第九段,长120米,平面呈外弧形。筑于山城最低洼处,是城内东部山水的主要泄口。外壁基础多以大石条铺筑,上砌楔形石。漫坡状墙顶以石板叠涩铺就,内高外低,内与山坡相接。由于常年经受山水的冲击,壁面坍塌严重,但基础及墙芯保存尚好。墙底不见泄水的涵洞,墙顶亦无女墙的设施,分析山水从坡上涌来,应从墙顶流过。该段城墙顶宽15米,外壁高约4米。
山城的北部和西北部系利用一外陡内缓的山脊作为屏障,山脊外50~100米仍为断崖。西部和西南部系利用落差在百米左右的悬崖作为天然屏障,仅西门所在豁口筑墙封堵。
城门
五女山山城共有三门。
南门位于山城的东南角,宽约2米,西侧为南墙东端垛头,东侧是落差10~20米的断崖。南门外是一条深谷,出入南门必须经过墙外的环山马道。
东门位于东墙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距南门150米。门道宽约4米。
西门位于主峰西部,筑于一条山谷的上口,山谷底宽上窄,两侧石崖陡立。门道宽3米,尚遗存有门阶、门枢础石,门内左右有两个门卫室。门的两侧筑石墙封堵。
【蓄水池】
蓄水池于城内山上部分最低处开凿山岩而成,平面呈长方形,长12米、宽5米、深1.1~2米。池边沿用石头砌筑挡土矮墙。池塘西壁中间有流水的孔道,其外挖大坑,接收池塘溢出的水。
【大型建筑基址】
五女山山城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大型建筑址有三处:
一号大型建筑址,位于城内山上北部中心。背风向阳,平面呈长方形,长13.5米,宽约5米。现存六块柱础石和一柱础坑呈西北~东南一线排列,础石与其北面的土坎之间为平坦的地面。屋内地面出土高句丽初期的竖耳陶罐和西汉“五珠”、“大泉五十”铜钱。
二号大型建筑址,位于城内山上东南部,蓄水池与点将台之间,地势比较低洼。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长24.5米、宽16米。西、南、北三面砌筑石墙,东面直接利用山坡凿出的土坎为壁。石墙分内外两重,中间有宽40厘米的暗沟相隔。地面为略向西南倾斜的自然基。西墙外堆筑一条长约23米的土楞。
三号大型建筑址,位于城内山上东北部,建于人工修整的大小两块平台上。平台前部呈漫坡状。建筑址主要部分位于大平台上,共有三排础石,每排现存9~11块,横向间距1.4~2.4米,纵向间距1.4~1.7米。础石多为自然石块,大小不一。小平台上有平铺或半埋的础石,推测应为附属建筑。大、小平台西南为高约4米的崖壁,崖下有一道自然黄土塄。
兵营建筑群址
位于点将台北部,共发现长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20座。长一般为4.5米,宽4米。房址内构筑有折尺形火炕,有1~3排烟道,炕的一端有灶,另一端有烟囱。房址内出土有陶器、铁器,其中以铁镞、铁甲片居多,表现出浓厚的军事气息。
哨所遗址
哨所遗址在城内山上和山下均有分布,是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哨所遗址主要位于山口及其附近,山下哨所遗址主要位于东墙沿线的谷口两侧及靠近城墙的山地上。东墙沿线谷口两侧一般都有外伸的砬头,形如自然“马面”。为了便于守望和控扼谷口,哨所充分利用了这种独特的地理形势,大都建于砬头上面。哨所多半为半地穴式建筑,内设火炕。有的哨所仅是孤立的一座,有的则是2、3座一组,紧密相联。
【铁器窖藏址】
铁器窖藏位于山上部分西北部一土坑内,一口铁釜倒扣于地上,上覆盖一层铁甲片,推测是放置上面的一件铁甲衣。釜内装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车马具、兵器、刑具等200余件铁器,其中铁镞数量最多。
望台
望台位于山城东南端,俗称“点将台”,海拔806.32,是山城的制高点。由下仰望,突兀高耸,壁立千仞。上面是自然形成的石台,台面整体较平,略向东南倾斜。台上发现一个人工凿出的圆形小坑,可能是残留的柱洞遗迹。台宽15米、长17米。站在台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是山城监控浑江水路及其两岸陆路的最佳望地点。
在鸭绿江两岸现存的100多座高句丽山城中,五女山山城是时代最早、海拔最高、山势最险的一座。它承袭了中国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但在选址布局、城墙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却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山城形式,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山城建筑进入划时代阶段的标志。
五女山山城虽然承袭了辽河上游传统山城的某些因素,但在选材、布局、筑城规范等方面却带有显著的自身特点。
五女山山城建于高山之巅,极具地利优势,宏大的规模,高大的城墙,也远远超出了传统山城。城墙走向随山就势,平面布局不求方正,打破了传统山城规则的格局。城墙壁面石材经过精心加工,多为大头小尾的楔形石,砌筑时,大头向外,小尾向内,墙体内部又以长条石层层相压,减少了外向张力,避免了坍颓。这种先进的石材加工和砌筑方法,是五女山山城的独创。
城墙顶部外侧所筑女墙结构,也首创于五女山山城。
高句丽山城大都筑于半圆形的山谷中,外临崖壁,内抱若干缓平的山坡,居住址多在山坡上,主要门道设于沟口,形如盆谷状。五女山山城则筑于高山巅顶,充分利用易守难攻的险竣山势,和其它山城相比,更具王都霸气和防御能力。五女山山城最初选址的思考理念,应与显示都城气势和安全有关。
高句丽山城的建筑模式对东北亚其它国家和民族古代山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4世纪初期,高句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山城也随之出现在这一地区,受其影响,相邻的新罗、百济等国,也纷纷效法,开始构筑山城。其后,山城建筑又传入日本。
中国历史上的渤海、辽、金、后金政权,均有山城建筑,追其本源,应与高句丽山城有关,表明以五女山山城为发端的高句丽山城建筑形式,亦被后世朝代沿袭。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民族创建的第一座山城,由于特殊的都城地位,加之规模宏大,构筑坚实,在高句丽早期山城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高句丽政权消亡以后,在战争和民族迁徙的冲击下,高句丽传统文化迅速消逝,不复存在。因此,作为高句丽政权的第一个都城的五女山山城,无疑是已经消逝的高句丽文化的特殊见证。
五女山横空矗立,气势恢宏,是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山下浑江水库波平如镜。山城石墙筑于山脊和崖际之上,因山就势,起伏蜿蜒。站在山城的望台上,远山近水,皆在眼底。人文与自然景观在这里融会和谐 ,相得益彰,达到了高度的完美统一。
高句丽民族和它创建的王国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高句丽文化在东北各地高句丽城址、墓葬等历史遗存中仍然得到体现。作为高句丽的第一座王都和早期山城代表五女山山城,其高大的城墙、完备的防御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高句丽政权初创时期的历史写真,对于我们认识这个民族的古老历史和文化无疑存在着永恒的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4-6-18 07:42 , Processed in 0.1942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