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无数次走近五女山,走近这古老的山城。我熟悉他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大树;我曾经无数次沿着千年古道,追寻朱蒙的足迹,遥想当年军旗猎猎;我也曾站在残存的城墙之下,叩问朱公当年修城的几许牺牲。两千年,两千年是一段不短的历史,两千年后的今天,我站在五女山下去凭吊一个民族的兴衰。其实,在两千年前的几千年里,五女山便有了人类的活动。我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太遥远了,遥远得有些空洞。五女山太小,小到要用米来计算,但他却承载着太多的历史。# q% O$ T1 a5 ?, b1 f) n6 f
五女山充满了诱惑,因为它曾经是一个民族的都城,并且是第一,那是朱蒙的功绩。朱蒙的诞生和许多帝王一样,有着神奇般的传说。据《好太王碑》载:“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地之子,女河伯女郎,剖卵降世。”邹牟王即朱蒙。制造神奇是那个时代的要求,意在上天之意,以服臣民。这当然是他当上了一把手之后听到的事情。他的童年和少年却是苦难的,因为他的出身并不怎么好。他虽然是王子,但父王却并不认为他是自己和爱妃爱的结晶。所以,在朱蒙很小的时候,就被安排了一个养马的活儿。上天总是眷顾那些不幸的人儿,他养马也比别人养的体壮腰肥。国王自然有很多儿子,老爸都看不中的人,王子们自然也千方百计挤兑他。干的活儿又比他们强,甚至有动摇其他王子地位的迹象,于是,他们就起了杀机。要不说,爹亲没有娘亲,朱蒙的母亲柳花眼看儿子大难临头,连夜安排朱蒙客走他乡。
' s$ p( _6 _0 T3 a# Q 朱蒙怎么从北夫余走到五女山下的,几百里的路程,他走了多长时间,现在已无从得知。他从北夫余来到浑江崖畔,他修城立都,开始了高句丽民族的七百多年的历史。朱蒙实在不是一个凡人,按理说,他是因为政治斗争而背井离乡,离开生养他的土地,按现在的说法,是被人挤兑走的。他没有颓废,没有找个地方种地苟且偷生。桓仁这个地方养人,两千多年前,朱蒙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想在这里安营扎寨,建都立业。
! s- ]- c) n8 _, k 当时,桓仁这地方有一个小国,叫卒本夫余国,国王看朱蒙仪表堂堂,气宇不凡,便收留了他。朱蒙的命运还是不错的,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有人让他有了立足之地。好事还在后头,老国王把女儿也许配给了他。当然,朱蒙不是初婚,因为他从北夫余走的时候已经结婚,并且,妻子已怀有身孕。朱蒙说没说自己已结过婚,没人知道,但我想他应该说,那时候的人是讲诚信的。再说了,那时候,也没要求一夫一妻。不久,老国王归天,朱蒙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卒本夫余国的国王,他当时22岁,是汉孝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继位后,改国号为高句丽。原来的卒本夫余国是一个简陋的城,甚至可以说有些寒酸,史书载其为“结庐而居”。朱蒙继位后觉得不妥,因为那不是一个和平年代,频繁的战事使他感到深深的不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先进的武器,除了弓箭和铁类兵器,就剩下肉搏了。肉搏不是这个弱小民族的长项。于是,朱蒙就沿浑江两岸寻找一个更能保护他们的场所,作为他们生存的地方。五女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场所。朱蒙在他继位当年就倾其所能,在五女山上筑墙修城。说倾其所能,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两千多年后的2003年,五女山经历了一场较大规模的城墙加固维修、道路设施改造,其工程量远没有当年的规模宏大,但我却领教了在五女山施工中不可想象的艰难困苦。今天,我们毕竟还是使用了一些现代化设备,而当年是完全没有任何依赖的。
+ ^4 w! \- B! s( m! K 五女山的城墙应该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最雄伟的建筑了,它虽然没有明长城壮观,但就一个城的城墙来看,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依然是气势得很。而当年砌筑城墙的石头,外墙采用的“楔形石”完全是人工打造的。这种外大内小的石头在砌筑时与内墙石的咬合使城墙坚固无比。通过考古证明,它开创了我国建筑史的先河。中国的历史虽然绵长,创造先河的东西并不是比比皆是。既然是都城,里面当然有建筑,被现代考古界认为是王宫的地方,不过是六间草房。但地理位置却是山上有限可用面积最好的地方。其它建筑的布局也是十分讲究的,守城哨所的位置应该是具有军事家的眼光的。公元前34年,五女山筑城工程才结束。这样,朱蒙有了两个城,一个平原城,一个山城,和平时期在平原城生活,遇到战事就到山城躲避。在以后的七百多年历史中,高句丽这个民族的都城建设都沿袭这种做法。4 a8 |* F/ r q1 y
朱蒙在位十九年,他干了许多事情。首先征服了沸流国,攻进高句丽县,随着自己势力的不断加强,他还不断攻打周边的小国,扩大疆土。对内不断进行革新,发展经济,使高句丽百业兴旺,不断繁荣。直到高句丽建都19年,朱蒙无疾而终,他的儿子类利继承了他的王位。据说,类利干得也不错,国力也有了很大加强。但是他的家务事儿却没大整明白,两宫皇后争风吃醋,西宫皇后终于离家出走,类利留下了“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弦之独,谁其与归。”爱情诗句。7 l; k0 P" g3 p5 P
其实,五女山还和一个民族有着重要的关系,那就是成就大清朝的满族。明永乐21年(1423年),李满住曾经两度在这里生活过。李满住何许人也,这个人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建州女真的第三代首领,可惜他没有成就一个朝代。任务由他的后人努尔哈赤完成了,于1616年坐上了皇帝宝座,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清朝。
; N! E5 \+ b: Q, o0 p C; I 五女山究竟算不算名山,当然算,因为他记载了一个民族的兴起,至于名气大小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五女山之所以名气不是很大,主要是高句丽这个民族没有在中国历史上掌过权。自然也就没有哪位皇帝回归故里,朝拜祖先。在以后的一千几百年里,由于东北实在太遥远了,又人烟稀少,冬天冷得要命,没有哪个文人墨客愿意到这里云游,留下什么墨宝。到了清朝,虽然努尔哈赤的五代先祖李满住在这里生活过,但毕竟相隔几代人。后来的顺治皇帝倒是重视了祖先的生活地,怕破了风水,把包括五女山在内的大片土地封禁起来。直到光绪年间才陆续开垦,有了人烟。在这封禁的近二百年间,当然就没有几个人到这里来了。
# \2 F& c6 F$ p& G6 { 许多事物的中气是靠机遇得来的2004年7月2日,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一锤定音,五女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国各大报纸争相报道五女山。你也许认为五女山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山了,其实,那怎么可能。名气大是大了,可还没有大到家喻户晓地程度,游人多了,问题也来了。看完五女山之后,有些人大呼上当,说没什么看头。“远看玻璃罩,近看石头炮”,走完全程也不过两个小时。你不能要求人们了解五女山的内涵,他们不需要了解内涵,他们需要的是赏心悦目、需要的是更加直观的建筑,几座庙宇、旺盛的香火,可五女山没有。何况他们对这个民族也是陌生的,高句丽也没有什么传奇和浪漫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民间。五女山在历史上倒是有过一个道观,那是沈阳太清宫一个道士在清末建的,可惜在文革期间甄灭了。其实就是不毁,又能怎样?它能祢补大众心里对五女山的要求吗?我曾见地过那座道观的照片,实在不敢说它在建筑上有多么雄伟高大,多么气势,只不过是几间平房,并且有些破乱。2 X( D$ F5 ?9 \8 [( @& O
五女山的自然风光很美,它与水的结合,或多或少给一些人对五女山失望的安慰。但无论怎么说,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五女山还是以它独有的不可替代的特性,屹立在浑江岸畔。
, o6 U' c4 T& t# o" x0 R 在我和五女山相处的两千多个日子里,我无数次走进他的怀抱,每一次,我都会有一种新鲜感,从没有过厌倦。他给我的,只有灵性和力量。
# K4 e+ O+ ?) I: |& ~& q, M! | 五女山的历史是厚重的。
& a8 w! g' |' f, b: Z2 C0 m2 j 五女山除了和这两个民族渊源之外,还有很多值得人们研究的东西。
* h, E0 D; m8 m# F" C& [ 在我离开五女山的日子里,我无数次站在这个城市的一个角落,遥望他伟岸的身躯。我知道,我还会走进他,探访他,因为,他还在不断地诱惑着我,召唤着我。
* A2 }3 S7 g: ?# _! L" A$ f% M# [4 M/ J9 w7 n
[ 本帖最后由 五女山文艺 于 2009-3-28 15:2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