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63|回复: 0

今冬末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3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反复翻到的一页,有很幽暗的文字,猛地让我想起冬日冰块里的水晶。

这个冬日里的我是蛰伏的。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也就是在每一个这样的夜晚,我会对着窗外想,那遥远的月宫,会不会也有一个人看着昏黄的灯光下,辗转不眠的我呢?
月宫是个幻想最容易去的地方,很多情愫好像也只有月宫才能容纳的下,而如我这般多情善感的人会不会也都得了月宫的传染,而把这许多的情感又凭两眼幽光汇回到月宫。以至于愈是这般目不别视的看,愈是变得多情善感了呢?
只有夜里,才是最安静的,静得让人心里发怵,所有该想到的,都会在眼前浮现一遍,末了还要留在梦里演。于是就怕起这静了。偶尔记起一句诗来:酒是治愁药,书是引睡媒。于是便又起身看书,哪里知道,却越看越精神,直到猛地听到午夜的钟声一响,才觉得时间实在不早了,该睡了。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最是让我睡不着了,这位满清遗老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是在读余秋雨的一篇文章,他总是在最后出场,总记得那个拖着大长辫子的国学大师是睁着一双幽如清泉皎如桂华的眼,含笑而去的。余秋雨的描述十分了得,说王国维不仅仅是站在清末,更是站在了整个封建制度的末尾,而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这个落脚点让我为之一振,王国维的意义突然在我心里凝重起来,这是怎样一个国学大师,又是怎么一个肩负如此历史转折的落脚点呢?
等到读了这本《人间词话》,还有关于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述,我心里才慢慢有了答案:叔本华的哲学和王国维的哲学,交汇在一起,光芒竟是如此的夺目。
对于三种境界,我倒是先于《人间词话》见到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总觉得此三境界直说得人心潮澎湃,如在目前,转而又会静下心来认真地想,正所谓切言如心中之警,这一警自是心领神会,便再也不能忘的。
而事实确是,我所历的,竟全是些苦痛之事,在很多选择前,我都是镇静的,很郑重的把方向定在好的反面,于是一路走来,崎岖坎坷,直到今日,忽然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更失去很多。
舒婷这么说:“要把肉身贡在岁月的砧板上锻打多少次,人心才能坚冷如刚?我不知道失去挚友,无论是因为距离,因为分歧,甚至反目,我永远做不到无动于衷,只是到了寂寞的中年,友情这棵树上已不见了众鸟啁啾,我才学会了随缘。”所幸我还未到中年,可我这棵树上呢?与我志趣相投的不也是无有众鸟啁啾而“唯有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么?
而我是否也要努力去学会随缘,把“昨夜西风凋碧树”标举成自己另一条向往的风景,为此“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呢?

重温余秋雨,又收获了许多激越的感动。
想那时的许多事,竟都被这么一个文化大师所鼓舞着,以至于现在回过头,看一夜夜空阶滴到明的潇潇秋雨,品一幅幅如风景的画,或者说如画的风景,都是那么温润祥和。
还记得徐老师在办公室改完作文后对我说,从文笔看我很像一个余姓的作家,我接过口说是余秋雨吧?徐老师说对,就是他,你大概读过吧?我惭愧的说,没有,只是听说过,后来才知道那篇动人心魄的道士塔便是余秋雨写的。
徐老师因就借了我一本她买的秋雨文集,那是一本很粗糙的盗版书,里边甚至有很多甚于错别字的残缺,而残缺处往往有很多用胶带纸粘补的续页,像极了儿时东拼西凑的剪贴报,徐老师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很严谨的师者,常听别的老师谈及她每到一处古迹,总连那里的碑文也逐字逐句的抄录下来,由此可见一斑。
继而便是方老师,想那个人人备战,独我一人拿些古诗文,悠哉于走廊的时候,我就会笑,那时的我,大约就已得了迥然而异的遗传吧!而那些古诗文最是能让人静下心来,又最让人不屑竞斗的,而方老师似乎也被我看作诗文好友,而指点之余终不忘慨叹两声,我自然知道是为何慨叹,就是徐老师也一定会是同样的慨叹的。
可我并不知道,这慨叹里竟是何等的深奥与冗长,竟会让我以后的路上压上那么大一座山。五百年么,那猴子等唐僧也就这么多年,而我呢?
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绕过山前显然不能,只有攀爬。所以,这个冬日里的我是蛰伏的。

反复翻到的那一页,其实没甚么,就是以前关于水晶的一些文字,而今冬的雪,会否真的不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五女山家园

GMT+8, 2025-5-26 00:37 , Processed in 0.1509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